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豚
南亚河豚的指名亚种
恒河豚(学名:Platanista gangetica gangetica):是南亚河豚指名亚种。体重51-90千克,体长200-400厘米。雌豚大于雄豚。颅骨头型高度不对称,向左斜倾,前额陡峭,颚骨纵向隆起。背鳍的位置有三角形的隆起,末端尖锐,而前肢及尾鳍与身体比起来是较大的。尾鳍柔软。雌雄体色有较大差异。体色范围从淡蓝,层次不同的灰色至暗棕色,腹部的颜色比背部与体侧浅淡。
形态特征
体态
成年恒河豚体重51-90千克,体长200-400厘米。雌豚大于雄豚。颅骨头型高度不对称,向左斜倾,前额陡峭,颚骨纵向隆起。这些河豚的长颈椎与未成熟的椎骨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使得它们从头到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背鳍的位置有三角形的隆起,末端尖锐。而前肢及尾鳍与身体相比较大。尾鳍柔软。
颜色
雌雄体色有较大差异,体色范围从淡蓝、层次不同的灰色至暗棕色。腹部的颜色比背部与体侧浅淡,身体中间部分咖啡色,
恒河豚是适合在水中生活的物种,鳍脚长度可达18%。尾巴也相当大,达到46厘米或占总体长度的大约四分之一。背鳍类似于背部的肉质驼峰,通常只有几厘米的高度。它们与其他海豚不同,恒河豚缺乏鼻毛。
喙齿
拥有所有河豚共有的长嘴喙,长度有时可及身长的1/5。嘴喙末端的牙齿较长,即使在嘴巴没有张开的情况下,仍然可以看见明显的牙齿生长在上下颚。具有长而尖的牙齿,即使在嘴部闭合时也是可见的。在上颚上,每一侧有26-39个齿,下颚上有26-35个齿。下齿通常比上颌上的牙齿长。年幼的恒河豚牙齿约有2.5厘米长,而且是窄且弯曲的。但随着年龄增长,牙齿最终磨损并变成平坦且方正的。
气孔
恒河海豚有时被称为“盲河豚”,因为它们的眼睛非常小,没有晶状体,所以它们实际上等同于失明,虽然它们可以感觉到光的强度与方向。导航与觅食则是使用回声定位。这些动物不依赖于视觉作为主要的感觉系统,但眼睛被认为是光检测器的功能。外眼稍微大于眼睛的位置。用气孔纵向定位,与其他大多数鲸鱼中水平定位的气孔相比,这是独一无二的。恒河豚具有几层篱笆状形成的皮肤,这种皮肤的确切功能或作用能尚且未知。
栖息环境
恒河豚栖息于南亚的淡水河流系统。栖息地包括热带淡水湖泊、池塘、河流和沿海咸水。生活在恒河和印度河系统以及它们的许多支流、溪流和连接的湖泊。分布在尼泊尔(大约海拔250米)的丘陵和低地,有时在洪流平原和流量大的河流地区的支流中。这些河豚喜欢创造涡流逆流的区域,如小岛屿,河弯和汇流支流。由于这些动物占据了广泛的河流系统,所以它们可以容忍温度差异很大,范围在8-33摄氏度。海拔高度0-250米,水深度为3-9米,每隔几分钟会跃入空中。在季风季节,恒河流域的海豚当地迁入支流,然后在干燥的冬季回到较大的河道。当季风在印度东南沿海淡水时,会也沿着孟加拉湾海岸移动。
生活习性
恒河豚外观像鳄鱼,呼吸时,经常以一定的角度浮出水面,所以在某些地区可能会被误认为鳄鱼。游动时能看见恒河豚的整个头部与嘴喙,有时只有额隆或头的上半部及嘴喙浮在水面。恒河豚胸鳍在浅水区域中。通常倾向右侧,并在河底附近巡游;尾部会略高于头部(头部会不停地点动);另一只胸鳍通常拖在淤泥中搜寻食物。背鳍位置在身体中央稍偏体后方。
据报告显示,恒河豚晚间侧泳者较多;深夜则是侧泳的高峰期。也常在水中绕圈游动,且通常采取逆时针方向,尾鳍功用如船桨,突起骨脊,右胸鳍会在泥中拖行,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一般以整条吞食体长小于6.5厘米的淡水鱼类为主,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视力几乎为零,依靠回声定位了解环境变化的情况。
恒河豚以鱼及虾作为主食,包括鲤鱼与鲶鱼。恒河豚被观察到时通常是单独行动或是以松散的群体来行动,它们并不会组成严谨而且有明显互动的集团。
分布范围
分布于孟加拉国、印度、尼泊尔、恒河流域、恒河——雅鲁藏布江流域和卡纳彭里——桑古河流域(Karnaphuli-Sangu river)。
繁殖方式
全年可繁殖,但集中在10-5月。幼豚初生重量约7.5千克,大约1年后断奶,10岁才达到性成熟。没有更多的关于恒河豚的交配信息。
亚种分化
恒河豚是南亚河豚指名亚种
种群现状
恒河豚是濒危动物之一,工业、农业和人类污染是栖息地退化的一个严重原因。每年在河流附近使用9000吨农药和600万吨化肥。高度的污染可以直接杀死海豚的食物和海豚自身,彻底摧毁其栖息地。作为顶级捕食者,已知河豚在其身体中具有高水平的持续性有毒化学物质,这可能对其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为人类在生活中运用捕鱼的鱼网会导致它们被缠住,农田灌慨也降低了恒河豚栖息范围内河流的水位。水力发电而建造的许多水坝,严重影响它们的行动与分布区域,许多族群被分散,局限在隔绝的小块地区内。在恒河山脉的其他地方,四个现存的亚群被大坝隔离。在达摩达尔河系统中,在其主干和支流中建造的至少十个水坝和拦河坝,可能进一步严重影响下游的海豚栖息地,降低和分散了海豚的生存能力。栖息地的碎片化对恒河豚的生存繁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1982年估计恒河海豚的总数为4,000-5,000只,1997不到2000只,2001年约1,200-1,800只。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9 21:2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