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
胡传淮主编,2012年11月
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清代蜀中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是著名的文学世家。该书精选出张氏家族13位诗人50首诗作,进行简注和赏析,为宣传、普及张氏家族诗歌提供一种读本。2015年3月25日,四川蓬溪电视台拍摄了专题片品读《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
内容简介
《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
胡传淮主编,2012年11月
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2012年12月21日,蓬溪县举行了《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一书首发式。
清代蜀中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折桂如林,风雅满门,是蜀中明清两朝数百年间最为引人瞩目的文学世家。其家族“代有诗人,人有诗集”,其主要成员有
张鹏翮、
张懋诚、
张懋龄、
张勤望、
张顾鉴、
张问安、
陈慧殊、
张问端、
张问陶、
林佩环、
张问莱、
杨古雪、
张问彤、
张筠、
张瑶缃等,他们在创作上以诗歌为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以张问陶最为突出。其家族在仕宦、科举、文学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清代巴蜀第一家”。2015年3月25日,四川蓬溪电视台拍摄了专题片品读《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
本书本着去粗取精的原则,选择张问陶家族诗歌作为选析对象,从张氏家族诗人现存6000余首诗歌中,精选出13位诗人50首诗作,进行简注和赏析,以期通过本书,凸显
张问陶及其家族的文学业绩,从而尽可能客观地确定其家族在清代巴蜀文学发展史和清诗史上的地位。同时,也为宣传、普及张氏家族诗歌提供一种读本。
目录
序言………………………………………………………………………
张隆溪(1)
序言………………………………………………………………………温勉双(5)
张氏家族诗歌总论……………………………………………………
胡传淮(1)
旅夜书怀……………………………………………………………………(14)
居庸关早发…………………………………………………………………(17)
赤崖山读书处口占(二首)………………………………………………(19)
遂宁城………………………………………………………………………(21)
午日秦淮竹枝词……………………………………………………………(25)
雨霁携小儿女摘园蔬………………………………………………………(28)
张顾实
大河湾道中 …………………………………………………………………(32)
和次女丁采芝阅《
红楼梦》偶作…………………………………………(36)
定州道中……………………………………………………………………(40)
魏城驿………………………………………………………………………(42)
泊重庆………………………………………………………………………(45)
嘉定道中……………………………………………………………………(47)
黄州道中……………………………………………………………………(49)
剑州…………………………………………………………………………(50)
秋日忆故山…………………………………………………………………(53)
漫兴和柳门弟韵(二首)…………………………………………………(56)
登梅子山……………………………………………………………………(59)
梅影…………………………………………………………………………(62)
灵泉寺僧楼…………………………………………………………………(66)
西眉镇马上同寿门弟作……………………………………………………(69)
过黄州………………………………………………………………………(70)
芦沟…………………………………………………………………………(72)
十六日雪中渡江……………………………………………………………(74)
嘉定舟中(二首)…………………………………………………………(76)
泸州…………………………………………………………………………(79)
巫峡同亥白兄作……………………………………………………………(81)
阳湖道中……………………………………………………………………(82)
得内子病中札………………………………………………………………(84)
晓行…………………………………………………………………………(86)
醉后口占……………………………………………………………………(88)
绿岸…………………………………………………………………………(89)
梅花(选一)………………………………………………………………(90)
论诗绝句(选一)…………………………………………………………(93)
咏怀旧游(选一)…………………………………………………………(95)
出栈…………………………………………………………………………(98)
外子为予写照得其神似以诗谢之…………………………………………(100)
武关纪事……………………………………………………………………(103)
安居乡………………………………………………………………………(105)
闵家坡………………………………………………………………………(107)
剑州柏树……………………………………………………………………(108)
晓发新乐……………………………………………………………………(111)
白帝城怀古(二首)………………………………………………………(113)
荷花…………………………………………………………………………(115)
张知简
谒
三苏祠……………………………………………………………………(117)
中江夜泊……………………………………………………………………(119)
张知雄
和子敬兄《秋日登灵泉寺楼》原韵………………………………………(121)
后记…………………………………………………………………
胡传淮(124)
序言
序一
四川蓬溪
胡传淮先生研究蜀中文化,尤著力于张鹏翮、张问陶家族世系之研究,著有《
张问陶年谱》、《
张鹏翮诗选》、《
张问安诗选》、《
烬余录注》等书,并主编《
张鹏翮研究》、《
张问陶研究文集》、《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等多种论著,对于展现明清以来蓬溪张氏家族和家乡故土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今胡先生主编《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又将问世,选诗凡50首,集十数人之力,既注释诗句文字,又兼以赏析导读,对于喜爱和研究中国文学、尤其是清代文学的读者,甚有裨益,其意义又不仅在张氏家族诗歌创作成果之展示而已。
张问陶《
船山诗草》卷十一有《论诗十二绝句》,表达了他对诗格和诗史的看法,或曰:“胸中成见尽消除,一气如云自卷舒。写出此身真阅历,强于飣餖古人书”;或曰:“子规声与鹧鸪声,好鸟鸣春尚有情。何苦颟顸书数语,不加笺注不分明”;又曰:“文章体制本天生,只让通才有性情。模宋规唐徒自苦,古人已死不须争。”他主张诗应是真阅历、真性情的自然抒写,不该刻意工巧,堆砌故实,卖弄学问,以至“无人得解”。而对唐以后不可能再有好诗那种十分保守而又极为普遍的陋见,他则认为是无事生非,自寻烦恼,不符合诗歌发展规律,并以独抒性灵、自出机杼的创作实践来证明其谬误。在清代文学的发展中,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歌理论,张问陶都堪称大家,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大影响。
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家族特性尤为突出,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涌现出不少具有杰出成就的文学创作群体。关于张问陶,《清史稿》本传在赞其“以诗名,书画亦俱胜”的同时,又提到他是“遂宁人,大学士鹏翮玄孙,”并谓其兄张问安“诗才超逸,与问陶有‘二难’之目”,可见其深厚的家族传统。本传中提到的张鹏翮在康熙朝曾任宰相,长于政务、治水、外交,而不以诗名,不过旧时为官都必须读书应考,而文辞诗赋必在修读之列,所以读书做官的人,也都多多少少有做诗的才能。康熙二十七年五月,
张鹏翮奉旨随索额图等出使俄罗斯,勘定中俄东段边界,为签订《
中俄尼布楚条约》作出了贡献。他出使途中写有《居庸关早发》一诗:“谁道边城景物凄?三更斜月早闻鸡。光连古戍摇河影,寒逐清霜入马蹄。龙虎台高秋色迥,军都山晓曙云齐。天公有意怜行役,雨洗征尘路不迷。”此诗气势宏伟而格调高古,写出了寥廓的边塞和壮盛的军容,虽有征途之苦,而全无衰飒之气,情景交融,一气呵成,堪称一首气盛言宜的好诗,即使放在唐人描写边关的名作之中,也毫不逊色。从张鹏翮至张问安、问陶再至张知简、知雄,张氏家族能诗者,代有其人,构成了一条清晰的线索。目前这部诗选就突显出此点,也突显出养育了这样一个具有人文气息的家族之地域环境,即四川遂宁蓬溪黑柏沟这方土地的文化底蕴。
我祖籍遂宁,父亲张崇琎年轻时移居成都,我就于1947年在成都出生。在兄弟姐妹中,我是最小的一个,出生时父亲已年过花甲,在我十一岁那年,父亲就离开了我们。在极为模糊的儿时印象中,我还依稀记得家里有《
船山诗草》和《
经史百家杂钞》等书。在我三、四岁时,父亲就为我启蒙,开始教我识字,并常给我讲《聊斋》故事。上小学时,他就让我读《
三国演义》和《
说岳全传》。我记得家里大人们曾说,我们家里几辈人起名都是依据一首诗,据说是康熙皇帝曾在北京懋勤殿召见先祖
张鹏翮,其后张氏家族即以此诗命名,每一辈取用一字,诗曰:“懋勤顾问,知遇崇隆;清正仁厚,进德立功。”我父亲是“崇”字辈,我们兄弟姐妹都是“隆”字辈。然而在我中小学成长的年代,全国各地大讲特讲的是阶级路线和阶级斗争,加之文革劫难十年,家族和传统都被视为封建观念而彻底破除。儿时那本来就模糊的记忆,在那样的环境里更受到极大压抑。然而文化传统是一种精神力量,外在压力能够一时阻碍其发展,却终究不可能扼制其成长。一旦环境改变,潜在的精神力量就会重新焕发其生命力。现在回想起来,所幸即使在文革中以知识为反动、极端反智的年代,我也没有放弃过对知识的追求,没有减低对古典文化的热烈兴趣。文革后我先进入北大做研究生,后来去美国
哈佛读博士,毕业后留美任教
加州大学十年,近十多年则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我虽在国外多年,主要从事东西方文学和文化的比较研究,但历来喜爱
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喜欢古典诗词。尤其现在我自己也已过花甲之岁,于故土亲情体会益深。数年前与十多年甚至数十年未见的兄姊在成都重逢相聚,深有所感,曾作七律一首云:“一世浮沉两渺茫,弟兄阻绝隔参商。独夫唾弃难销恨,万姓牺牲可断肠。锦里重逢疑是梦,席间把盏喜若狂。去留有数何须叹,聚散亲情意味长。”尾联即化用船山《戊午成都人日不寐即事有作》句意:“战伐悲人日,羁栖负锦城。去留应有数,聚散岂无情。”拙诗词句浅白,然皆真情实感,直抒胸臆,庶几无愧于先人论诗之宗旨。此或即船山所谓“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者欤?
传淮先生书稿既成,来函索序。余忝为张氏后人,愧无高论,拜读之余,有不能已于言者,乃不揣浅陋,缀拾数语如上,是为序。
壬辰秋七月廿五日(2012年9月10日)于香港
(序者
张隆溪,系蜀中黑柏沟张氏家族后裔,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唯一健在华裔院士、香港城市大学比较文学与翻译讲座教授、国际比较文学学会执委会委员、美国《新文学史》顾问编辑,其学术成就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
序二
温勉双
清代四川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是一支兴盛时间长达两百年左右,在政治上和文学上都有重要影响的大家望族。大学士张鹏翮、大诗人张问陶,以科第起家,播声四海,驰名康雍、乾嘉间百数十年,人称“清代蜀中第一家”。张氏家族有诗文流传至今者,多达50余人,是名符其实的“诗人世家”。几代传人皆会吟,一家男女尽能诗,实为古今中外诗坛所罕见。
2014年,时逢
张问陶(号船山)诞生250周年、逝世200周年,张问陶第二届全国学术研讨会将在问陶故里遂宁市举行。为此,蓬溪县政协专门委托县政协文史委、
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
胡传淮同志组织有关学人,选编了这本《
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该集收入13位诗人50首诗歌,计6万余字。书将付梓,嘱我撰序。通览全书,感慨良多。这是一份富有蓬溪乡土气息的原滋原味的土特产。所选诗歌全部出自蓬溪张氏家族成员之手,赏析文章主要为蓬溪的乡土作者。虽然“土”点,我以为,这本小册子仍然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首先,地域文化价值。法国哲学家丹纳论艺术的成因,以种族、环境、时代为三要素。以巴蜀而言,虽僻处西南,但山川奇秀,甲于天下。蜀北蓬溪,环邑皆山,溪水萦回,风土秀丽,人文蔚起,明代学者黄辉誉之为“梓东邹鲁”。千百年来,蓬溪诗人辈出,清代张氏家族诗人就是其中之佼佼者。张氏家族诗人,多得巴蜀山川之助,他们对巴山蜀水也热情讴歌赞美。如咏成都、重庆、广元、德阳、绵阳、遂宁、眉山、乐山、宜宾、泸州之风物,颂蜀道、峨眉、三峡之形胜,忆家庭逸事,书先贤著述,题亲朋诗集,跋名山之胜景。一书在手,则蜀中习俗,士绅情趣,民间信仰,隐然可见;川中地理风貌、人文精神,班班可考。
其次,家族文学价值。目前学术界研究巴蜀家族文学,多集中于两宋,元明清很少涉及。大约是因为宋元之交、明清之际,巴蜀屡遭战乱,文脉断裂不振之故。但蓬溪虽逢战乱,终较西蜀为轻。且民淳地僻,古风犹存,先贤流风遗韵,不绝如缕。张鹏翮出自草莱,誉满寰区,实有得于家学传统之滋养、遂宁蓬溪地域文化之熏陶。故读此书,可见清代巴蜀家族文学之一斑。
第三,清代史料价值。从
张鹏翮就学,至
张问陶病逝,历清之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数朝,先后百余年。张氏一门,父子、祖孙、兄弟相继出蜀宦游,仕迹远至京师、陕西、两江、湖广等地。其诗歌所记,为耳目闻见、身心阅历、师友谈论,对礼乐、刑政、徭役、租赋、吏治,皆有记述。张问陶值乾嘉之际,经川楚白莲教之乱,冒险回蜀奔丧,故多感时忧世之作,对百姓生计尤为关心,堪称一代诗史。
第四,校本教材价值。赏析文的乡土作者多为中学教师——他们熟悉校园文化,知晓学生的认知能力,入选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适合学生阅读。因此,这本集子,可做我县各中学普及诗歌教学的乡土教材。
见流思源,追贤怀远。作为蓬溪人,我们应该了解我们的先贤,继承他们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因此,对清代张氏家族诗人群体进行宣传、研究,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蓬溪有着丰厚的诗词遗产,今后我们更应珍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认真整理,善于挖掘,发扬光大。
衷心祝贺《
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出版问世,并殷切期望更多的人珍爱这块人杰地灵的热土并赋予这块热土新的人文意蕴!
二О一二年十月
(序者系四川省蓬溪县政协主席)
后记
近年来,地域文学和家族文学渐成研究热点,这对于整个文学史的构建无疑是必要的。文学的发展就像一条大河,家族文学和地域文学则是其支脉。清代四川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便是这样一个典型。
黑柏沟张氏,折桂如林,风雅满门,是蜀中明清两朝数百年间最为引人瞩目的文学世家。其家族“代有诗人,人有诗集”,其主要成员有
张鹏翮、
张懋诚、张懋龄、
张勤望、
张顾鉴、
张问安、
陈慧殊、
张问端、
张问陶、
林佩环、
张问莱、
杨古雪、
张问彤、张问筠、
张瑶缃等,他们在创作上以诗歌为主,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以
张问陶最为突出。其家族无论在仕宦、科举乃至文化文学上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清代巴蜀第一家”。对于这样一个文学大家族,文学史理应给予应有的关注,然而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一篇系统研究张氏家族诗歌的学术论文,这种缺失必然影响到巴蜀地域文学史的知识性描述。有鉴于此,本书选择张问陶家族诗歌作为选析对象,企望通过本书,凸显张问陶及其家族的文学成就,从而尽可能客观地确定其家族在清代巴蜀文学发展史和清诗史上的地位。同时,亦为宣传、普及张氏家族诗歌提供一种读本。
我们本着去粗取精的原则,从张氏家族现存6000余首诗歌中,精选出50首,进行简注和赏析,力求做到诗作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所选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在注释中,尽量从简,在极为难解的情况下,才注明典故的出处,也尽量少引原文。赏析部分,着重阐述诗歌写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这些诗歌都是过去从未或极少有人注释和赏析过的。赏析出自众手,文章风格、长短,未作画一。选诗难,注诗难,赏析更难,选析张氏家族这种从来没有人注析过的诗作尤其难,但撰写者们知难而进,参阅各地方志、家乘,走访有关专家,进行认真考证、赏析,做这种辟生开荒的工作,其治学精神,令人钦佩!
本书作为第一本蓬溪张氏家族诗歌选注赏析本,希望在介绍普及张氏家族诗歌和推动张氏家族诗歌的研究上起到一定作用。这仅仅是一种尝试,一种探索,希望抛砖引玉,以待来哲。因撰写者学识所限,加之时间仓促,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殷切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在编选、赏析本书中,承蒙清诗研究专家、浙江大学
朱则杰教授,深圳大学沈金浩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教授,
上海古籍出版社王镇远编审,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羊玉祥教授等赐稿,当代著名学者、香港城市大学
张隆溪教授赐序,鼎力玉成兹举,为本书增色良多,谨在此一并致以深深谢意!
2012年10月1日
主编
胡传淮,生于1964年,四川省蓬溪县人,文学学士。系四川省蓬溪县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四川省诗词学会会员、蓬溪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张船山研究会学术顾问,张鹏翮、张问陶及张氏研究专家。出版专著70余部、发表论文、诗词、文史散文等300余篇,共计800余万言。专著主要有《
张问陶年谱》(2000年巴蜀书社出版、2005年再版)、《
王灼集校辑》(1996年巴蜀书社出版)、《
大英风物志》(1999年巴蜀书社出版)、《
张鹏翮诗选》(2000年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
张问安诗选》(2002年出版)、《
烬余录注》(2010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张鹏翮研究》(2011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201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明清蓬溪文化世家》、《明清蓬溪知县》、《蓬溪进士》、《蓬溪举人》、《
船山诗草全注》(2010年巴蜀书社出版,第一副主编)、《
蓬溪诗存》(2005年出版)、《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
张问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蓬溪文史资料精选》(2011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蓬溪家谱序跋集》(2010年出版)、《
蓬溪县志》(2012年中国方志出版社出版,副总编)等。已在《社会科学研究》、《红楼梦学刊》、《
中国韵文学刊》、《苏州大学学报》、《收藏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张问陶年谱》,《光明日报》评其为“一部学术品格很高的好书”,被《
清史》《
中国文学编年史》《
中国诗歌通史》《
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清诗考证》《清代文学研究书目》《元明清诗文研究著作书目索引》《
巴蜀文学史》《遂宁市志》《遂宁古今人物》《
蓬溪县志》等多种文献引证或著录;论文《洗百年奇冤,还高鹗清白——高鹗非“汉军高氏”铁证之发现》,解决了红学中的一大悬案,已写入《红学通史》。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十余次获得省、市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