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广西艺术学院二级学院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是我国办学历史较悠久的高等音乐教育机构之一,最早可追溯至1938年由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音乐教育家满谦子先生与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吴伯超先生等在桂林创办的广西艺术师资训练班音乐组。
师资队伍
音乐学院拥有专业实力雄厚、职称结构相对合理的师资队伍。我国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陆华柏陈良、陈永禄、李志曙等曾先后在此执教。学院现有教职员工 143人,其中教授 20 人,副教授 33 人,讲师 59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 45人。在教学科研中,涌现出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部分学科及学术带头人已跻身于国内同类学科中的先进行列,其中多人次曾获得“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广西高校“教学名师奖”、“广西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教学层次
学院分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教学层次,涉及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音乐学、录音艺术等四个学科门类。下设七系一部:音乐教育系、管弦系、声乐系、钢琴系、作曲系、民乐系、音乐学系、研究生部。学院还设有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及合唱团等教学实验团体。音乐实验教学中心2008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10月通过终审答辩,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办学成果
音乐学院秉承“亲爱精诚”的广艺精神,树立“明道、立德、勤学、精艺”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办学思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探索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狠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水平,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德艺双馨的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和音乐研究人才。截止2009年学院有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留学生1600多人。近年来,该院学生在区内外各类专业比赛中屡屡获奖,成绩显著;以学生为主的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和合唱团经常参加国内外的演出、比赛与交流,获得广泛赞誉。
历史沿革
广西艺术学院创办于1938年,初名“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简称“艺师班”),是广西地区最早培养艺术人才的专业学校。艺师班中的音乐组,经过几代广艺人的努力,不断壮大,发展成为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是广西艺术学院下设的一个重要的二级学院,也是广西地区唯一一所专业培养音乐表演、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及音乐研究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的重要教学机构。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为广西地区的音乐文化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培养真善美的心灵,以实现真善美的社会”的传统精神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1938年春,在徐悲鸿和时任教育厅音乐督学满谦子的积极筹措下,利用已建成的桂林市中山公园“美术学院”院址。开办一期六个月的“广西省会国民基础学校艺术师资训练班”(夜校),招收对象是桂林市在职的中小学教师,目的是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短期的艺术专业培训,提高桂林的艺术师资力量。当时全体学员共83人,其中音乐组35人。班主任由满谦子先生担任。
1938年夏,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先驱之一,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指挥家吴伯超由湖南辗转抵桂担任该“音乐组”班主任。
1940年2月吴伯超前往重庆任国立音乐学院院长,由省教育厅图音科科长张家瑶接任,8月该班正式更名为广西省艺术师资训练班,行政独立,班址在王城正阳楼,并招收第二届二年制高级班及一年制初级班学生。1941年5月马卫之继任班主任,在他的努力下,艺师班规模不断发展,秋天招收第三届二年制高级一班。1942年夏招收一年制研究班一班。1943年7月,第三届高级班研究班结业,因经费困难,曾一度停办移交师范学校。8月,又奉令续招高级班和初级班新生各一班。1944年5月下旬获准招收三年制和五年制新生。1944年7月下旬湘桂战役开始,11月桂林全城陷落,艺师班被迫疏散阳朔。
当时在艺师班先后任教的音乐教师有:满谦子、吴伯超、马卫之、陆华柏、狄润君、胡然、姚牧、刘式昕、甄伯蔚、郭可诹(薛良)、石嗣芬、欧慕波等。
1946年艺师班和私立榕门美专合并,改名为“广西艺术专科学校”,马卫之任校长,招收二年制音乐科19名。音乐科开设:声乐、钢琴、乐理、和声学、对位学、大合唱、视听练耳、音乐史等课程,没有分专业班。
1947年马卫之校长辞职,由满谦子接任,学校迁到桂林市象鼻山附近万寿山寺(原广西省府旧址处),首次招收五年制学生(全部享受公费待遇),其中音乐科12名,分设声乐、钢琴及管弦乐、作曲三个专业班,姜希担任音乐科主任。
1951年10月艺专改组,满谦子调任音乐科主任,阳太阳从广州调来接任校长。1953年秋,根据全国高等院校的调整部署,广西艺专被撤消,部分教师和学生随音乐科一起并入中南音专(武汉)。
1958年3月,广西艺术专科学校恢复建立。暂借位于南宁市西乡塘的广西民族学院校园办学,广西民族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袁似瑶为广西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董启翔(女)、满谦子为副校长。陈良任音乐系主任,陈福美任系党支部书记(11月,薛碧芳调入接任系党支部书记),其中音乐系有作曲、声乐、器乐三大专业,学制暂定为二年制专科,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广西各县市文化馆输送音乐干部。为支援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事业,当时从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大城市抽调教师和毕业生来广西艺专,组建了一支水平高能力强的艺术师资队伍。
1959年9月,音乐系首次招收四年制声乐、器乐、作曲专业本科生。并将原58级各专业的学制分别改定为二年制专科及四年制本科。同时首次招收五年一贯制(小学毕业起点)的少年音乐班(即后来的中三班)。还首次招收了预科班(初中毕业起点)三年制音乐、美术、戏剧三个专业学生,其中音乐专业(即后来的中二班)。
1960年4月,经广西区人民政府批准,广西艺专升格为“广西艺术学院”,正式把专科学制改为四年本科。7月迁至南宁市内南湖畔的原广西教师进修学校校址——即广西艺术学院现址。岳平担任院长兼院党委书记,满谦子任副院长。
1965年至1971年,因四清及文革未招生。1966年6月以后,因文革全院教学陷于停顿。
1972年3月,广西艺术学院革命文艺系成立,全系教学分为音乐、美术两组。
1976年3月,革命文艺系更名为艺术师范系,音乐、美术两样兼学,有所侧重。1978年9月开始招收音乐师范专业本科生。
1988年3月,艺术师范系撤消,音乐教育专业与音乐系合并。
1995年7月,在广西区教委批准恢复艺术师范系的基础上,将音乐教育专业从音乐系分出成立“音乐师范系”。
2003年12月,学校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将各系升格为二级学院,音乐系更名为音乐学院、音乐师范系更名为音乐教育学院。
2008年12月,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与音乐教育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至此,音乐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将广西艺术学院建设成为具有民族艺术特色,在东南亚地区有一定影响、处于全国同类高校先进行列的综合性艺术院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设置
音乐表演(演唱方向)专业拥有悠久的历史。从1938年建校开始就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支柱专业之一。当年,由学院老教授张安治(笔名:张帆)作词,陆华柏作曲的《故乡》唱遍了大江南北和东南亚华人地区,此曲1998年被列入“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作品。在《李岚清音乐笔谈》中就提到当时“居住在桂林或在桂林参加过音乐会的歌唱者,几乎女高音无不唱《故乡》,男高音无不唱《勇士骨》”。
音乐表演(演唱方向)专业作为广西艺术学院传统的重点专业,历来注重发展自己的地方和民族特色,坚持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元素,有意识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已初步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音乐办学特色和优势,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演唱人才为己任。音乐表演(演唱方向)专业的教学层次含本科生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现任教师42人中,师资队伍优势明显。2008年,本专业开始招收留学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广西是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独特而鲜明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素有“歌海”之美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人文传统和民族风情,是学科建设得天独厚的地方资源,也是专业建设的最佳切入点。音乐表演(演唱方向)专业不仅在声乐课中以大量广西少数民族的歌曲作为教材进行教学,承担了广西教育厅新世纪教改工程项目《少数民族音乐表演艺术人才专业学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主持人:翁葵、 教育厅桂教高教[2002]88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专项课题《培养复合型歌唱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牵头人:龚小平、 广西教育厅)。编撰了广西少数民族歌曲教材和本土歌曲新作,组织成立了学生合唱团,少数民族声乐学生多次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央电视台等大型文艺晚会。音乐表演(演唱方向)专业多年来为国家、省、市级文艺团体培养了大批各民族歌唱演员。经自治区教育厅评审,2003年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音乐表演专业》被确定为广西高校重点专业;2007年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声乐课程》被确定为广西高校精品课程。音乐表演(演唱方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成果显著。教师的演唱及教学成果、科研项目、论文及教材在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中表现突出,教学改革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演唱方向)专业一直以其雄厚的师资力量,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处于广西高等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的领先地位,为国家和广西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歌唱人才。
音乐表演(演奏方向)专业,是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学科的传统重点专业。1958年广西艺专重建时,在老一辈专家陈永禄、任克明、朱永宁等的努力下,器乐演奏专业就作为重点专业建制了。该专业坚持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为区内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奏人才,有些在海外深造和发展,取得不俗的成绩。
音乐表演(演奏方向)专业包括了民乐、键盘、管弦共计24个招生方向,并在不断开设新的专业方向。拥有一支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和科研队伍,师资队伍优势明显,具有雄厚的办学力量。该专业还先后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学术联系,积极邀请邀请国外的专家教授和知名人士来我院讲学和举办音乐会,并聘请美国圣·约翰大学威廉·伊伯斯教授等为客座教授,极大的推动了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了学科学术水平的提高。2008年开始面向世界招收留学生,为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音乐表演(演奏方向)历来注重发展自己的地方和民族特色,长期坚持进行本土民族音乐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创作,在教学大纲和教材使用上,有意识地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元素渗透到专业课程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音乐办学特色和优势。成立了民族管弦乐团和交响乐团,定期排练、演出国内外优秀的器乐作品和师生的新作。
2004年推出大型民族交响史诗《壮天歌》,是运用广西民族音乐素材,宣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经典之作。已录制《新春音乐会》、《新作品音乐会》、《壮天歌》、《国乐天香》等多张DVD出版发行。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其中由陈坤鹏主持研究的广西少数民族特色乐器已取得重大进展,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近三年来该专业的师生参加国际、国内、区内举办的各项专业比赛获奖100余人次。科研项目、专利、论文、论著以及教材多人次获奖。经学校评审,《钢琴》、《二胡》为广西艺术学院院级本科精品课程;教学改革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今后音乐表演(演奏方向)专业的建设,将以地方文化为资源,以学科人才为梯队,以学科理论为基础,以科研成果为依托,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打造精品,多方位、多层次地为推动地方文化与经济建设的发展,继续作出积极的贡献。
音乐表演(流行音乐方向)专业坚持“育人是根本,教学是中心、质量是生命、特色是优势、市场是导向”的办学原则,坚持“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兼收并蓄、求实创新”的办学理念,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探索、研究和实践,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将通俗唱法引入表演专业,由于生源充足,招生质量得到了有力的保证。通过多年教学实践和社会的检验,取得较得较为丰硕的成果,为广西培养大批流行音乐专业表演人才,在广西乃至全国重专业比赛中屡创佳绩。2006年广西文化厅艺术精品工程——音乐剧《桂林故事》,在区内巡演中大获成功,剧中担任主要演员的均为我院毕业生。
音乐表演(流行音乐方向)专业的教学层次含本科生教学教学。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5人;助教6人。现任教师21人中,有硕士生导师7人,占33%;有硕士研究生或在读硕士研究生7人,约占33%。师资队伍优势明显,教学成果显著。教师的演唱及教学成果、科研项目、论文及教材在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中表现突出,教学改革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流行音乐方向)专业一直以其雄厚的师资力量,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处于广西高等音乐专业教育发展的领先地位,为国家和广西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流行音乐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仅促进了经济的交流,也加速了各种形态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渗透,不同阶层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不同需求使得各种音乐形态的并存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从国内外音乐文化市场的需求来看,流行文化的更新速度之快、信息流量之巨,使流行音乐的市场需求极为广阔,需要大量流行音乐专业表演与创作人才。在众多的艺术专业中,流行音乐专业因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就业优势而备受关注。注重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和发展自己的地方特色,坚持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演唱人才为己任。音乐表演(流行音乐方向)专业不仅在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中,强调扎实的基本功和技术训练,还注重实践性环节,加大剧目表演训练的课程比重,增加现代舞、音乐剧以及流行器乐演奏等新元素,以适应市场的迅速变化,掌握最新的流行信息。
作曲技术理论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是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学科的传统重点专业。该专业重视课程建设,打造精品。近年来经学校和教育厅评估通过,《作曲》课程获得2006年广西高等学校本科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梁甫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课题负责人:王晓宁)获得广西艺术学院院级精品专业;《视唱练耳》(课程负责人:白翎)、《音乐创作》(课程负责人:梁甫基)获得广西艺术学院首批院级本科精品课程。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现任教师10人中具有硕士学位3人,占30%;硕士生导师6人,占60%。师资队伍优势明显,具有雄厚的办学力量,坚持将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为己任。
由于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特性,对学生的创造及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方向教育的重点。为继承和发展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每年都组织理论作曲专业的学生到区内外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采风活动,收集民族民间和民俗音乐素材,并融入音乐创作中,举办声乐作品、器乐作品音乐会。作曲专业师生发表了多首歌曲、歌词及器乐曲作品。所创作的原创歌曲在广西电台、电视台播出并获奖,一些学生的作品还在全国的音乐作品征集评选活动中获得银奖。2004年,作曲专业教师集体创作了大型民族交响史诗《壮天歌》,这是一部将现代作曲技法和广西民族民间音乐素材相融合的力作,代表了广西的严肃音乐创作的最高水平,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及好评。该专业教师先后承担了3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已取得重大进展,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今后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建设,将以地方文化为资源,以学科人才为梯队,以学科理论为基础,以科研成果为依托,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音乐创作为品牌,多方位多层次地积极推动地方文化与经济建设的发展。
音乐学(音乐教育方向)
音乐教育专业方向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学习条件优越,学术气氛浓郁。多年来,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先博后深、多能一专、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音乐教育及音乐专门人才。现设有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办学层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首批试点院校,2008年“广西中小学艺术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中心”、“广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艺术类)教育教学培训中心”在学院挂牌成立,给该专业方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拥有多媒体钢琴音乐教学实验室、电子琴教学实验室、MIDI制作教学实验室、多媒体音乐教师工作室等现代化音乐教学设施设备。
音乐学(音乐文化传播、民族音乐学、音乐史论方向)
音乐学专业是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的重点学科,学科优势与特色明显,是广西高精尖音乐学理论研究方面专业人才及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基地。音乐学专业开设了三个方向:1、音乐文化传播学;2、民族音乐学;3、音乐史论。1990年广西艺术学院获得音乐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至今音乐学专业拥有本科和研究生两个教学层次。本专业强调“利用资源,形成特色,服务广西”,拥有一支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熟悉学科理论的师资队伍。现任教师中有硕士生导师6人。担任主干课程教学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等。该专业还特聘中国艺术研究所、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广东当代文艺研究所研究员等权威院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师资队伍优势明显,具有雄厚的办学力量。
科研基础厚实、研究成果丰硕的音乐学学科研究,在我院有悠久的历史。音乐文化传播学民族音乐学、音乐史论三个方向的研究,存在着诸多共性或相似性,具有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特征,需要众多学科参与配合。因此,本专业对学生的科研及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的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是音乐学专业教育的重点。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之余,积极投身科研创作之中开展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出版和发表了一批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音乐学专业的特色之一是强调实践性环节。广西这块土地上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又现生机盎然的传承新姿,其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体裁之新颖,风格之独特,色彩之绚丽,韵味之奇特,无不令人叹为观止。丰富的民族文化滋养着我们,丰富的民族宝藏需要挖掘。为继承和发展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每年都组织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到区内外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采风活动,大力推行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传承,收集民族民间和民俗音乐素材,并融入科研创作中,这对于该院学科建设,尤其特色学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逐步形成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人文特色,打造音乐文化品牌,制造品牌效应,为地方建设服务。
录音艺术专业
录音艺术专业是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于2009年开设的新专业,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艺术素质和修养,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熟练掌握各种录音设备,同时掌握一定的录音理论及技巧,能在广播电台、电视台、音像出版社、唱片公司、文艺团体和文化部门从事声音(音响)设计、音乐制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录音艺术专业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现任教师10人中具有硕士学位4人,占40%,师资队伍优势明显。同时,在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录音艺术专业投入了数百万元进行录音棚建设、录音设备购置,具有与国际水平接轨、国内一流水平的实验教学环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雄厚的办学实力,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录音艺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本专业依托于广西地区丰富的民族民间、民俗音乐素材,同时得益于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丰富的音乐资源,拥有大量宝贵的实践条件。录音艺术专业将充分利用现有有利条件,紧随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结合自身优势,为社会培养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1 17:49
目录
概述
师资队伍
教学层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