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原型技术是一种涉及多学科的新型综合制造技术。80年代后,随着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
产品造型和
设计能力得到极大提高,然而在
产品设计完成后,批量生产前,必须制出样品以表达设计构想,快速获取产品设计的
反馈信息,并对产品设计的可行性作出评估、论证。在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时间就是效益。为了提高
产品市场竞争力,从
产品开发到批量投产的整个过程都迫切要求
降低成本和提高速度。快速原型技术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倍受国内外重视。
简介
原型是指模拟某种产品的原始模型,在其他产业中经常使用。软件开发中的原型是软件的一个早期可运行的版本,它反映了最终系统的重要特性。
快速原型模型又称原型模型,它是
增量模型的另一种形式;它是在开发
真实系统之前,构造一个原型,在该原型的基础上,逐渐完成整个系统的开发工作。例如,客户需要一个
ATM机软件,可以先设计一个仅包含刷卡、密码检测、
数据输入和账单打印的原型软件提供给客户,此时还不包括网络处理与数据库存取以及数据应急、
故障处理等服务。快速原型模型的第一步是建造一个快速原型,实现客户或未来的用户与系统的交互,用户或客户对原型进行评价,进一步细化待开发软件的需求。通过逐步调整原型使其满足客户的要求,开发人员可以确定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第二步则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开发
客户满意的
软件产品。
思想产生
由于种种原因,在需求分析阶段得到完全、一致、准确、合理的需求说明是很困难的,在获得一组基本需求说明后,就快速地使其“实现”,通过原型反馈,加深对系统的理解,并满足用户基本要求,使用户在试用过程中受到启发,对需求说明进行补充和精确化,消除
不协调的
系统需求,逐步确定各种需求,从而获得合理、协调一致、无歧义的、完整的、现实可行的需求说明。又把快速原型思想用到
软件开发的其他阶段,向软件开发的全过程扩展。即先用相对少的成本,较短的周期开发一个简单的、但可以运行的系统原型向用户演示或让用户试用,以便及早澄清并检验一些主要
设计策略,在此基础上再开发实际的
软件系统。
基本原理
快速原型技术是用离散分层的原理制作
产品原型的总称,其原理为:产品三维CAD模型→分层离散→按离散后的
平面几何信息逐层加工堆积原材料→生成实体模型。
该技术集计算机技术、
激光加工技术、
新型材料技术于一体,依靠CAD软件,在计算机中建立
三维实体模型,并将其切分成一系列平面几何信息,以此控制
激光束的扫描方向和速度,采用粘结、熔结、聚合或
化学反应等手段逐层有选择地加工原材料,从而快速堆积制作出产品实体模型。
运作方式
由于运用原型的目的和方式不同,在使用原型时也采取不同的策略,有抛弃策略和附加策略。
1、抛弃策略是将原型用于开发过程的某个阶段,促使该阶段的开发结果更加完整、准确、一致、可靠,该阶段结束后,原型随之作废。探索型和实验型就是采用此策略的。
2、附加策略是将原型用于开发的全过程,原型由最基本的核心开始,逐步增加新的功能和新的需求,反复修改反复扩充,最后发展为用户满意的最终系统,演化型快速原型就是采用此策略。
采用何种形式、何种策略运用快速原型主要取决于软件项目的特点、
人员素质、可供支持的原型
开发工具和技术等,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特点来决定。
开发步骤
快速分析
在分析人员与用户密切配合下,迅速确定系统的基本需求,根据原型所要体现的特征描述基本需求以满足开发原型的需要。
构造原型
在快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基本需求说明尽快实现一个可行的系统。这里要求具有强有力的
软件工具的支持,并忽略最终系统在某些细节上的要求,如安全性、
坚固性、例外处理等等,主要考虑
原型系统能够充分反映所要评价的特性,而暂时删除一切次要内容。
运行原型
这是发现问题、消除误解、开发者与用户充分协调的一个步骤。
评价原型
在运行的基础上,考核评价原型的特性,分析运行效果是否满足用户的愿望,纠正过去交互中的误解与分析中的错误,增添新的要求,并满足因
环境变化或用户的新想法引起的
系统要求变动,提出全面的修改意见。
修改
根据评价原型的活动结果进行修改。若原型未满足需求说明的要求,说明对需求说明存在不一致的理解或实现方案不够合理,则根据明确的要求迅速修改原型。
加工特点
快速原型
技术突破了“毛坯→
切削加工→成品”的传统的零件加工模式,开创了不用刀具制作零件的先河,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薄层迭加的加工方法。与传统的切削加工方法相比,快速原型加工具有以下优点:
1、可迅速制造出
自由曲面和更为复杂形态的零件,如零件中的凹槽、凸肩和空心部分等,大大降低了新产品的
开发成本和开发周期。
2、属非接触加工,不需要机床切削加工所必需的刀具和夹具,无
刀具磨损和
切削力影响。
3、无振动、噪声和切削废料。
发展历程
快速原型技术概念即
RP(Rapid Prototyping Technology)概念的提出可追溯到1979年,日本
东京大学生产技术研究所的中川威雄教授发明了
叠层模型造型法,1980年小玉秀男又提出了光造型法,该设想提出后,由丸谷洋二于1984年继续研究,并于1987年进行产品试制。
1988年,美国
3D Systems公司率先推出快速原型实用装置—激光立体造型即SLA(Stereo Lithography Apparatus),并以年
销售增长率为30%~40%的增幅在
世界市场出售。随着
扫描振镜性能的提高,以及
材料科学和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快速原型技术已日趋成熟,并于1994年正式进入推广普及阶段。
分类
目前世界上投入应用的快速成形的方法有十多种,主要包括光敏液相固化法(SLA-StereoLithgraphyApparatus)、分层实体制造(LOM—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
选择性激光烧结(
SLS—SelectiveLaser Sintering)、熔化沉积制造(FDM—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固基光敏液相(SGC—Solid Ground
Curing)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