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湖
民国陆军上将
张锦湖(1856年-1944年),又名张仁奎,字锦湖,民国陆军上将,杰威将军衔。祖籍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沈庄村。张锦湖曾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在老家张山湾村修祖坟,祭拜先祖。曾护送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蒋介石黄金荣杜月笙韩复榘等拜其为师,有“帮会元魁”之称。
人物生平
张锦湖,山东滕县智四区山亭社沈庄村(今属枣庄市山亭区山亭镇)人。曾在滕县衙门当过捕快的沈君老人见他聪明伶俐,便将他收为关门弟子,向他传习刀术。由于师傅指点有方,张锦湖又勤学苦练,因而进步很快,在当地武术界崭露头角。及至弱冠,便已成为滕县东乡一带武术新英,而尤以精湛单刀闻名遐迩。当时,青帮“礼”字辈朱奉先(扬州人)正在开堂收徒,出于联络各方有志之士的考虑,在朋友引荐下,张锦湖拜朱奉先为师,宗名“张大局”。由于张锦湖武功超群,曾在一次和盐枭大盗的搏斗中,力敌数人,名声随之大振,逐渐为缉私营管带徐宝山(绰号“徐老虎”)所知,受到器重,并提升为左队长。从此,张锦湖以刀会友,结交了大批江湖义土。张锦湖在青帮中辈分甚高,所部徒众亦日多。因此,张锦湖一时声名鹊起,被誉为江淮“三把半单刀”中之第一刀。及朱奉先谢世,遂南张锦湖接任了掌堂。
1905年,经徐宝山推荐,张锦湖又转往芜湖水师任职。在此期间,张锦湖结识了革命党人居正,并经居正介绍,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自此献身民主革命。加入同盟会后,张锦湖便积极在新军中宣传革命思想,联络革命志士,密结盟社,广泛开展反清活动。1908年,张锦湖奉调回苏中任职。巡防营改编为新军,张锦湖晋升为营长。张锦湖借助其在新军和青帮的有利地位,进一步加紧了在新军、巡防营和青帮中的宣传、发动、组织工作。
多年来,张锦湖掌香堂,结盟社,在军旅及民间的威望日高,其影响也渐为孙中山所注意。到191 1年春、夏间,受孙中山的邀约,张锦湖亲赴澳门,晋谒孙中山,请教江淮流域反清革命大计。会谈之后,便携带孙中山手谕北归,在江淮地区广泛联络各地志士仁人与各方豪杰,准备策动驻守江淮流域各地新军和巡防营起义。
1911年10月10日,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随后,湖南、陕西、江西等地革命党人纷纷响应,革命浪潮很快席卷全国。此时,张锦湖正随徐宝山率部驻防镇江。与徐宝山、张锦湖所部共同驻守镇江的还有清军第九镇第十八协第三十五标林述庆的部队。辛亥武昌首义的消息传来,张锦湖颇受鼓舞,因而加快了谋划、发动镇江独立的步伐:11月7日,在张锦湖等革命党人的周密策动下,镇江一带的部分新军及徐宝山的缉私营组织发动了起义,随即宣布独立,并成立了镇江军政府,推举林述庆为军政府都督。
1912年2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陆军部鉴于张锦湖功绩卓著,遂委任他为陆军中将旅长,戍镇扬州。1916年,受张謇之张邀,张锦湖又移师南通,就任通海镇守使,代理两淮盐运使,晋陆军上将,嘉封勋五位杰威将军,辖南通、如皋、海山、泰州、崇明、启东及沿海各地区。张锦湖先后在南通任职12年,深得通海地区军民的爱戴和称赞。1924年,值张锦湖59岁寿辰之际,南通、如皋、海山、泰州各界赠送纪寿碑一通,以示纪念。
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大举北伐,张锦湖被蒋介石聘为东路军军事顾问。1927年,张锦湖以自己已年过花甲,向国民政府上书乞休,并获批准。但国民政府仍延聘他为高等顾问,让他享受中央委员待遇。
1928年,他闻听山东老家灾荒严重,遂主动捐粮捐款,赈济滕县东乡的灾民。1932年,张锦湖又一次捐粮捐款,赈济滕县的灾民。
1936年秋,日本帝国主义煽惑“华北分治”,张锦湖即受上海抗战救国团体的委托,不顾自己年逾古稀,以个人身份北上,先后到达河北、山东两省,力劝旧友僚属,千万不要听信日本人的煽惑而充当走卒,希望他们能以民族利益为重,以国家利益为上,维护民族团结,以共同抵抗外辱。张锦湖的言行,深得上海各界抗日爱国人士的赞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从此进入举国抗战时期。张锦湖时刻关注战局的发展,积极为民族解放大业尽心献力。抗战期间,张锦湖曾多次利用自己在法租界的寓所,一再保护抗日爱国人士。后来,此类事情渐为日伪机构所侦知,欲以加害,张锦湖大义凛然,不为稍屈。唯以忧愤过度,至1944年12月4日逝世于上海“范园”,享年80岁。因当时战事频繁,无法移柩山东老家安葬,便将其遗体暂时安厝在虹桥万国公墓。
参考资料
山亭历史名人之张锦湖.山亭区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4 16:4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