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洵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洵澎,女,汉族,1941年生,上海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昆曲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人物简介
1994年在上海办了个人的专场演出,第一场是《游园》《惊梦》《寻梦》《幽会》《团圆》,第二场是《百花赠剑》《亭会》《玉簪记-秋江》,表演风格被评为「中西合璧」及「东方舞蹈皇后」。1996年摄制了昆剧电视剧《牡丹亭》。目前担任上海戏曲学校教师。
芍药张洵澎
美人如花,张洵澎应该是哪一种花,颇费踌躇。那种花,一定要花形大,且艳丽,才够得上比喻张洵澎。想来想去,芍药差可比拟。 对她的表演,她的身段、唱工、她的风格,专业人士似乎颇多批评,说她有许多问题。虽然如此,她的技艺之不精,不妨碍她艺术的表现力。审美观保守的人,很难欣赏她的美吧。
初看她的杜丽娘,觉得这哪里是妙龄少女杜丽娘,却是个风情万种、怀春的少妇。虽然如此,她的寻梦一出,舞得千姿百态,夺人眼目。她的表演极富感染力。她的无限陶醉、无限痴迷,让观众和她一起沉醉、缅怀。她是为美而生,为爱而生。她眼神里的热情、眉梢眼角的风情,热辣张扬。然而,她的美,有种张力。她虽然艳丽,却有种高贵;她虽然柔媚却有种奔放,正是这种张力,丰富了她的表演。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所塑造的女人多半平面淡薄。生命力旺盛的女人,似乎都是坏女人,如阎婆惜之类。正是这种审美观,使张洵澎的表演受到限制:似乎难以找到适合她那一路的角色。要不是柔弱娇怯的,如杜丽娘那一类,代表了大多数。要不是潘金莲、阎婆惜那一路的。张洵澎是夏奈尔·可可那一路的美人,有种热力、对生命和美的痴迷、激情,使她们不属于这任何一类。
李香君呢?从孔尚任的剧本中,很难对她的性格有清晰的认识。不过从她的言行看,她应该很刚烈吧。作为一个名妓,应该有典雅的风致,也该有些风情吧。只是目前塑造的李香君大多性格模糊。演员是按照传统对美女的标准来演,只是那是否能让人感觉是李香君,则另当别论了。张洵澎年轻时绝对是个美人,如果让她演李香君,技艺再锤炼琢磨一下,应该光彩夺目吧。
你可以不欣赏张洵澎那一路的美,但你不能否定她的美。我看她演的《寻梦》的时候,我不认为那是杜丽娘,但这不妨碍我看了一遍又一遍,被她性格中的热情如火、表演中的万种风情所吸引。
花落水留红
昆曲是一轮600年前的旧时月色, 用他独有的烟视媚行, 流传至今。 600年后的今天, 有一位女子, 形销骨立的站在舞台上, 脸上姹紫嫣红, 风情万种, 风吹长诀飘飘舞, 惊破霓裳羽衣曲。 他就是昆曲一代名旦-张洵澎。我一直喜欢牡丹亭, 笔清情浓又凄婉莫名。 而张洵澎则是把杜丽娘演绎的最为妩媚妖娆的人。 她的扮相可谓“一笑万古春, 一涕万古愁”。 更有她的舞。 记得《寻梦》那一出, 着一身云蒸霞蔚的罗衣, 细步香尘。 一回首, 红馥朱唇, 粉浓腮艳, 舞姿翩然, 眼波尽诉风情月意, 袅袅青烟里不着痕迹的笑魇如花。 每次看这一出, 都在这双雾锁烟迷的眼里, 忘却了朝代, 晃如惊艳于这颠倒众生的红尘一梦。我一直觉得张洵澎是属于过去的。 她盖世无双的容颜, 几经风雨凋零, 仍然遗世独舞于昆曲—这纸醉金迷的繁华旧梦。
配像之惊美
看张洵澎蔡正仁配像,俞、言的游园惊梦。那时的张洵澎,有种凛然不可犯的高贵气质,乃其他演员所无。她学言慧珠,真真是样样学足。笑不露齿,款款袅袅,端地一窈窕淑女。她的眼神,小动作,又有着少女的天真。而很多演员,包括现在的华文漪,都有些似少妇,而非青春二八。可能是因给老师配像的缘故,她演得非常细腻,注意了每个小细节,虽仍有些提肩耸胸,竟是我看过最神似的杜丽娘,远非近几年她的舞台演出可比。
不过,即使是如今,她的念白仍非常娇美,摄人心魄,真真是靡靡之音。平时说话,如若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必以为伊乃二八佳人,娇滴滴嗲兮兮,令人骨酥肉紧。又看了遍百年振飞。有一个镜头,他给弟子们说断桥。有岳美缇蔡正仁华文漪。老蔡那时果然英俊,怎料到日后一胖至此,每演巾生便无可避免地凸出肚皮来。
真是刹那芳华。岳美缇那时,看着竟比华文漪年轻,竟觉得比华美人要好看。太诧异了,不觉揉揉眼睛,将片子倒回去,定格,看了数遍,仍觉岳比华好看。其实,就华与岳近年的照片,岳美缇更显得年轻从容,有神采。其实岳大过华一年。或许是xx眼里出西施?听了段俞、言1957年的惊变埋玉。原是有音配像,蔡正仁张洵澎配,不知怎的,家中竟然缺了这张。长生殿里,爱煞闻铃、哭像及弹词,对杨玉环的戏、唱段,一点感觉也无。
惊变那著名的生旦合唱粉蝶儿泣颜回,一直未觉得好。是以,这段录音下载已年余,竟未仔细听过。不料,俞言这段录音,竟令我大为改观,尤其是对言慧珠,真是大吃一惊呢。她以京剧名角,改唱昆曲,我便先入为主,心存偏见,以为必然昆味不正。谁知她天赋异禀,想来亦是勤奋好学,虽咬字念白仍有京剧痕迹,仍得昆曲之神韵。加之天赋佳嗓,与俞振飞合唱,音色韵味正相配。一口气将整折戏听了两遍,顿觉彼时两人皆在最佳状态。不觉慨叹,盛年的俞振飞言慧珠,真乃近百年来舞台上无人能及之唐明皇,杨贵妃组合。当日的观众,真真有福啊。
张洵澎母子
沪上文艺圈内有一个特殊的家庭,母亲张洵澎是昆剧名家,父亲蔡国强是篮球国手,儿子蔡一磊是芭蕾明星。去年,蔡国强突发心脏病英年早逝,令这个“三星之家”失去了一颗明星,朋友们都为此深感惋惜。最近,远在英国的蔡一磊特地请假回来陪伴母亲,也带来了令人欣慰的好消息:他以在芭蕾舞事业上的杰出成就入选1999年度苏格兰百位顶尖名人。
蔡一磊的到来使张洵澎脸上又有了笑容。她高兴地翻开百位名人的介绍资料,告诉记者:“第31名正是小蔡。”作为唯一入选的华人,蔡一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在他的照片旁,清晰地记载着他的艺术经历。10岁起开始跳舞,就读于上海舞蹈学校;1988年赴英国加入伯明翰皇家芭蕾舞团;1998年加入苏格兰芭蕾舞团成为首席演员。
蔡一磊曾经多次受各种国际芭蕾舞艺术节的邀请,表演《堂·吉诃德》、《海侠》、《睡美人》、《胡桃夹子》等大型芭蕾舞剧,并应邀在英国BBC广播电视中亮相。在英国13年的艺术生涯中,他不仅在国际舞台和电视中表演古典芭蕾的经典节目,而且多次应邀赴韩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地的芭蕾舞学校讲授古典芭蕾的专业课程。这次回国休假,他又被母校——上海舞蹈学校请去,为师弟、师妹们传经授艺。
蔡一磊在英国的生活,是紧张忙碌而又略显单调的。每天上午必须参加剧团设置的课程班听讲,下午是持续三四个小时的训练排戏,傍晚时分就要进剧场准备晚上的演出了,而演出一般是要到晚上10时后才结束。作为主要演员,他一年的演出达到180多场,每个演出季都推出新的剧目。从群舞、领舞再到首席独舞演员,蔡一磊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奋斗之路,始终以其扎实的基本功、超凡的领悟力和独特的表现力保持着稳定的状态。
在空闲时间里,他喜欢看电影,大部分是出自欧洲名导演之手的艺术片,从电影自然流畅的表现手段中汲取养料,获得启迪。从他一组演出照片中可以看出,多年来专一地展示古典芭蕾的他,也已经尝试表演现代芭蕾。照片上的蔡一磊,外形、姿态都极有个性,独特的肢体语言传递出现代的气息。他说,现代芭蕾和现代舞不同,依然保留着古典芭蕾舞的技巧,在传统和现代的结合上,他是谨慎、力求融会贯通的。
在回沪休假期间,蔡一磊陪母亲参加了在苏州举行的中国昆剧节,兴致勃勃地观赏了几台昆剧演出。在他心目中,中国的古老戏曲和西方的古典舞蹈之间,也有内在相通的神韵。事实上,他和母亲在艺术上也是一对取长补短的伙伴。张洵澎借鉴了芭蕾舞的手段来丰富昆曲的舞蹈语汇,同时在戏曲教学中,教学生在训练中踮脚尖、走猫步,增强她们体形上的美感,而蔡一磊也从昆曲表演中学习了丰富脸部表现力的手段。母子俩都希望,将来能够在上海从事更多的艺术活动。
遗忘的想象
昏暗的灯光下,隐约听得一清脆铃声伴随着轰鸣声亦或是口弦声,接着飞来几只鸟儿,在婉转的歌唱……这就是11月2日晚,在白鹭洲公园Asgard艺术空间举行的“遗忘的想象”后现代艺术晚会上的一幕。晚会由来自北京的音乐家陈志鹏及著名昆剧艺术家张洵澎、张军强强联合共同演出。在这里中德艺术家齐聚一堂,共度这一不平凡的夜晚。
晚会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陈志鹏带来的《瓷山水》,二是由张洵澎、张军表演的昆剧《牡丹亭》三片段。首先出场的是《瓷.山水》,陈志鹏采集闽南特有音乐元素,全新创作的新音乐《闽南印象》让人耳目一新。《瓷.山水》的演奏利用中国传统的青花瓷器及锣、铃、口弦等加上纯自然的声音,给人逼真的形象感。而其视频元素则来自于中国水墨、山水自然及微观世界,以此来传达现代自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意境。
紧接着便是张军与其老师张洵澎带来的昆曲《牡丹亭》的三个选段:《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演出利用中国最传统的(600年前)艺术造型,和着笛子、笙和小鼓的伴奏,在一笑一颦中,演绎浪漫含蓄的传统爱情。身段优美、婀娜多姿、格调高雅的张洵澎与张军把杜丽娘的少女情怀和柳梦梅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赢得热烈的掌声。而陈志鹏与张军合作的《拾画》打造了晚会更加不一样的精彩,体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音乐的完美结合。艺术家张枣评论道:“一场伟大的演出只此一次,生命也是如此,我们也要对美好的事物多加珍惜。艺术也是珍贵而不可复制的,如同晚上这场精致的《牡丹亭》。”
最后,艺术家Claus演唱带有JAZZ风格的《I can give you anything but love, baby》与中国著名德语文学专家叶廷芳先生演唱的《克拉玛依》为晚会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据介绍,本次晚会之所以以“遗忘的想象”命名,是因为在现代社会很多美好的东西已经消失,而被誉为“万剧之母”的昆剧是中国一直流传下来经典元代戏曲。主办方希望通过这种创新的结合来唤起人们对美好回忆的想象,并把它存于记忆永不丢失。
人物自述
师承大师
我是昆曲的第一代继承人,我的上一代是昆曲的传字辈。昆曲600年的历史,到了我们老师这一代,到1953年之前,这些传字辈老师已经散落在各个地方,很多都不从事昆曲了,有的在资本家家里,有的在越剧团、沪剧团、淮剧团,比较好的是我的老师,在京剧团做辅导。
到了1953年就招生了,在上海,叫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招了我们第一班,这班里现在有蔡正仁、岳美缇、计镇华这些我们同一代的演员。
那时院长是周信芳,副院长是袁雪芬。我家也是爱好戏曲的家庭,我爸爸喜欢京剧,知道周信芳,我妈妈喜欢越剧,尤其喜欢袁雪芬的戏,一看这个学校是周信芳、袁雪芬的校长,就让我去考了。其实我当时是喜欢越剧的,结果就这么进了昆曲的艺术殿堂。
那时我们11岁、12岁。开始我真是一无所知,不知道昆曲是怎么回事,但因为太喜欢戏曲了,进去后就从闺门旦开始学。那时学习环境非常好,老师尽心,我们也集中精力在学,我从此爱上了昆曲,甚至于痴迷昆曲。我的老师朱传茗,非常了不起,在传字辈里是个大牌演员,他是男旦,很会教,教出了一代一代的学生,比如黄文艺、梁谷音。我们的第一个戏是元杂剧《浣纱记》中一折,还有《长生殿》的《定情》一折。
1956年,上海南北昆曲大汇演,老师他们都已经不怎么演出了,我们就参加了这次演出,我的启蒙,真正的闺门旦的戏就是《牡丹亭·游园惊梦》,现在也成了我一个代表作。
接着是我的又一位恩师,言慧珠老师。言老师1957年来到了我们的昆曲学校当副校长,俞振飞老师是正校长,在台上他们是一对非常优秀的拍档,台下也成了一对夫妻。朱传茗老师又教言慧珠,因为她以前唱京剧梅派,这样她又学了昆曲。朱老师说,我呢是个男旦,我教你们用腰,你们做出来总是还有男旦的相,现在你们是女孩子学闺门旦,希望你们有一种女性的美,好了,现在言慧珠老师来了,小姐太太的女人的美全在她身上,你们就学她的。所以我一直就跟言老师学。言老师演《游园惊梦》的时候我就配春香。我个子较高,言老师是蒙古族人,个子也比较高,都说我像她。她的全本《牡丹亭》,现在叫俞言版的《牡丹亭》,非常经典,那是1957年,两位校长请了京剧院最好的一个编剧,叫苏学安,把55折的昆曲《牡丹亭》改成了10场戏,在上海、北京演出,反响强烈,因为之前还没有演过全本《牡丹亭》。1958年,老师把这个戏传给了我和蔡正仁,我在1997年快要60岁的时候把它拍成了四集电视剧,是现在保留下来的最传统的俞言版《牡丹亭》。
这个之后我也学了很多其他戏,比如说《玉簪记》,《玉簪记》的情挑、偷诗这些,川剧都有,川剧非常精彩,我也学习到了里面的一些道道。还有《百花赠剑》《拜月亭》,就是学了那些非常精彩的戏。
让昆曲舞起来
我是1961年毕业的,毕业后我们成立上海青年京昆曲团,我听从朱传茗老师的建议,到杭州向姚传芗老师学了全部的《寻梦》。那时老师年纪大了,体力也不够了,跟我有时就稍微示范一下,动作不是太大。后来我演了几次,“文革”开始,不能演了。“文革”结束后,1978年,我没有回团,因为我们的老校长恢复工作,要请我去当老师。
我当时想,十年都给浪费了,现在应该是上舞台的时候。他做了我两次工作,说要像俞言校长这么一个模式,在戏校又演又教,又教又演,我请你来,是要让好演员来当老师。两次邀请,我不好意思,就答应了。
到了学校,没有小生,我一个人单枪匹马的,独角戏演了《寻梦》。我想,既然传统的基础打好了,我40多岁这个年龄,要根据自己的条件,舞蹈身段可以用得上的。我跟老师说,想把杜丽娘舞起来。老师是个开明的老师,说——“好,改!”这样我就开始动这个戏了。
《牡丹亭》是一个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生命的戏,我理解杜丽娘是非常青春靓丽的,我要把她的青春魅力显露出来。有时候一演闺门旦,就要稳重,稳重稳重,后面就“温”了。不行,我要激发杜丽娘的青春活力。
当时我儿子在上海舞蹈学校,我先生是国家队的篮球运动员,姚明爸爸是他的师弟,我那时在他们的体育运动系里待过一段时间,看武术,看体操。我觉得他们蹬脚,踢腿,很漂亮,为什么腿要这样呢?为什么要踢到鼻子,踢到下巴才好看呢?我们昆曲这么多丰富的舞蹈动作,当然唱是主要的,舞蹈动作为什么不能像他们这样?杜丽娘才15岁左右,正好是生长发育的时候,花季年龄,青春少女,你稳稳稳稳到后来好像骨质疏松一样,那不是健康的。我就到我儿子那边去看老师教芭蕾。真是的,打开来,舒展开来,动作要美,要手腕,不能老是扣腕子,扣腕子变短手了啊。提胯,拎腰,而且女性要用什么腰?要用旁腰。这些东西我一直在总结。
其他剧种都在向我们学习,尤其在上海,越剧的袁雪芬老师一直说昆曲是我们的奶妈,因为他们吸收了我们传字辈老师的营养,比如说袁雪芬的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里面蝶飞的场景,就是老师给他们设计的。“文革”期间昆曲不能唱了,袁老师还把我们请到他们的越剧学馆,给他们上昆曲的身段、表演,所以说是奶妈呢。徐玉兰老师一看到我们也是奶妈奶妈的说话。奶妈也要营养呀,所以我吸收,我放开眼界,我吸收别的艺术,别的剧种、别的艺术形式,拿来为我所用。所以我在《寻梦》里做了很多创新,但创新不能离开自己的剧种,不能离开自己的本土东西,就是万变不离其宗。
所以我现在一个定位,教给学生,就是“青春可人,美丽动人,风骨迷人”。我学习美国好莱坞影星,你们大概也非常喜欢的奥黛丽·赫本,她是美国好莱坞的闺门旦,我经常看她的电影,看了后就学习她的那种穿着、谈吐、动作的感觉,补充我们女性不足的地方。我还有一句话,任何人都是往上走的年龄,但是女人永远不要收起自己的美。
表演讲究人物
昆曲艺术特别讲究人物,当然其他剧种,包括川剧也是非常讲究人物的,我非常喜欢看川剧。我们那个行当是一个闺门旦,但表演的是不同的人物,比如说杜丽娘,典型的闺门旦,陈妙常也是典型的闺门旦,还有百花公主也是闺门旦,但人物不一样,背景也不一样,她们的文化程度也不一样。百花公主是少数民族,是统帅百万大军的,所以她那个闺门旦就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杜丽娘,哪怕进门她都是这样进门,不是那样进门的。杜丽娘是典型的大家闺秀,非常优雅,这个优雅,不是娇嗲嗲的优雅,不是做作出来的那种娇美,它包含了温柔,有一层坚韧不拔。所以我觉得杜丽娘为爱可以生,为爱可以死。陈妙常呢,她是个非常有才华的女孩子,她沦落了,到了道姑庵里面,但她有爱情的向往,跟潘必正见面后她又不能表露。总之,表现形式跟手段都是不同的。
昆曲通过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现在已经到第五代了,我教了第五代,又开始教第六代了,才13岁。我尽我的力量,能教到什么时候,我一定要教到什么时候,为什么?这是我的一个使命。那时老师就说,将来张洵澎是个种子。我想,既然有这句话,我就要像种子一样,十年种树,百人树人,一代代教下去。
参考资料
张洵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张洵澎:皆是深处的共鸣.成都日报.2013-07-08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30 12:17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芍药张洵澎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