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尼之争
朝鲜宋时烈与尹拯之间的纠纷
怀尼之争(회니지쟁),是指17世纪后期居住在怀德(今韩国大田广域市怀德站)的宋时烈与居住在尼山(今韩国忠清南道论山市)的尹拯之间的纠纷。怀尼之争由来于“怀尼是非”,这是朝鲜王朝后期政治史上代表性的政治、学术公案。这个争端成为西人在1683年分为老论少论两派的重要因素,并且在18世纪荡平政治时期成为体现政局变动方向的政治象征。这场争端一直持续到19世纪的朝鲜哲宗时期。
事件背景
1637年,朝鲜在丙子胡乱中败北,仁祖遭受三田渡之耻,此后儒士和官僚中出现了弃官归隐的倾向。他们当中,尤其是隐居于忠清道连山、怀德、公州、尼山等地、云集于金长生金集门下并受其思想影响的一群儒士,形成了“湖西山林”。代表性的人物有宋时烈宋浚吉、李惟泰、俞棨、尹宣举等。他们之所以具有政治影响力,是因为他们高举反清斥和的旗帜,以朱子学的名分论和义理论的守护者自居。
金长生死后,他们又在金集门下研究朱子学,同时推尊当时反清斥和的象征——金尚宪为“大老”。而且,不仅包括学问和处世问题在内的礼制,甚至连生活琐事的细节,有时都会亲自见面或者通过书信相互讨论,努力共勉。在朝鲜孝宗朝鲜显宗时期,他们进军中央政界,主导了政局。
但是,就实现反清斥和义理的方案而言,他们在有关当时的时代课题北伐论的问题上出现立场分歧。俞棨、尹宣举等认为需要进行全面的制度改革,从而强化北伐所需要的国防能力,而其方向则是削弱统治阶层两班和地主的特权。宋时烈、宋浚吉则加以反对,并立足于朱子学名分论和义气论,试图局限于道德和义理的层面。
他们之间的冲突在针对南人尹鑴的态度上暴露出来。宋时烈说尹鑴批判过朱子,声讨其为“斯文乱贼”,而尹宣举则认为要实现北伐大义,就不能纠缠于小分歧,应同心协力,故拥护尹鑴。并且,尹宣举批评“礼讼”回避现实问题,主张包容南人并推进制度改革,以实现北伐目标。宋时烈更重视朱子学和义理论而非推进北伐,尹宣举则更重视北伐而非朱子学或“礼讼”。就这样,两人的立场分歧表露无余,但彼此间还是互相尊重并抱有期待,两人的友情持续到尹宣举去世。
起因
怀尼之争始于尹宣举之子尹拯请宋时烈为父亲写墓碣铭一事。宋时烈看了尹拯送来的尹宣举行状后,迂回地在墓碣铭中表现出对尹宣举庇护尹鑴等南人的不满。尹拯说,这在后世也不利于宋时烈自己的名声,要求直截了当地表现出宋时烈对争论点的立场。但宋时烈执拗地咬住尹宣举父子对尹鑴的模糊态度不放,事实上拒绝了尹拯的要求。
与此同时,尹拯怀疑起宋时烈关于李惟泰的“礼说”的模糊态度,并在忠清道木川地区出现诽谤尹宣举的通文后加重了对宋时烈的疑心。于是,他写了一篇批评宋时烈学问本源的书信(辛酉拟书),但因朴世采的挽留而没有送出。然而,该信通过各种途径传到宋时烈及其门人那里,其门人之一崔慎于1684年上疏,谴责尹拯“背师”,怀尼之争便演变为朝廷的政治争论点。
经过
1680年庚申换局不久后,西人党分裂就为老论少论。换局后,金锡胄等戚臣势力为了彻底肃清南人党,不惜展开侦探政治,如偷偷观察或告变等。在三司(司宪府司谏院弘文馆)言官们对此加以批判的同时,西人内部首次出现了“老论”和“少论”的名目。在三司中任职的理想主义的年轻官员们标榜作为士林政治原则的公论政治,对勋戚的侦探政治展开批判。
但是,当时代表西人士林的象征性人物宋时烈却支持勋戚,辜负了这些年轻儒士的期待。宋时烈这么做所依据的逻辑是肃清南人比其他任何问题都重要。政局因此陷入胶着状态后,朴世采于1683年与宋时烈一起要求尹拯出仕,但尹拯提出了三大问题而加以拒绝。这三大问题是:“南人怨毒不可平”、“三戚(明圣、仁敬、仁显三王后的外戚)威柄不可制”、“尤翁(宋时烈号尤庵)世道不可变”。对此,朴世采确认此事不可能实现,承认不存在与宋时烈合作的可能性。这一年,朴世采提出了“皇极荡平论”,该方案将尹拯所指出的三大名分具体化。当时,以这件事为契机,老、少论分裂成为定局,根据对荡平论的赞成或反对,西人出现了分裂。
翌年就出现了崔慎的上疏,使“怀尼是非”蔓延到朝廷,这是出于宋时烈方面阻止主张与南人共存的少论荡平论的试图。他们抓住丙子胡乱时尹宣举在江华岛苟且偷生及其父子对尹鑴的态度作为焦点,攻击尹拯“背师”,这体现出他们援用朱子学义理论作为拒绝荡平论的逻辑。1694年甲戌换局以后,不仅是肃宗朝,在英祖、正祖朝,“怀尼是非”成为焦点也通常是与荡平政策有关。关于其后的“怀尼是非”,矛头集中于尹宣举在江华岛丧失节义、尹拯背师、尹宣举父子庇护尹鑴等个人恩怨,这与用古代的义理论代替政治争论点以削弱荡平政策的企图有关。
评价
韩国学者认为,“两乱”(壬辰倭乱丙子胡乱)时期以后,一些官僚、儒士为了克服朝鲜王朝国家所处的内外危机而摸索新的政策和制度,并试图将其引入政治核心议题,荡平论就是其产物。其方向是削弱乃至取消当时统治阶层两班和地主的特权,建立“大同”和“均役”的新型国家体制。在其延长线上,势必会引导出朝鲜式的近代化。于是,老论方面提起“怀尼是非”,试图以此削弱荡平政策,暴露其保守的性质。也就是说,“怀尼之争”可以看作是反映中世社会解体期新旧思想冲突的斗争。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2 13:45
目录
概述
事件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