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君,女,
重庆市人,文学博士,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广东省2007年南粤优秀教师,
暨南大学第七届“十佳授课教师”。国家精品课程《外国文学史》主持人,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主持人。
人物经历
1967年初中毕业后下乡插队落户,先后当过农民、工人、干部。
1982年毕业于湘潭大学世界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9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文艺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1982年9月至1993年7月在
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87年晋升副教授。 1993年9月至今在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1995年晋升教授。
1994年起担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2005年以来,受聘为中山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客座教授。承担《比较文学专题研究》和《影视艺术专题研究》课程。
1994-2011年担任
暨南大学中文系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主持创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点。担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曾任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理事,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理事,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理事。
主讲课程
本科生课程
《外国文学史》;《外国电影史》;《电影大师研究》;《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研究生课程
《
比较文学研究》;《影视艺术专题研究》;《中西文学叙事理论》;《欧美小说研究》;《文学与文化》。
公务员课程
《申论》。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是比较文学、欧美文学、
电影学,侧重叙事学研究。
出版图书
主要贡献
迄今独立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文学作品等15部书和多媒体课件(光盘)1套。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做中外文学讲座《欧美小说叙事模式》和《红楼梦空间艺术》5讲(2002)。
承担课题
国家级精品课程《外国文学史》(2009);
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比较文学》(2010);
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建构设计理念的研究生课程建设与评价标准》(2009);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外国文学史课程建设创新研究》(2006);
广东省高校“151工程”项目《红楼梦文化》(2004);
广东省精品课程《外国文学史》(2005);
暨南大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第一批网络课程项目《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2004);
全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项目《按文学规律重构外国文学史教材的设想》(1996);
暨南大学科研项目《明清小说评点的理论概念与文化生成研究》(20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欧洲小说模式探求》(1988);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新世纪侨校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项目《外国电影史》(2010);
暨南大学研究生教材项目《红楼梦文化比较研究》(2008);
暨南大学本科生教材项目《外国文学史》(2005);
暨南大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第一批网络课程项目《外国文学史》(独立承担,2004)。
独立出版著作
《世界文化视域中的〈红楼梦〉》(纸版插图本),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年;
《外国文学史》(纸版插图本教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
《外国文学史多媒体课件》(光盘),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年;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文学批评方法与实践》,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德伯家的苔丝〉鉴赏》,重庆出版社1986年;
《世界的眼睛和心灵》,台湾小知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
《老大》(中篇小说),《红岩》1996-6期;
《红房子》(长篇小说)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
《女儿不是天才》(家教著作),花城出版社2000年;
《天使之吻》(散文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一个女教授的南下手记》(社会纪实),重庆出版社1998年。
主编著作
主编《
外国文学史精品课程研究》(合著,共29万字,本人撰写其中22万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
主编《学者妈妈丛书》(此丛书共5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近年主要论文
礼经建筑空间的政治叙事,江西社会科学2011-1期;
礼经建筑空间的元叙事技巧及其影响,江西社会科学2010-5期;;
中西叙事概念“间架”与“插曲”辨析,文艺理论研究2009-3期;
中西叙事概念“脱卸”与“转换”辨析,江西社会科学2008-10期;
中西叙事概念“一线穿”与“整一性”辨析,江西社会科学2008-2期;
明清小说评点叙事的空间性观念,暨南学报2006-4期;
明清小说评点中的戏曲概念析, 学术研究2005-10期。
主持教学网站
国家精品课程外国文学史精品课程网站;
暨南大学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网站;
暨南大学外国文学史实践教学工作坊网站;
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比较文学网站:建设中。
获奖记录
科研与教学奖励部分:
1.《论<伊利亚特>的战争观念》获得湖南省文学艺术理论奖,湖南省文学艺术评奖委员会颁发(1982,独立获奖);
2.《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系统》获得四川省
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1984,独立获奖);
3.《<德伯家的苔丝>鉴赏》获得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1988,独立获奖);
4.《欧美小说模式》获得第四届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图书三等奖(1996),广东省第三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特等奖(1996),广东省高教厅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广东省高教厅颁发(1998)独立获奖;
5.《按文学规律重构外国文学史教材》获得全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优秀奖,全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专业委员会颁发(1998,独立获奖);
6.《红楼梦文化》获得第十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组多媒体课件一等奖,
中央电化教育馆颁发(2006,排名第一);
7.《外国文学史》获得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优秀奖,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颁发(2006,排名第一);
8.《红楼梦文化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获得广东省高校教育技术学术年会论文二等奖,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电化教育专业委员会颁发(2006,独立获奖);
9.《<外国文学史>与<中外文学名著导读>课程与现代传媒接轨开展远程教育的新模式》获得暨南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暨南大学颁发(2003,独立获奖);
10.《外国文学史》网络课程获得暨南大学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暨南大学颁发(2006);
11.《红楼梦文化》获得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一等奖,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中心颁发(2008.1,排名第一);
12.《外国文学史》获得广东省计算机教育软件高等教育组网络课程一等奖,
广东省教育厅颁发(2008.2,排名第一);
13. 《外国文学史》教材获得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二等奖,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颁发(2009.7,独立获奖);
14. 《外国文学史课程建构主义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获得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教育厅颁发(2010.2,独立获奖)。
先进个人和荣誉部分:
2.重庆市先进个人,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1987);
3.四川省青联先进个人,
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共青团四川省委颁发(1990);
4.重庆市优秀女科技工作者,重庆市妇联、重庆市社科联颁发(1992);
5. 暨南大学“十佳授课教师”,暨南大学颁发(2006.9);
6. 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
广东省人事厅、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总工会、
广东省教育基金会颁发(2007.9);
7. 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广东省教育厅颁发( 2008.8 );
8. 暨南大学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先进个人一等奖,暨南大学颁发(2007.12 );
9. 暨南大学优秀教师,暨南大学颁发(2009.9);
10. 暨南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暨南大学颁发(2011.11)。
从教心得
我天生是一个适合做教师的人,这不仅因为我喜欢表达,喜欢智慧幽默的脱口秀,还因为我具有20世纪50年代生的那代人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是我们那代“知青”中的文化幸存者,侥幸浮出水面。我有责任像母亲那样去教我的同龄人和所有人的孩子,教育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做好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其次才是做学问、出国、发财什么的。
我酷爱教学,把它看作一门容我自我创造,在三尺讲台塑造我的学生的艺术。这是一件充满生命激情,令我动力无限的事情。我以自己的生命去感染学生的生命,提高学生的生命,这是做教师的最大幸福。
比较而言,在年过50“奔6”的女教师中,我喜欢玩相机、玩DV、玩电脑,逛电脑城比逛百货公司更有兴趣。我常常庆幸自己抓住了现代科技的尾巴,使我能够与时俱进,亲自学习教育信息技术,亲自动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亲自拍DV,亲自做
非线性编辑剪辑视频段落。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把自己的兴趣爱好用到教学中,玩转电脑,让文学课堂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建设图文并茂,绘声绘影的视听课程,建立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快乐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建构研究,远离平庸,让创新思维在比较文学的跨学科天空飞翔。
为了制作真正的融文字、图像、视频、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做到插播的视频小而精,要哪段有那段,鼠标一点视频就现,我长期收集图像视频资源,熟悉影碟,大量看片,记录播放时间,确定需要内容,精心剪辑视频段落,一帧一帧截取视频图像。这是一个费时间、耗精力、花钱财的事情,个中的辛苦只有做的人最清楚。但我乐此不疲,感到很快乐。为了这个快乐,我搞垮了三台电脑,玩烂了三台影碟机,淘汰了四架照相机,剪辑了2000段视频段落。学生从中获益,我得到了比实际利益更高级的快乐。快乐无价。同时我所做的工作也得到肯定与表彰,获得一系列教学奖励。
人要学会感恩和回报。我希望我所教过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我这里受益,这是我对社会的回报。我又希望学生将从我这里获得的回报给社会,这是我做教师的最大心愿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