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分析女性主义
心理学术语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psychoanalytical feminism),又译“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另辟新域。19世纪八十年代,研究性别问题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心理学界。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的关系显得异常紧张。心理分析学派中的女性主义学者分为两派,一派坚持反对心理分析,一派寻求对心理分析的重新评价。
背景介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许多资深的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者们运用弗洛伊德(Freud)与拉康(Lcan)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另辟新域——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文学批评(psychoanalytic feminism),她们把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作为女性写作的指导原则,提出了“女性话语”和“躯体写作”的新概念,从无意识到女性话语以及“双性同体”的女性书写理论。精神分析女性主义批评(psychoanalytic feminism)“将女性写作的差异纳入作家心理和性别同创造过程关系的范围,它关于心理和女子自我的理论吸收了生物学语言学性别差异模式,所谓女子心理或自我是由身体语言的发展及实验社会生活需要的性别角色形成的”。
产生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认为,解释目 前社会中的男女关系,用两性的生理区别来解释是无效的,二者的区别主要属于心理的范畴,是儿童的社会教化过程造成的。男性对女性的压制不是政治的和经济的,而是心理的,即女性是下等人这一心理的内化
心理学对女性的思维模式有一套刻板印象 (steorotype),其中包括,它是异性恋的,是被动的,是富于哺育性的,是忌妒男性的,是较少伦理观念的,是难以预料、难以把握的 (据说是因为女性的荷尔蒙有高低周期),是缺乏理智的。性别主义就像种族主义一样,把女人视作孩童,好像她们都是乐天知命安于现状的;都是遇事凭直觉而非凭理性判断的;都是接近自然而非文化的;都是既无能力又无竞争力的。
在性的问题上,心理分析学派的大师弗洛伊德(Freud) 和性学家埃利斯(Ellis) 都持有男主动女被动的看法,他们关于男人是活跃的、富于攻击性的,而女人是被动的这一观点一直没有受到过认真的挑战。直到非常晚近的时期,社会调查还在不断重复和肯定这一观点:在我们的社会中,成年人异性恋活动频率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男性在这一活动中的活跃程度。对此,女性主义提出的疑问是:那么女人的欲望到哪里去了呢?(Campbell, 74-75)
心理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造,他有一个名声:“西方男性主义心理学之父”。(Nelson, et al., 59)他提出三种自我的理论:第一是本我,它受生理的直接影响,是生命的动力,由“快乐原则”统治;第二是自我,它为本我设置限制;第三是超我,它是社会的标准,由“现实原则”统治。
性质
对于心理分析理论很难做出科学的评价,原因是其理论与很多经验研究所发现的事实并不相符。换言之,弗洛伊德理论只能被当作一种未被证实的理论假说来看待。米利特(Kate Millett)着重批判了弗洛伊德派心理分析理论的下列观点:将男性等同于主动,女性等同于被动;阴茎嫉妒。她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批评指出:他的理论不仅是男性中心的,而且是阴茎中心的。他的理论有过度概括的倾向,以为人的生理能够完全决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弗洛伊德的“解剖即命运”忽略了社会文化的影响,好象女性被解剖学决定要经历缺失和下等的感觉(Nelson, et al., 62)
其实,心理分析学派对两性区分的理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弗洛伊德认为,当女孩发现自己无阴茎时,从男性退缩回女性。心理分析学家霍妮(Karen Horney)和琼斯(Ernest Jones)反对弗洛伊德的这一理论,认为男性和女性都是在前生殖器阶段就存在的,男女两性各自分别获得了内在的不同机制,因此,男性和女性拥有前男性生殖器的、前俄底浦斯情结的起源。霍妮认为,女性气质是天生的,不是获得的。它先于生殖器阶段,是内在的。对异性对象的选择源自内在的女性气质,源于对阴道的自我意识,而不是对于缺少阴茎的失望。女孩的欲望指向阴茎,是出于性冲动,而不是出于自恋。(Person, 79)
斯托勒(Stoller)则进一步认为,男女两性在第一阶段均为女性,这是因为儿童对母亲的认同,男性的发展和认同需要克服最初的女性认同才能获得。男孩必须克服对母亲的认同才能获得男性。独立个性的形成对于男女两性不应有什么大的差别。对于弗洛伊德来说,男性是更加自然的性别,女性是后来获得的;对于斯托勒来说,女性是更加自然的性别,男性是后来获得的。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评价,霍妮的观点是最正确的,男性女性应当被视为平行的结构。女性认同和男性认同的形成没有孰难孰易之分。但是霍妮认为社会性别是从内在的异性恋倾向来的,这一点却没有什么证据。性对象的选择是获得的,而不是内在的。
霍妮批判弗洛伊德理论的中心点在于阴茎嫉妒以及女性究竟是不是受挫的男性这一问题。她认为弗洛伊德理论有三点错误:一是女孩从母亲转向父亲的机制;二是女性生殖器自我意识的性质;三是关于阴茎嫉妒的发生学。女孩由母亲转向父亲是由于其女性生理和对阴道的意识,而不是对于自己没有阴茎的失望。女孩的俄底浦斯情结(杀母奸父)直接来自其内在的女性。现代心理分析学者大多赞同霍妮的观点。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提出,与女性的“阴茎嫉妒”相应的有男性的“阴道嫉妒”,因此在许多国家,如意大利、法国、德国和芬兰,在犹太人和伊斯兰的传统中都有过男性“假生育”的习俗。假生育的仪式有以下几种:一种是男性仪式性地强调阴茎对于生育的重要作用;还有一种形式是模仿女性生育,强调子宫的重要性。
一种同弗洛伊德理论思路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性别认同的过程不像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那样充满冲突和矛盾,而是一个平静的学习过程。这种观点认为,性别的认同有无意识和有意识的两种成分。性别的获得是从非冲突中学习经验,而不是从冲突中学习经验。性别的早期既非男性,也非女性,性别也不是内在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它是非冲突性的,是通过认知和实践建构起来的。性别角色的认同无论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是由身体、自我、社会教化和性别差异的关系塑造而成的。
心理分析女性主义还特别关注母亲女儿关系,认为它是弗洛伊德著作的盲点。性别教育的历史观点认为,母亲给孩子爱与哺育性,父亲给孩子规则和纪律。弗洛伊德强调的是性欲发展而不是社会性别角色发展。长久以来,性对象逻辑与性别认同是被视为一回事的,二者不一定一致,在同一个人身上也会前后不一样。
在先有性别意识还是现有性意识问题上心理分析学界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性别意识来自生殖器的感觉和自我刺激。对性别区别的发现,阉割情结,阴茎嫉妒,俄狄浦斯情结,都是早年对孩子的性别认同形成有影响的因素。另一种观点认为,性别意识先于性意识,而不是性意识和性活动先于性别意识。在一般情况下,心理学观点倾向于后者,但是后者无法解释在经验研究中确有发现的婴儿期的性活动。经验研究发现,几个月大的婴儿就可以有自慰性质的性活动,这一发现可能成为性活动先于性别意识形成这一观点的证据。
在心理分析理论中,女性主义最为关注的另一个方面是无意识概念,因为无意识概念的提出和证明摧毁了理性、主体性和意义,使它们成为不固定的。通过无意识概念,心理分析提供了文化决定论,可以用来抵制性别的生理决定论和生理身份论。
对心理分析女性主义的批判意见是:心理分析基本上是一种男权制的话语,女权主义不应该借用心理分析的任何理论,而应当对它采取全面批判的态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8 15:20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产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