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过程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
德育过程(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即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其结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一说还包括施教与受教活动。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为能动主体,是过程的两个基本方面。对德育过程的开始与结束的界限有不同的理解:从人出生到老死;从幼儿到少年、青年;从某一具体德育任务的提出到该任务的实现;一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始与结束。
德育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规律
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
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内涵分析
在我国,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的总称,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这里的思想品德,包括人们的政治立场、世界观以及道德品质等。德育过程,也称思想品德的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的积极作用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要求、熏陶与感染之下,自觉地将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同时,德育过程又是一个管理过程,是教育者运用各种手段,创造各种环境,对影响德育的诸多因素进行调控使之达到最优化的过程。
从德育过程的内涵来看,构成德育过程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内容、方法、环境以及德育过程调控等。其中,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师与学校的团队组织、学生会、社会文化团体和家庭,都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则包括个体教育对象和各种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团体教育对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教育主体教育客体的关系,但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客体不应被看作消极被动的纯承受者,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外在影响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运动起作用。德育目标是受教育者应该达到的德育素质的预期结果和基本要求。德育内容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是培养青年一代所采用的某种社会政治观、世界观以及相应的道德准则德育方法是根据目标和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说服教育、实际锻炼、陶冶教育以及指导自我教育等。德育环境对德育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作用,包括教育环境社会环境,它们之间又是逐层包含的关系,但由于各自的特殊性,必须将教育环境与社会环境区别对待。德育过程调控就是对德育过程中的各个因素与环节进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以达到优化德育过程的目的。
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特点:
1.是培养知情意行的过程
2.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过程
3.是组织实践活动多方面施加影响的过程
4.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中国的德育
中国古代很重视德育,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对道德修养及其过程有过大量的论述。如孔丘把学、思、习、行看作是道德修养过程的4个重要方面。以后,思孟学派系统化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见《大学》、《中庸》)5个步骤,并且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目的出发,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达于修身的道德修养过程。在中国古代的这些论述中,也提到了道德修养过程所包含的一些因素,如道德认识和判断力的提高,道德信念以及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等;同时,还提出了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些论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德修养过程的规律。但是,中国古代道德修养论没有摆脱唯心主义思想体系,很多人都是把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看作脱离特定社会关系与社会实践的一种内心反省、自求自得的过程。同时,他们一般都比较侧重于个人自我修养方面,夸大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没有科学地阐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过程。
西方的德育
在西方,从20世纪以来,关于道德品质心理结构及其形成过程,逐渐受到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重视,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流派。其中有影响的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 J.杜威首先提出,后来由瑞士心理学家 J.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L.科尔伯格进行实验研究的认知派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和以社会心理学家A.班杜拉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社会学习论等学说。
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1909)一书中,对道德教育进行了心理学分析,提出了他的德育过程思想。他认为,平常大家是把品德简单地设想成为结果方面,但是品德的内容一定要转化成为个人自己的活动、习惯和欲望。因此,需要研究品德内部工作力量的体系。杜威提出了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力量、理智和情感 3个方面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1971年,科尔伯格曾提出道德判断力发展阶段的学说。科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力的发展过程分成3个水平、6个阶段,并认为这些水平和阶段是顺序的意思,每个儿童是一步一步地通过各个阶段,而且是普遍地不受社会文化条件制约,反映着人格(个性)连贯性。这一学派强调提高道德判断能力,而不注意行为习惯的训练。社会学习论认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所生活的社会中接受环境的影响,经过学习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一派在道德教育上主张提供良好的榜样,奖励学生的适当行为,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上述各种理论虽然为揭示德育过程提供了一定的心理依据,但主要是论述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而不是道德品质形成的教育过程。这些学说片面夸大了道德品质结构中某一种因素的作用,抹煞或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
马克思主义
它是以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为理论基础。K.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的思想品德不是某种抽象的、永恒的本性,而是制约于特定的社会条件的。但是特定社会条件和个体生活环境对个体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又不是单一的、简单的过程。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发展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自发因素与自觉因素、内部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尤其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个体与教育集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交互作用的结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是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主要源泉。但是对于受教育者所能发挥作用的外部影响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正确地调节和控制各种自发影响,充分发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德育影响的效能,才能推动德育过程向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受教育者并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外部影响的,而是在主体所参与的各种实际活动中接受影响的。活动是受教育者主体与客观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在活动中,客观的影响才会被纳入主观反映的领域之中,作为教育影响的外部因素才可能与受教育者内部的需要、动机、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发生联系,也才可能形成相应的行为和习惯。
借以进行德育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各种课外、校外活动也以其各自的特点,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合理地组织和指导各种集体活动的开展,是德育过程得以实现的基础。
受教育者在各种活动中所接受的影响,要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还必须经历一个内化的过程,也就是受教育者主观世界中各种思想、心理因素相互矛盾运动的过程。这种内部矛盾有属于认识性质的,如知与不知的矛盾;有反映社会关系方面的,如不同社会思想之间的斗争;也有心理机能方面的,如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之间的相互矛盾。上述各种矛盾也可概括为:受教育者对现实环境及教育要求所作出的反映,与其原来的思想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主体内部的矛盾运动,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的动力。
正确区分和认识各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并据此采取相适应的措施,同时又善于在一种具体矛盾解决之后,继续引起受教育者内部世界的新的矛盾,才能促进德育过程不断向前进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不断地得到发展。
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从根本上说,是在外部影响下形成的;但是一定的思想品德一经形成,即作为一种内部道德环境,具有其相对独立性,受教育者得以在积极的内部道德环境的影响下,继续提高和发展其思想品德。
内部道德环境是一种能动的力量,赋予受教育者以自我教育的能力,使之能自觉地提出自我思想品德修养的目标和方法,并努力付诸实现。这种内部环境也可以使受教育者不以外部不良影响为转移,对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作出独立、正确的评价、选择、调节和控制。这种内部道德环境的形成,也就是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
自我教育是从自我认识自我道德评价开始的,它是德育过程的结果,又是德育过程中必需的动力。在教育者的合理影响下,可以促进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并加速较为稳定的内部道德环境的确立及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从外部教育影响的施加到稳定的内部道德环境的形成,整个德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要经历不断的积累和长期的反复。对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个性特征的受教育者来说,德育过程又各具特点。充分把握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因素及其特点,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工作、
德育途径
德育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一)教学
教学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知识实现的。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充分发掘教材本身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
同时,教育方法、教学形式和教师的榜样作用等都具有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业务感,使其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等。
(二)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班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和任务。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实现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共青团活动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是学校中学生的集体组织,它们组织的活动是自己教育自己的最好的形式。他们组织的活动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而且是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有效形式。
(四)课外和校外活动
课外和校外活动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
学生的品德是在各种实践活动和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同样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这种途径包括生产劳动、勤工俭学活动、社会政治活动等。
(六)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是学习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经常性活动。校会是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的一种途径。周会主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时事政策教育。晨会一般每天早晨进行,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0 15:09
目录
概述
德育概念
规律
内涵分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