慧忠
唐代诸暨籍高僧
南阳慧忠(?-775年),唐代高僧。俗家名冉虎茵,法名释慧忠,世称南阳慧忠国师,谥号大证禅师,越州诸暨(治在今浙江诸暨)人。博通经律,法受双峰,是禅宗六祖惠能门下的五大宗匠之一,与菏泽神会共同在北方弘扬六祖禅风。他备受唐朝三代皇帝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的礼遇,受封国师,常被尊称为慧忠国师。大历十年十二月十九日,国师圆寂,塔葬于党子谷(今河南省淅川县仓房镇香严寺)。
人物生平
慧忠自幼学习佛法,通达经律,十六岁时因仰慕六祖之名前往曹溪拜见,并获得心印,为惠能门下高足之一。在受法曹溪之后,在吴楚四明山天目山武当山罗浮山等山参学,天授元年(690年),到淅川白崖山的党子谷,修炼四十余年,道誉甚高。曾经有盗贼进入山中,以刀胁持,慧忠禅师禅坐不动,盗贼钦服而退。
唐玄宗在位时,非常钦佩慧忠的道誉,开元八年(720年)时,将其迎往京城长安,后担任南阳龙兴寺住持安史之乱期间,慧忠离开长安,隐遁山林。
上元二年(761年),唐肃宗派使者又将他迎回长安,敕住千福寺,后又移居光宅寺。他向皇帝阐述“理人治国之要,畅唐尧虞舜之风”,受到肃宗的肯定,待以国师之礼。他诏请朝廷于武当山立太一延昌寺,又于白崖山党子谷置长寿寺,各置大藏经一部。
大历三年(768年),唐代宗召请慧忠入宫传法,后赐居宝光寺。大师随宜说法,极受尊崇,僧俗弟子逾万人。
大历十年十二月(775年),慧忠圆寂,谥号“大证禅师”。
人物思想
慧忠悟道行化,得法于曹溪六祖,传承禅宗一系法脉心印,有鲜明的南宗禅直指人心、直截心印的特点;他隐居时间长达四十余年,其工夫纯熟,堪为宗门巨匠;博通经律,是宗通说通皆具的大德,这一点是慧忠国师与六祖门下其他弟子的重要不同之处 。
轶事典故
非公境界
国师因与紫璘供奉论义。师升座,奉曰:“请师立义,某甲破。”师曰:“立义已竟。”奉曰:“是什么义?”师曰:“果然不见。非公境界。”便下座。
禅师紫璘供奉一天设法座,请国师来辩论经义。慧忠上座后,紫璘说:“请师父立个议题,让我来破解。”慧忠道:“议题已立好了。”, 紫璘道:“是什么?”。慧忠道:“果然未见立出议题,这不是供奉的境界。”说完,慧忠起身下座。 慧忠未立议题,却说议题立好了。他立的议题其实是“升座”。如果紫璘意识到了,讨论问题可以是升座目的、作用等。慧忠意识到紫璘境界与己不同,还执著于运用语言的“立义”方式。慧忠又以“下座”点明自己出题立义。【此处有误,所立之义,是第一义。以静默表达第一义的不可说。】
紫璘供奉注经
南阳慧忠国师因紫璘供奉注《思益经》,其师曰:“凡注经,须会佛意始得。”曰:“若不会佛意,争解注经?”师令侍者盛一碗水,中著七粒米,碗面安一只箸,问供奉:“是什么义?”供奉无语。师曰 :“老僧意尚不会,何况佛意?”
一日,南阳国师问紫璘供奉:“听说大德在注解《思益经》,批注经典者,必须要能契会佛心,所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才能胜任。”紫璘说:“若不解佛意,我怎么会下笔呢?”慧忠禅师听后,就要侍者盛一碗水,里面放七粒米,上面放一支筷子,送给紫璘,问:“这是什么义?”紫璘茫然不知,无语可对。慧忠曰:“你连我的意思都不懂,怎说已烃契会佛心呢?”慧忠禅师的水米碗筷,已经说明,佛法者不离生活也,紫璘供奉远离生活批注佛经,则离佛心远矣。
国师三唤
国师唤侍者,者应诺。如是三召三应诺。师曰:“将谓吾孤负汝,谁知汝孤负吾。”
国师唤侍者这则禅宗公案。文字虽短,意境悠长,历代以来常被提撕唱和。般若无相,禅门无门,如何得见得入?慧忠国师一日三唤自己的侍者,可侍者听过召唤后只是应,不问干什么。问答之间如对山呼喊的回应。明者自明,盲者自盲。所以,国师又说:“我以为是我辜负你,谁知却是你辜负了我。”后来的赵州禅师评论说:“如人暗中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 此公案的妙处在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有人对着暗空写字,字体怎会彰显出来?但字体却焕然于写字人的心中。禅师与侍者之间有三唤,唤者何唤?答者何答?这一切都不显痕迹,但就在唤者与应者的应答之间妙义彰然。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14:2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