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召见由
廉希宪推荐的汉人
张雄飞,当议论到任职者多非其材,政事废弛时,张雄飞建策设立
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同时,
西夏儒者
高智耀也向忽必烈建议,仿效前代,置御史台。忽必烈接受他们的建议,于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七月,初立御史台。以
中书省右丞相塔察儿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以下,设御史中丞,
侍御史,
治书侍御史。御史台的长官,照例也是专用
蒙古人《
元史·太平传》载:“(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拜御史大夫。故事台端非国姓不以授,太平固辞,因特赐姓而改其名”。太平非
蒙古族,顺帝任命他为御史大夫,还得“赐姓而改其名”才行,可见非蒙古人不可任其职
御史台设立时,忽必烈诏谕说:“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御史台不仅“纠察百官善恶”,也有指陈“政治得失”的职责。忽必烈敕令中书省、
枢密院,凡事要与御史台官员同奏,这与宋制略有不同。御史台建立后不久,曾奏言:数月间“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可见,捡括、料理财赋也是御史台的重要责任。
御史台称
内台(又称为中台),另设“
行御史台”,置
官品秩同于内台,称为外台。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始置于
扬州,称
江南行御史台。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闰五月迁於杭州,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二月又徙於江州,同年五月,再徙杭州。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四月徙
建康,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五月复徙扬州。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置
云南诸路行御史台,至此始有二行台。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移云南行台於
京兆,称
陕西行台,而云南改立廉访司。
元建国初,曾立
提刑按察司四道(即山东东西道,河东陕西道,山北东西道,河北
河南道),分隶於御史台、行御史台,掌管监督纠劾地方官吏之不法行为,兼劝农事。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二月改称
肃政廉访司,后来增至二十二道:内道八,隶御史台;江南十道,隶江南行台;陕西四道,隶陕西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