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中华
中国著名硬笔书法家
庞中华,中国著名硬笔书法家教育家诗人四川达州市人,生于1945年10月21日,庞中华于1965年从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勘探专业毕业。之后在1980年7月,他推出了自己的首部作品《谈谈学写钢笔字》,其销售量超过一千万册,成为80年代最畅销的书籍。
个人作品
自1980年以来,有100多种字帖和专著在海内外出版发行,其中代表作有:《庞中华谈谈学写钢笔字》、
庞中华钢笔字帖》、《庞中华现代硬笔字帖》、《庞中华书法集》、《庞中华诗抄》、《庞中华散文集》、《庞中华电视讲座》、《庞中华人生感悟》、《硬笔书法简论》等,主编了多部书法教材,包括《硬笔书法普及班教材》、《硬笔书法高级班教材》、《中老年人硬笔书法教材》,以及适合中小学生课堂使用的《写字课本》、《写字字帖》、《书法艺术》、《庞中华快乐练字》等,其图书总印数已突破1亿5千万册,非正式渠道超过3亿册。他还应邀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开办了《硬笔书法讲座》、《庞中华硬笔书法艺术讲座》等,听众数以千万计。
出版图书
个人成就
他创办的庞中华硬笔书法中心及学院, 迄今已培养学员120余万人。庞氏硬笔书法,清新秀逸,兼善各体,自成一家,被誉为“庞体”。他独创的“快乐立体教学法”享誉国内外。除书法外,还长于音乐、诗歌、散文、演讲等。海内外舆论称他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
人生经历
贫穷却美丽的大巴山深处,五岁的庞中华与几十个农村孩子一起,在一座土地庙里怯生生地开始了他的“学堂”生活,第一堂课就学写字。简陋的毛笔是从村里货郎担买的,纸是粗糙发黄的毛边纸,将一只破土碗翻过来,圆圆的碗底正好作砚池磨墨。学生们将毛边纸拆成竖行,老师在每行开头写一个范字,学生就照此仿写。
童年时代留给他最强烈印象的是班主任袁老师的那支钢笔
那可是大巴山偏僻山村唯一的钢笔啊,袁老师平时将钢笔别在上衣口袋里,露出亮闪闪的笔挂,多神气哟。当袁老师写字的时候,庞中华悄悄站在一旁,两眼直勾勾地盯着那铮亮的钢笔尖如何在纸上划过,如何留下那流畅而轻盈的线条,多么娟秀而美观的字体
笔套是用赛璐珞做成的,上面还有一个小圆孔。多么神奇的笔啊,看着漂亮,用起来方便,完全不像自己所用的毛笔,每天都得在碗底磨墨,稍不小心弄得书本和衣服上都是墨迹。
可是,山村的孩子哪里买得起钢笔。他用镰刀砍一枝拇指般粗的斑竹,截成半尺来长,一头削得像钢笔尖那模样,中间破开一道小缝,沾上墨水写字,那线条细细的如同钢笔尖写出来一般,乐得美滋滋的,还不罢休,再砍一节粗点的竹管,作成一个笔套,套住笔杆,别在小汗褂的口袋上;骑上牛背,得意洋洋地走过村头,走过同学们面前。那时,在农村孩子心里,钢笔代表了知识、学问、聪明和智慧。袁老师在班里把庞中华表扬了一通,说他很会创造,将来长大了还可以给祖国造飞机、造先进机器呢。
然而,袁老师一定没有想到,这个赤着脚丫、用竹管削出钢笔的农村孩子,在此后的岁月里,竟和钢笔结下了不解的缘分。
庞中华用这管竹“钢笔”,在黄色毛边纸上抄写下“地理常识”、“科学常识”、“人物常识”……抄了一页又一页、一本又一本,心中充满无边的乐趣。是1952年,一个大巴山农村七岁的小男孩的笔记。
一年后,这个孩子走出大巴山,来到重庆,从他慈祥的伯父那里得到一生中第一支真正的钢笔。他捧着钢笔,两眼放光,高兴得跳了起来。夜深了,他仍无法入眠,还在灯下反复摆弄着钢笔,爱不释手。他拿出一本红色日记本,用这支新钢笔工工整整地写下崭新生活的一页。
这个获得新生活动力的八岁孩子如饥似渴地读书,用那支钢笔不断地本子上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不断地在学校的各种考试中取得令人羡慕的好成绩。
地质队员与书法
庞中华在重庆读完了中学、读完了重庆建材专科学校(西南科技大学前身),然后收拾行装,来到了华北地质勘探队,再一次回到大山怀抱:每天手握锤子、镐头,山上山下,敲敲打打、挖挖刨刨,爬过一座又一座山,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矿。帐篷一次次拆了又支,支了又拆,始终陪伴着他的是一台手风琴和经常变换的书籍。时光在深山里静静地流淌。
静静流淌的时光有一天突然被彻底打破——在一个初夏的傍晚,庞中华发现自己深深地迷上了写字。
一开始,他利用当时无法逃避的政治学习的机会,用钢笔一篇一篇抄写报纸上的文章,一页一页描摹报纸上和各种不同字体
方块字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字型结构上的千变万化,强烈地吸引着这个年轻的地质队员前去探索。
钢笔作为一种书写工具而被广泛使用已有很长的历史,一定有其独特的书写技巧和和书法艺术规律。在中国,钢笔是亿万人日常使用的书写工具,却没有一本钢笔书法字帖。“我要出版一本钢笔字帖,为汉字书写竖起一面旗帜!”庞中华为自己这一宏愿所激动、所鼓舞,并不可抗拒地被推进一个新境界。他千方百计找来所能看到的毛笔字帖,用钢笔描摹王、赵、颜、欧、柳各种字体,细心钻研毛笔与钢笔在汉字结构上的共通之处,探究中国传统书法的独特美感如何在现代书写工具的广泛使用中得以传承。
一种不可推卸的使命感时时在鞭策着他。工具箱成为他随身携带的书桌,读书笔记、日记、书信往来,都被他作为认真练字的机会。在别人喝酒、聊天、玩牌打发单调乏味的深山探矿生活时,庞中华在千万遍对汉字的描摹中,渐渐丰满了理想的羽翼。
那是“文化大革命”的年代,这个地质队员的探索与追求即使不算“逆时代潮流而动”,至少也是“不务正业”的典型。偶尔他也怀疑过:一个普通地质队员的双肩,能否胜任那个庄严的使命?
但他知道,他要走的道路只能是向前、向上,即使肩上压着沉重的担子也是如此——也许正因为肩负重任才必须如此。
他努力克服着现实环境与他的理想间的巨大落差,一边兢兢业业地从事与书写毫无关系的地质勘探工作,一边在地质队流动帐篷里坚持读书、习字,累了就在弯弯的山路上跑步……
华蓥山峨眉山、大青山、大别山、太行山王屋山……在寂寞的深山里过去了十五年后,庞中华再一次走出深山,怀里揣着他的第一部书稿《谈谈学写钢笔字》……
硬笔书法领军人
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书法历史的长河突然决了一个口,冲出一个新的种类——硬笔书法。领军人物竟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地质队员。
当《谈谈学写钢笔字》成为一本热销书时,当庞中华端坐在中央电视台绘声绘色讲解硬笔书法时,当《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新闻媒体报道了庞中华其人其事时,一场裹挟着亿万人热情的学习风暴,迅速席卷大江南北。
27年过去,席卷大江南北的学习硬笔书法的风暴,逐渐形成沉稳、舒缓、从容向前流淌的一条河流,与传统书法并行在中国书法的历史长河中,而庞中华则始终作为这条河流的一个疏浚者与推波助澜者。
荣誉也从这条河流向他涌来。他从甲骨文金文石鼓文中,从历代碑帖中吸取营养,又从传统中走出来,创造了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的硬笔“庞体”——于方正端庄中见优雅圆润,于骨力遒劲中见大气洒脱。他的300多种字帖和专著发行总数超过亿册,被作为青少年习字课本,他研制的书写板、握笔器、书写器、书写笔、习字册等等,成为青少年快速练好字的书写工具。他创办的“中华钢笔书法函授中心”已培养了百万名学员,还在国内数百家高校、机关以及部队演讲,同时向国外上百所知名学府传播中国汉字文化要义及其独创的音乐快乐教学法。
他于是成了亿万中国青少年的偶像。人们看到这个偶像擎着中国硬笔书法的大旗一路走过来,身后一派丰收景象。人们也看到了荣誉留在他身上的印记:因长期刻苦练字,他的右手中指的几个关节明显变形,粗大而拱起的指头,握笔处一层厚厚的茧子……
1993年,庞中华出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这个主席向全世界的华人提出:“写漂漂亮亮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的响亮口号,而他自己则首先做了这口号最忠诚的实践者。
心得体会
最想去西安碑林
庞中华说自己曾游走世界各地,但最乐意去的地方就是西安碑林。“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在碑林,第一次去那里,看到颜真卿王羲之的原碑刻竖在那里,感到这辈子没戏了,因为他们所具有的高度现代人无法超越。”
书法家的同时,庞中华还涉足文坛,写了大量现代诗,这使他有机会结识陈忠实、贾平凹等一批陕西作家。“陕西是一块极富文学气息的地方,令我十分向往。有时就幻想,如果我能生在大书法家张旭所在的唐代,每日饮酒习书,该是何等快事!”
习书要循序渐进
庞中华致力于硬笔书法的普及工作,他在德国开办的中国孔子学院任教,用一种“快乐教学法”教老外练习硬笔书法,大受欢迎。“在德国音乐伴奏下,外国学生一笔一画地学写中国字,不但要写得正确,还要规范、漂亮,好的作品更要拿出来展览,这对中国文化是个极大的弘扬。”
让庞中华忧虑的是,就在老外竞相学写中国字的同时,国内能写一笔好字的人却越来越少,电脑的普及让硬笔书法更多地用于展览,同时这也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心态浮躁有关。而对于有些家长所持的“硬笔书法是小打小闹,练好毛笔字才是真本领”的态度,庞中华认为习书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做只能是“揠苗助长”。更重要的是,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且前者更实用。他透露说,教育部将推出硬笔书法考级新标准,让孩子们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曾多次吃闭门羹
庞中华在探索书艺的路上也曾吃过“闭门羹”。30多年前,他拿着自己的硬笔书法作品找过多家出版社,可编辑们对名不见经传的他并不感兴趣。几经周折,经文怀沙引荐, 《庞中华硬笔书法作品》才得以跟读者见面,如今此书已发行1800万册,在许多中小学校中可以说人手一本
“字是人的门面”,庞中华对硬笔书法的前景并不悲观,他认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硬笔书法的市场很大,它同时也是一个人素质修养的体现。“若干年后,当在别人差不多忘记中国字的笔画时,你能写一手漂亮字,将是多么了不起!”
畅销书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庞中华”三个字带来了席卷中华大地的硬笔书法大潮。那时候,很多家庭的书桌上至少有一本《庞中华钢笔字帖》;很多孩子在每天做完功课后,都要在父母的要求下再练几篇庞中华的字;而庞中华在电视上端坐着一笔一画教观众学写钢笔字的镜头,则成为了那个时代经典的记忆之一。
不久前,庞中华在北京举行了“庞中华书法艺术30年回顾展”。而三十年前,正是从天津,庞中华迈出了他在书法之路上最重要的一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薄薄的《谈谈学写钢笔字》,让庞中华的命运发生了重大改变,使他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地质勘探员变为了家喻户晓的硬笔书法家,也开启了中国当代硬笔书法的滚滚闸门。三十年后,属于“庞中华硬笔书法热”的时代已经过去,书写汉字的方式和态度也发生了改变。而庞中华虽已年过花甲,但依然执著于他的硬笔书法事业,并热情满怀地吟诵着:“老夫聊发少年狂,中华犹似小儿郎……”
刚刚落幕的回顾展让庞中华和妻子王昌芝都累坏了。时近岁末,他和妻子决定去旅行,而本报记者搭上了末班车,在他们临行前来到庞中华北京的家里,与他畅谈这三十年的书法人生。
65岁的庞中华,面容与他许多年前印在钢笔字帖封面上的照片相比,并没有多大变化。他穿着一条深蓝色的运动裤,说着带四川口音的普通话:“这条裤子还是我十几年前买的呢,是天津生产的老牌子,我那时怕以后买不到就一口气买了十条,这些年一直穿着,舒服极了,我做了这个牌子十几年的‘代言人’,他们恐怕都不知道。”然后,就是一串爽朗的笑声。
时光飞逝。当初临摹庞中华字帖的学生们如今已成为社会中坚,但同时,科技的高速发展让汉字书写的方式发生了重要改变,硬笔书法似乎没有从前那样“热”了。但庞中华认为,书法是中华民族献给世界最美妙、最动人的无声音乐,它永远都不会消亡。而这些年来的庞中华也并没有随着硬笔书法热的退潮而“过气”,他开始进军制笔业,并希望将硬笔书法带到全世界。
社会评价
风靡中国的硬笔书法热潮,始终和庞中华的名字连在一起。像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受广大群众和青少年的厚爱。在中国书法的艺术长廊里,为硬笔书法竖起了一座灿烂的里程碑。同时,为了传播弘扬中华文化,庞中华多次到海外讲学和进行艺术交流,为汉字文化的推广做出了可喜可贺的贡献,在国际上为中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
身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的庞中华先生,以实际行动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示。于世纪之交,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庞中华书法艺术二十周年纪念大展”,以此献给中国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时代,回报养育他的祖国和人民。此次大展展示了庞中华先生献身艺术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以及他为开创中国硬笔书法事业勇于开拓、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如果广大观众朋友从中获得了艺术熏陶和人生启迪。那将是我们组织者的最大快慰。
人物事件
民政部对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立案调查一事引发公众热议。2021年9月16日,网络流传一张该协会创办人庞中华委托京都律师事务所发布的律师声明称,庞中华已于2008年辞去协会主席职务,近十年协会与其极少联系,与此次协会涉嫌违规的行为无任何关系。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7 14:09
目录
概述
个人作品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