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鳞蛇鲭
辐鳍鱼纲鲈形目异鳞蛇鲭属动物
异鳞蛇鲭,又称油鱼、玉梭鱼、白玉豚,鲈形目蛇鲭科异鳞蛇鲭属的唯一一种鱼类。体纺锤形,稍侧扁,背、腹缘均圆凸。尾柄后端咬细,每侧具一个强隆起内嵴。体被异鳞,栉鳞与圆鳞相混杂。生活时体暗棕色,头部黑棕色,腹部较淡,各鳍浅棕黄色。
形态特征
体侧扁且延长;下颌长于上颌,眼大。鱼体为带光泽之暗褐色,随成长而渐黑,侧线呈大曲纹状。尾鳍叉形。
背鳍Ⅸ,16—18+6;胸鳍15—16;腹鳍Ⅰ,5;臀鳍15—18+5。体长为体高4.0—4.2倍,为头长3.6—3.7倍。头长为吻长2.5—2.6倍.为眼径6—7倍。体纺锤形,稍侧扁,尾柄后端较细,每侧具1个强隆起嵴。头中等大,吻较长锥形,眼中等大,侧上位。两颌齿尖锥形排列疏松,上下颌前端有2对犬齿,犁骨腭骨具齿。体被异形鳞,栉鳞与圆鳞相混杂,侧线有波状弯曲。
体纺锤形,稍侧扁,尾柄后端较细,每侧具1个强隆起嵴。头中等大,吻较长锥形,眼中等大,侧上位。两颌齿尖锥形排列疏松,上下颌前端有2对犬齿,犁骨腭骨具齿。体被异形鳞,栉鳞与圆鳞相混杂,侧线有波状弯曲。为环热带大洋鱼类广布种。
头大,最长约200厘米,最重纪录为45公斤。
外型像似棘鳞蛇鲭,但鳞片较大,尾柄中央有棱脊,侧线呈大曲纹状,鱼鳍亦略有分别。异鳞蛇鲭鱼身有光泽,带暗褐色,并随着成长渐变成黑色。背鳍硬棘8至9枚;背鳍软条16至18枚;臀鳍硬棘1至2枚;臀鳍软条12至14枚。
鱼体油脂极其丰富,但此油脂无法被人体吸收,如食用此鱼可导致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地理分布
全世界亚热带、温带海域,包括台湾南部、东部及东北部海域。
本鱼常见于各地的热带和温带海洋,然而北印度洋却未见出产。
生态习性
生活于深海区,夜间追食小鱼,游于海面,在我国4月份性成熟,体长可达1.5m左右,国内分布于南海诸岛;国外分布于日本至澳大利亚,向东至美国加利福尼亚,向西到非洲东岸的印度洋海域,还分布于大西洋加勒比海岸地区。
生活于200~885公尺海域,主要栖息于大陆斜坡,游泳能力强,性凶猛。具日夜垂直洄游习性,夜间上浮至较浅水区,仔鱼及幼鱼于日间停留于水表层。肉食性,以小鱼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
参考资料
异鳞蛇鲭.《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9 00:3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