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鼓,古称
足鼓、
晋鼓、
楹鼓、植鼓、
悬鼓。蒙古、满、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曾为历代宫廷所用。流行于内蒙古、辽宁、吉林、青海等省区的喇嘛寺院及汉族广大地区。
历史悠久,三千年前的商代至西周之际已有此鼓,是我国出现最早的鼓种之一,战国时代已广泛应用。《
国语·吴语》中有:“载常(常:旗名,画日月于其端。)建鼓,挟经秉枹(经:兵书,枹:鼓棰。),万人以为方阵。”
韦昭注:“鼓,
晋鼓也,《周礼》:‘将军执晋鼓’。建,
谓为楹而树之。”《
礼记·明堂位》载:“殷楹鼓”。注曰:“楹,贯之以柱也 。”战国时期铜器上镂刻的花纹图案和山东
沂南汉代画像石中均有敲击建鼓的图像。汉代建鼓多以流苏
羽葆为饰。汉代张衡《东京赋》:“鼓路鼓,树羽幢幢。”羽葆以翟尾(野鸡尾毛)做成,羽葆中间的幢上有流苏,用丝帛之类制成,可随风飘扬。《隋书·音乐志》载:“建鼓,
夏后氏加足,谓之
足鼓。殷人柱贯之,谓之
楹鼓。周人悬之,谓之
悬鼓。近代相承,植而贯之,谓之建鼓,盖殷所作也。”《旧唐书》与《隋书》所记相同。建鼓在
壁画中较为少见,敦煌石窟唐代156窟壁画中有建鼓图像,但奏法完全不同,是一人背鼓在前面走 ,随后一人双手执鼓棰边走边奏,曾用于出行仪仗队和天宫伎乐中。此法至今仍在甘肃省河西广大地区的
民间社火活动中沿用。明清两代宫廷一直使用建鼓。在明代
中和韶乐和清皇朝祭司乐中,建鼓均为开典领奏
乐器。
沈阳故宫博物院也将此鼓收藏于历代宫廷乐器中。
建鼓的鼓身长而圆,鼓体较大,中间稍粗,两端略细,两面蒙皮,用两棰击鼓一面,音量洪大,传播甚远。我国今日流传的许多
大鼓,都起源于建鼓。到了清代,宫廷中使用的建鼓,工艺精致,鼓面直径73.7厘米,通体饰以
金漆,鼓面绘以彩色双龙和彩色
云纹图案,鼓座已衍变为十字形木制脚架,四脚之上均雕有兽饰,木柱的上端,盖以皇冠木架 ,架的四角垂以长长丝穗,木柱顶端立有一支金色飞禽为饰。
内蒙古自治区喇嘛寺院中的建鼓,鼓身木制,鼓体短而圆,鼓长20厘米,两端鼓面直径30厘米。室内演奏时,将直贯鼓身的木柱插入木座,双手执棰击奏;室外演奏时,左手持握木柱,右手执单棰击奏,发音清脆明亮,用于寺院法事场合。
1978年,湖北随县
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了百余件战国时期古乐器,其中有一面建鼓,这是所知我国年代最早的建鼓实物,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历史。鼓框木制,鼓身长约100厘米,两面蒙皮,鼓面直径80厘米,鼓身中间垂直贯穿一根直径7厘米的木柱,并牢固植于一个青铜盘龙鼓座上。鼓座高50厘米、直径80厘米,由数十条青铜雕龙相互纠结盘绕而成,其中有十六条大龙对称缠绕,在每条大龙的头、身、尾部均攀附数条小龙,龙身上嵌
绿松石,制作技艺无比精美。这面建鼓根据实物复原,植于原青铜鼓座中,现藏于
湖北省博物馆。
1990年,江苏省
苏州民族乐器三厂制成世界上最大的
楹鼓。鼓身呈腰鼓状,鼓长350厘米、腰径250厘米、两端鼓面直径134厘米,它比现存美国的世界上最大之鼓还长100厘米。它是根据山东曲阜文化工作者王明星整理的《
礼记·明堂位》、《周礼》、《
乐律全书》等文献中殷楹鼓的有关资料制作的,安置在
曲阜孔庙大成殿前,已用于同年的山东省国际孔子文化节箫
韶乐舞演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