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池明(1917年8月24日—1997年11月8日),曾用名张家相、张赤民、张家驹。1929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9年由团转为
中国共产党。曾任军委炮兵政治委员。
人物经历
张池明,1917年8月24日生于河南省新县泗店傅山村傅家洼。入私塾读书两年半,因天资聪敏,刻苦用功,深受老师器重。
1928年起随叔父参加革命活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改名为张赤民。担任光山县东区儿童团(又称赤色童子团)大队长。1929年调任少共光山县县委儿童团总队长。1930年带领县慰问团到前线支援红军打新集(今新县城),进城后县委派列到新集做青年团工作。1931年调到少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任儿童常委兼秘书长。
1932年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由共青团转入
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鄂豫皖独立第13团、
红27军第2团、红28军第82师246团少共团委书记,
红25军军部秘书,红15军团司令部作战科代理科长、科长。参加了鄂豫皖、鄂豫陕苏区反“围剿”斗争和红25军的长征。
1935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徐海东在向毛泽东汇报战况时,毛泽东要查看地图,张池明立即送去一张军用地图,受到主席的表扬。其后,他任红15军团作战科科长。不久,入抗大学习。 参加了
劳山战役、
榆林桥战役、
直罗镇战役、红军
东征战役、
山城堡战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从延安抗大回到前方工作。同年任八路军第115师344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1938年任第688团政治委员,第344旅挺进纵队、特务团、晋鲁豫支队第二大队政治部(处)主任。
1940年,调687团任政治委员。
1942年调任新四军第3师第8旅22团政治委员,第8旅兼盐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
1943年调赴
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在党校二部任支部书记。1945年在华中选为
七大正式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参加了
平型关战斗和晋察冀、皖东北、苏北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及晋东南、冀鲁豫、苏北等地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
1945年中共“七大”之后,从延安调赴东北工作。
1945年任松江军政委员会委员,
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哈尔滨卫戍区副政治委员。
1946年调任中共松江第一地委(即哈东地委)第一书记兼哈东军分区政治委员和独立第2师政治委员。
1947年起任
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第16师政治委员。
1948年调任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六纵队政治部主任,解放军第43军127师政治委员。1949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政治委员。
参加了东北“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夏季、秋季、冬季攻势作战,
辽沈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湘赣战役、
广东战役、
广西战役,渡海作战
解放海南岛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继任第43军政治委员,1950年海南岛解放后,第四十三军除作战任务外,兼负“工作队”的任务。先后兼任中共华南分局海南岛区委第二书记、海南岛军政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共华南分局粤西区委第一书记、粤西军区政治委员。
1952年调任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部长兼政治委员,军区党委常委、军区纪委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调任中央军委总后勤部参谋长、军委后勤学院副院长、院长,院党委第一书记。
1962年任总后勤部副部长、政治委员,总后党委第二书记。
1975年调任军委炮兵政治委员、炮兵党委第二书记。
解放后,先后参加了海南岛、粤西的地方工作,协助地方接管城市,
土地改革,建党建政,发展生产等。部队进行了粤桂边剿匪,粤西沿海的海边防,转业复员,“三反”“五反”运动,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到总后勤部以后进行了军队院校建设,军队正规建设,反对教条主义,干部下连当兵,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
1985年3月离职休养。
1997年11月8日在北京逝世。
所获荣誉
1955年被授予
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
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 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届、第十届中共委员会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