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灭的春天》是宁芩创作的网络小说。
作品内容
六万多字的中篇小说《
幻灭的春天》,成功的可喜的为当代中国文学画廊塑造和增添了
多余人的角色。《
幻灭的春天》可以说就是唯特的故事,他的个人命运是整篇小说的主要情节。在这部小说中,宁芩通过对唯特这个人物及其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现代人的生存危机与精神处境。有了这些依据,我们姑妄称唯特这个“
多余人”是病态社会和人生困境的现代人的典型。这个典型可以和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一些经典形象差可比拟。比如围城中的方鸿渐,
普希金笔下的
奥涅金,
莱蒙托夫笔下的比加林。如果把他放进20世纪世界的文学坐标内,就其表现出的现代性方面,又和
卡夫卡笔下的那个既无望进入城堡又不能离去的无名人,
乔伊斯笔下反英雄,
普鲁斯特笔下追忆者,迷惘一代思潮中的迷惘者,
存在主义文学中的恶心者和局外人,新小说中的走向死亡的人,黑色幽默派笔下的那些面对社会权威而无能为力者以及索尔.贝娄笔下挂起来的人等有着惊人相似性。可以说他们是同病相怜的病友,是现代人的不同变体,他们不约而同地折射出人类的永恒困惑和人生的永恒困境,体现出作者们对人类的基本存在状况和人的基本关系的深刻思考。只不过与这些经典形象比较起来,唯特这个形象在特殊性上稍强,在概括性和普遍性上稍弱。举一个列子,比如在《
围城》中,由于作者钱钟书并未有赋予方鸿渐的人生追求以任何可以称之为崇高的理想对象,亦无任何堪称伟大的价值目标,而只是具体生动地展现了最起码,世所公认的几种人生价值在一个普通人身上的例行过称———一个失败和失落的过程,从而使得
方鸿渐这样一个形象普通的现代人之极为平凡的生命历程具有了极大的概括性和普遍意义,他的某些人生经验﹑生存困境,以至于心灵的困惑,是现代人的普遍遭遇和共同感受。而唯特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现象,很难把他归入普通人的范畴。他身上兼有诗人的激情和哲学家的思考,并怀有以己之才兼济天下的崇高理想,但是他对社会是拒绝的,因为清高与自洁而拒绝融入,他的遭遇只是一类人的遭遇,不具备强大的概括力和统摄力。
鉴于此论不是本篇所论述的重点,此处不再作一一展开。
笔者认为,在《
幻灭的春天》中,宁芩旨在探寻爱情的神性。在小说中他借主人公唯特之口,说出了这一主旨: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去找回前世的爱人,死心塌地去爱她,把前生未了的遗憾完成,把理想臻于完美。
生生死死,来来回回,活在这个人世间,爱是才是唯一的意义。
的确,在小说中,无论是唯特还是白小玲都是为爱生、为爱死的角色。白小玲疯狂地爱着唯特,这种爱,没有理由,不附加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私心,毫无保留的,甚至不惜奉上宝贵的贞操和灵魂,原因只是因为一个前世的“白鹿”和“僧人”的故事。宁芩把白小玲的爱情置于一种神话的模式上,最大限度地考量一个女人在爱情中的勇敢,执着,牺牲,奉献和担当。按照世俗的看法,白小玲和唯特的爱情本身就不存在对等性。“白小玲是个好女孩,她美丽、温柔、聪明、善良、活泼,认识她的人都夸她,追求她的人很多”,而且她出生在一个副市长家庭。而唯特身份只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一个办公室的小职员,而且敏感,偏执甚至有点神经质,这无疑是一个““白富美”和“屌丝男”的故事。然而这个“屌丝男”偏偏对“白富美”不感兴趣,唯特爱着虚幻,爱着一个影子。他的爱情是一场精神上的恋爱,它包含着自恋。他爱的对象到底是谁?他自己也无法回答出。只是到了乡下才猛然觉悟出自己多少年爱的人等待人竟然是儿时的玩伴———莺莺。然而这里有多少爱的成分?它其实就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文化基因在文人血液中的心理传承,或者说是一个儿时的天真的承诺。唯特是一个审美主义的“柏拉图”和“贾宝玉”,以自由之身为借口,拒绝生产,拒绝担当组成家庭后的责任与义务。
当他和白小玲发生肉体关系后,小说这样写道:
白小玲还甜蜜地熟睡在我的胸前,她那光滑洁嫩的躯体,像蛇一样的盘绕在我的身上。
我感到万分痛苦和失望。
轻轻地挪开白小玲的身躯,掀开被子,起身穿衣……白色的床单上有斑斑的血迹!
“……她把女人最宝贵的贞操给了我,已经铸成的大错,永远也无法挽回了,我该怎么办啊……” 我的心在流血。
我的一生将在沉闷、单调、平庸、琐屑之中和这个女人度过,没有一点激情,生命如同被封埋在千年的地下,吹不进一点新鲜的空气,分辨不清白天与黑夜,分不清昨天、今天和明天……
“没有了希望,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我在心里痛苦地呼喊着。
当白小玲绘声绘色地为他描述以后家庭的蓝图时,小说又写道:
我仿佛真的看到了,看到了和白小玲厮守在一起的日子,还有那又美丽又温馨的“爱的小屋”,看到了以后的和她在一起的那些麻木沉闷的时间长廊,没有激情,没有灵感,所有的日子,全长着一副苍白冰冷的脸孔,难道这就是我和她的爱?这就是我爱的归宿?
不!这分明是我人生的囚牢,是禁锢我灵魂的枷锁,是我的理想和自由的绞索,我想要呐喊,要挣扎!
我肉体逃不了了,但是,我的灵魂早就逃走了。
我的灵魂啊,你逃到哪里去了?我怎么找寻不到你的一丝踪迹?
在这里唯特完全忽视了一个女人为自己“献身”勇气与真诚,而是认为这是一种道德上的绑架。发生关系即意味着要结婚,结婚就意味着走入围城,走进坟墓,这种对自由之身的高度看中,是文人们最大的劣根性
然而就是这种道德约束也失去了效应,当唯特发现了梦中的情人莺莺后,并从保罗口中得知莺莺目前的状况和处境,唯特毅然决定抛弃白小玲,并要求她打掉腹中的胎儿,从而使自己了无牵挂地去拯救自己的梦中的情人莺莺。苦苦哀求的白小玲,在求告不成情况下,绝望地选择自杀。
白小玲并没有死去,经过抢救她活了下来,但是“因为脑缺血留下了后遗症,模样变成傻呼呼的了”。唯特因此受到了良心的强烈谴责,决定用婚姻来给自己赎罪。可是当他得知莺莺的最终情况后,彻底绝望了爱情,幻灭了存在的意义,自杀了。
在这里我们无需责备唯特的不负责任和缺乏担当——他彻底抛弃了因他而憨傻的白小玲,让白小玲一个孤独无助地面对以后的生活,也无需批评他的懦弱与逃避,对一个审美主义者来说,当生命再也没有美,当爱情已缺少了神性的价值存在,活着也就是行尸走肉,与死无异。
当世俗的爱情面对神性的爱情,灵与肉无法统一且难以调和,当进行了一切追逐与探寻之后,证明神性仍是空中楼阁遥不可及,宁芩的绝望感幻灭感日趋加重,他在《在灵魂的深深处》中痛苦地绝望地写道:
时时仰望天空,没有佛光,没有上帝。
身体的一阵颤栗,牵扯到了灵魂。
《
幻灭的春天》是当代作家宁芩的
中篇小说代表作,全书六万字,是反映新世纪的当下中国年轻人精神生活层面的很沉重甚至沉痛的小说,富有现实意义。小说的构思别出心裁,以主人公(
第一人称)平缓的叙述,用冷静又犀利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有一种超然物外又浸淫其中的切肤感。春天,在这里已经不是一个季节,由于被赋予了无限的忧思和期盼,它成为一种意象,温暖温情温馨,却毫无意外地幻灭在冷漠冷酷冷硬中,美好被现实倾轧得变形直至毁灭,希望被绝望钳制替代,让读者情不自禁地嵌入深沉的悲悯广袤的悲壮里。小说里的唯特,是一个没有野心的政府文员,在虚伪和势利中穿行,看多了尔虞我诈,看惯了颠倒黑白,内心的压抑无可名状,偏偏有心援助而又无力拯救,尽管身边一直有白小玲的无怨无悔全心付出,却被生活中那些太多的不平和无奈纠结着,那些难以释怀的苦涩苦闷苦痛最终缠结成一个巨大的绞索,致使主人公选择了最决绝的方式,用生命对这个社会的黑暗和猥琐进行了最后的谴责抨击和反抗。这声最后的呐喊,寂静无声,事实上震耳欲聋。《
幻灭的春天》构思奇崛,立意深远,不疾不徐的情节里暗藏着波谲云诡,扣人心弦,精微的心理刻画略带点意识流,人物塑造各具情态熠熠生辉,细节点染和意象运用手法独具匠心,语言如行云流水,更显得内蕴神光,别具一格。
作品赏析
中国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作者:秋林
宁芩的小说《
幻灭的春天》是一篇很有分量的小说,在读者中引起的反应也是非常强烈的,小说的艺术成就和技巧好像已经被秋梧飘絮和司药两位高级鉴赏家说尽了。但我要做的却是把它和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
歌德的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进行一次比较,在比较中我发现,我也更自信只有将二者进行比较才能揭示小说《幻灭的春天》的真正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1世纪中国作家宁芩的小说《
幻灭的春天》与18世纪德国作家歌德的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是主人公名字的相似、主人公的性格、职业、爱好和遭遇的相似,还有就是主人公的社会环境相似,因为我们中国的21世纪的社会形态及环境正是德国18世纪的社会形态和环境的翻版,前者的昨天就是我们的今天,前者正是我们的镜子。我还可以大胆的断言,作者宁芩绝不是偶然的无意识的把主人公的名字叫唯特,他完全是有意识与歌德的小说重名的,当然他没有把他的小说直接叫做少年维特之烦恼。
应当说歌德的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因为它是影响广泛而又持久的名著,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二百多年过去了,人们对它仍是非常的喜爱。小说情节很简单,主角主要有维特和绿蒂两人,全书以少年维特不幸的恋爱和在社会上处处受到挫折这一根线贯穿起来,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说。维特是个能诗善画、热爱自然的青年,在美丽的春天,来到一个静僻的山村,自然美景和村童幼女无不引起他的兴趣,他吟诗作画,怡然自得,可是好景不长,在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个叫绿蒂的年轻漂亮的姑娘,对她一见倾心,如痴如狂,可是绿蒂已经订婚,她忠实她自己的爱情,不能把爱情献给维特,维特失望了,失恋的挫折给他造成无限的烦恼,他只能告别绿蒂,告别他曾经难忘的山村。之后,他进了一个公使馆当秘书,但是官场中的腐败,虚伪,倾轧,妒忌,使他忍受不了,在多次碰壁之后,他离开了这腐败的社会,回到原先的山村。但是物是人非,绿蒂已经结婚,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他既憎恨腐朽的社会,渴望的爱情又化为泡影,他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在隆冬的季节里,留下了遗书,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小说《
幻灭的春天》的故事情节稍微复杂了一点,主人公应当说有三个,即唯特、爱唯特的白小玲和唯特梦中爱着的影子即他小时候的莺莺姐。我们的唯特和歌德的维特一样,都是一个政府的小官员,而且还都是秘书,都热爱文学,都多愁善感,都良心未泯,性格都与腐败的社会格格不入,都想回到他们热爱的小山村,都眼睁睁的看着善良的村民被欺压而无能为力,都因爱情的破灭而走向极端的形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是,《
幻灭的春天》与《
少年维特之烦恼》无论从艺术手法看还是从主人公的遭遇上看还是有很多差别的。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情节很简单,用的是书信体小说的形式写作的,这种形式能够更细腻的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世界,给人的感觉是真实和具体,也更容易拉近读者与小说的距离;而《
幻灭的春天》中表达主人公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方式却是用梦境和意识流的手法,给人的感觉是亦幻亦真,容易让人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当然,两种艺术手法都有特别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两者都是爱情的悲剧,但悲剧的意义是不同的。少年维特爱的是真实的可爱的人,而我们的唯特爱的莺莺姐却是一个幻影,他真正应该爱的是白小玲,可是他硬是被他心中的幻影阻挡着甚至是欺骗着不去爱白小玲,白小玲对他的爱可以说是无私的无条件的不顾一切的,我们读了都感动的热血沸腾,但是,唯特宁愿选择死亡也不选择去爱白小玲,这样的结局使我甚至要骂我们的唯特不是人,是魔鬼。但是骂是没有什么用的,爱情不是什么好东西,爱情只能是人的灾难和不幸,我现在终于理解了诗人海子把爱情作为一种不幸的遭遇的心理状态了。许许多多的事情的都可以用爱去感化,唯有爱情不能用爱情去感化,唯有爱情与爱情之间无法沟通,爱情与爱情之间就是如此的不能相容,无论付出多大,都不能使那个着魔的不爱你的人去爱你。唯特爱上莺莺姐必然走向幻灭,白小玲苦苦爱的唯特不同样也是幻灭吗?歌德的少年维特是单层的悲剧,维特自杀了,但绿蒂还幸福的活着,而我们的唯特是双层的悲剧,唯特自杀了,白小玲更无法活着了,而且这是唯特明明白白知道的结局,可是他就坚决的这样做,就是这么残忍的一个家伙,他比歌德的少年维特要自私多了。歌德笔下的少年维特的自杀引起了读者无限的同情和悲叹,而宁芩笔下的唯特的自杀却无法引起我的同情和悲叹,相反却引起我的愤怒和谴责。这样的结局,说明小说的艺术感染力终究还是无法和歌德的小说《
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日而语。
我读《
幻灭的春天》有这样的感觉,我对主人公产生这样的态度使我自己也大吃一惊!为什么呢?我现在已经无法去挖掘小说的意义了,我现在必须要挖掘我自己了。难道我是一个没有情感的人吗?难道我不赞成人们普遍追求的爱情吗?我骨子里究竟是什么样的观念在主宰着我呢?作为一个人来讲是有他的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时期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情感状态,成年期的情感是不会再回到青少年时期的状态的;同样,整个人类的情感也是这样,整个人类也同一个个体的人一样有他的儿童、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时期等等不同时期的情感状态。18世纪的歌德时代,也就是情感期中的少年维特时代,那样的人类的脆弱的情感状态人类已经走过去了,不会完全重复了,虽然可以作为镜子和影子存在一点点,但毕竟不过是镜子和影子,大哲人赫拉克利特说的好: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那么,世界上也不可能有两个维特,那么后一个唯特,我们中国的唯特的产生,无论如何都叫人觉得不伦不类,他的悲剧有让人悲伤的一面,同时也有让人痛恨的一面,这就是《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爱情悲剧与《幻灭的春天》的爱情悲剧的不同。但还有更重要的一方面使我产生这样的评判,这就是作者说的“生生死死,来来回回,活在这个人世间,爱是唯一的意义。”这几句话正是小说《幻灭的春天》爱情悲剧形成的支点,没有这一点,主人公的自杀行为就更显得有点不可思议了。如此狭义的“人生意义”和“爱的意义”,给我的感觉就是可怜和可悲。的确,人间不能没有爱,表面上看,爱,好像是人活在人世间,唯一的人生意义——亲情、爱情、家人、爱人,都有我们浓重的爱渗透着和养育着,我们为之生而活着的理由不正是这些吗?正如《
幻灭的春天》中的唯特。可是细思之下并非如此,亲朋好友这些必然的人生中的关系可以说它是用爱连接着浇灌着,其实维持它们的最本质的东西是道义是恩义并不只是爱情!过去讲一日夫妻百日恩,现在的变异了的人不懂了,更不接受了。人生在世,使你受益最大最多的是谁呢?答曰:除了父母就是夫妻之间!只用所谓的爱情去维持家庭的关系,是不可靠也不稳定的!必须讲恩义才能有持久和可靠!实际上,我们都不知道,我们都忘却太久了,忘记父母,夫妻背离是最大的忘恩负义的行为!因为一切恩义首先是他们给予的,他们是你在这个世界上受益最大最多的人!只要我们不是用自私的狭义的爱情去衡量问题,只要我们还能够用理性去思维,我们就不难发现,爱情是最易变化,最不稳定,最不受制约,也最不可靠的东西!道义和恩义从来不制造悲剧,他们只是给人们带来美好和幸福,给人以永久的温馨和安定,而爱情,自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千百年来就是一个不断的给人们制造悲剧的东西,难道我说的不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吗?!
幻灭的春天就是爱情的幻灭,作者认为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为爱而活,因而幻灭的春天在这里也就成了人生的幻灭,也就是人生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的幻灭,那就让它幻灭吧,活该!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承认了唯特所存在的黑暗虚伪腐败的社会现实,恰恰是唯特的自私性的自杀不但没有对这样的社会存在有所冲击和消减,而是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达成了一种认可,一切好像都是因为他自己的不适应和无奈无能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