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汉语词汇,拼音是nián líng,指一个人从出生时起到计算时止生存的时间长度,通常用年岁来表示,用作
名词。年龄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自然标志,一个人出生以后,随着
日月流逝,年龄也随之增长,这是不可抗拒的
自然规律。
释义
解释:人或动植物所生存的年数。
也指某物品从生产到现在的时间。
年龄:老年人往往更加幸福。随着岁月的流逝,老年人逐渐学会了抓住使其幸福的事情,放弃容易产生麻烦和不幸的事情。
出处
指人或其他生物已经生存的年数。
南朝 梁
沈约 《奉华阳王外兵》诗:“餐玉驻年龄,吞霞反容颜。”
宋
陆游《乞祠禄札子》:“实缘年龄衰迈,气血凋耗,夏秋之际,痼疾多作。”
魏巍《火与火》:“他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当一个人民军的战士。’可是我们说:‘你的年龄是不够的呀!’”
年龄分类
在灵魂医学这部专著中人类计算年龄方法大致有4种:
历法年龄
即年代年龄或者说时序年龄——为出生后按
日历计算的年龄,也叫实足年龄,是最常用的计算年龄的方法,简单,易掌握,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记载。
生物年龄
(寿命)即生理学年龄:这是根据正常人体生理学上和
解剖学上发育状态所推算出来的年龄,表示个体
组织结构和
生理功能的实际衰老程度,可用来预计某一个体未来的健康状况,估计其寿命。如一位实际年龄60岁的人,
生物年龄可能是60岁,也可能是50岁,也可能是70岁。
心理年龄
是心理学“智力测验”中的术语,指根据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测得的结果来衡量人体的智力水平,把
心理学年龄与
历法年龄相对照,就能看出智力绝对水平的高低。
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
心理特征所表露的
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人的一生共经历8个心理时期,即
胎儿期、
乳儿期、
幼儿期、
学龄期、
青少年期、
青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每个心理年龄期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如幼儿期天真活泼;青少年期
自我意识增强,身心飞跃突变,
心理活动进入剧烈动荡期;进入老年期,心理活动趋向成熟稳定、老成持重、身心功能弹性降低、情感容易倾向忧郁、猜疑。自测表是测试每个人的心理年龄的量表。
相对年龄
即相对有效年龄(寿命),是指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主要包括动物)的、由最高级灵魂所支配进行的、符合
人类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以及有利于自然、社会良性发展的各种
生命活动包括脑力活动所占用的时空。
档案年龄
现实中,由于多种原因导致劳动者的档案年龄与
身份证年龄不一致。
用人单位在认定职工年龄时,应当执行《
民法典》的规定,以劳动者
户口簿或者
身份证登记记载的出生时间来确定其是否达到退休年龄。《民法典》第十五条规定:“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和死亡时间,以
出生证明、
死亡证明记载的时间为准;没有出生证明、死亡证明的,以户籍登记或者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时间为准。有其他证据足以推翻以上记载时间的,以该证据证明的时间为准。”
计算方法
随着全球人口
平均寿命的延长和
老龄化的加剧,WHO对年龄分期进行了重新划定,规定44岁以内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壮年期),60~74岁为年轻老人,75~89岁为真正老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100岁以上为百岁老人。
虚岁年龄
中国在习惯上常用的年龄计算方法,按出生后所经历的日历年头计算,即生下来就算1岁,以后每过一次新年便增加1岁。一般按农历新年算,也有按公历算的。例如,12月末出生的婴儿,出生后就算1岁,过了公历1月1日或当地农历新年又算1岁。这样,婴儿出生才几天,已算
虚岁2岁了。这种虚岁计算方法计算简单,但是不科学。
周岁年龄
又称实足年龄,指从出生到计算时为止,共经历的周年数或生日数。例如,1990年7月1日零时进行
人口普查登记,一个1989年12月15日出生的婴儿,按虚岁计算是2岁,实际刚刚6个多月,还未过一次生日,按周岁计算应为不满1周岁,即0岁。周岁
年龄比虚岁年龄常常小1~2岁,它是人口统计中常用的年龄计算方法。
确切年龄
指从出生之日起到计算之日止所经历的天数。它比
周岁年龄更为精确地反映人们实际生存的时间,但由于其
统计汇总时较为繁琐,故人口统计中使用甚少。在实际生活中,人们除对不满1周岁的婴儿,特别是不满1个月的新生儿常常按月日计算外,一般不按日计算
确切年龄。
成人之礼
古时汉族人民
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男子的“
冠礼”和女子的“
笄礼”。冠礼和笄礼,说穿了,就是改变发式。清代以前,汉族不论男女都是留全发的。婴儿生下三个月后,要选择黄道吉日,剪一次头发,只保留两小撮。这两小撮头发,男孩留在左右两边,有如牛头;女孩则一前一后,有如马首,叫“羁”。也有按
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的。 剪去的头发长出以后,便不再剪,而是向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做“
两髦”。所以儿童又叫“童髦”。或者把“两髦”总束起来,扎在头上,一边一束。男孩状如兽角,叫做“总角”;女孩状如
树桠,叫做“丫头”。所以孩童时代又叫“总角之时”,年幼或地位低的女孩又叫“丫头”、“女娃”。
男孩长到二十岁,女孩长到十五岁,就要举行“冠礼”和“笄礼”。冠笄之前,要先用“
筮法”来决定日期和加冠加笄的来宾,叫“筮日”和“
筮宾”。届时,来宾就在一定的礼仪程序中把规定的服饰授予该青年,并为他们取一个“字”。宾取之字与父取之名,一般都有一定的联系。有了字,也就有了尊称。直到民国年间,如要表示尊敬和客气,都要称对方的字,有如俄国人之称“
父名”。卑者对尊者说话,只能
称字,且字之后还要加职衔,或加先生。尊者对卑者说话,则直呼其名,不称字。但是,无论尊卑,自称都不能称字,如果自己称字,便是失礼,也是大笑话。
以此观之,古时15乃成童(束发)之年,也就是说不再是孩童,即束发入学。在《
大戴礼记·保傅》中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男子以二十举行“冠礼”,即
加冠,可从业、从事、为官等矣。古人常指腹为婚,或者说早订婚约,待成年后再成婚。多半以男子十八(或者二十),女子十五(或者十六)。
比喻称谓
典故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