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琴
唐代刘长卿诗作
《弹琴》是一首由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的描写音乐的小诗。此诗是诗人听琴有感而作,前两句写弹琴的音乐境界,后两句是议论性抒情,慨叹世人不爱高雅的古调,喻指世人只知趋时随俗。全诗体现了诗人不趋时尚的清高品格,以及表达了诗人感伤世无知音,孤芳自赏的情怀。全诗语意简洁直白,含义深蕴。
作品原文
弹琴⑴
刘长卿
泠泠⑴七弦⑶上,静听松风寒⑷。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⑸。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⑴诗题在《刘随州集》中题作“听弹琴”。
⑵泠泠:清幽,清冷,形容声音清越,这里指琴声清冽,如风,如水。
⑶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⑷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⑸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又作“古曲虽自爱,今人已不弹”。古调:古曲,古时的曲调,指《风入松》,该曲为晋嵇康所作,故曰古调。
⑹自爱:自己喜爱。
白话译文
七根琴弦上发出清脆激越的声音,静静听来,好似是风撼松林的声音,令人孤清。这清幽高雅的古时曲调,虽然我很喜爱,但是,现今人们大都不再弹奏了。
创作背景
刘长卿刚中进士不久,还没来得及释褐便逢上安史之乱,于是逃至江苏一带,在这里做了短暂的长洲尉和海盐令,并在此期间写下这首诗。因刘长卿恃才傲物,对自己才能充分自信,所以借诗歌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慨。
作品赏析
文学鉴赏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
一、二句写听弹琴,突出一个“听”字。这里用“泠泠”来形容琴弦弹奏时声音清越、悠扬,这是初听。继而当诗人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静听”之后,便觉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有如天风入松之势,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一同进入音乐的美妙境界,一同获得美的艺术享受。恰好琴曲中有《风入松》曲,语意双关,极为自然。“寒”,并非松风吹带来的寒气,而是听琴者或弹琴者“神与物游”,进入音乐妙境的一种特殊感受。这两句极写琴音之美妙,实为下文“今人多不弹”作铺垫。
三、四句写由听弹琴所引起的感慨,点明主旨。这两句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在现实生活中音乐正在变革,曲调翻新,对我国传统的音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燕乐”已成为风行一时的新声,颇受听众的欣赏和欢迎,也是令人爱弹的曲调。至于七弦琴的古调虽然高雅肃穆,毕竟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今人多不弹了。其二是刘长卿通过对琴音的赞赏,古调的自爱和今人的不弹,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风之叹。“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遭迂斥,人悉冤之。······其自赋伤而不怨,足以发挥风雅”。(《唐才子传》)可见刘长卿处在中唐社会,对世风不古,竞趋时尚,是深有感慨的。自己怀瑾握瑜,抱贞守朴,却不合时宜,怀才不遇,深感知音稀少,无人赏识,正如同古调高雅,却不被欣赏,人多不弹一样。所以,一方面满腹牢骚,一方面孤芳自赏,不苟流俗。
诗人借古调被冷落的现实,表达了自己清高白持的志趣,又包含无人应和、孤芳自赏的尴尬。这种身世落寞、灵魂孤独的寂寞感在刘长卿的诗歌中并不少见。比如《幽琴》中“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便与《听弹琴》有相和之妙。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但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名家点评
语不须多,不须深。——明·顾磷《批点唐音》卷十一
如置身高山流水之间。——清·吴瑞荣《唐诗笺要续编》卷六
中郎焦尾之材,伯牙高山之调,悠悠今古,赏音能有力人!况复茂材异等,沉沦于升斗微官;绝学高文,磨灭于蠹断简!岂独七弦古调,弹着无人?文房特借弹琴,以一吐其抑塞之怀耳。”——清末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弹琴》
作者简介
刘长卿(约709~785),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少年时期在嵩阳读书,开元年间(733)中进士。肃宗至德年间先后任监察御史、长洲县尉之职,后因事贬官,降为岭南南巴尉。数年后返回,旅居于吴越代宗大历年间。由检校祠部员外郎转运使判官,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遭人诬陷,被贬为睦州司马。德宗时,官任随州刺史,时值叛军李希烈攻打随州,刘长卿弃城出逃,再次游历于吴越,死于贞元六年(790)之前。虽与杜甫处同一时代,但刘长卿的创作集中于中唐时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7 18:14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