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
张爱玲著短篇小说
《年轻的时候》是作家张爱玲创作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44年2月《杂志》第十二卷第五期,收入《传奇》,中国大陆地区版本收录于小说集《红玫瑰与白玫瑰》。
内容简介
潘汝良读书时有个习惯,就是老爱在书头上画小人,小人是个外国女人脸的侧影。在汝良的认知里,外国人都像电影模特或广告模特一样俊俏大方,而中国人像他的家人一样低俗落后——吃油炸花生下酒的父亲显得猥琐,听绍兴戏、打麻将、拿孩子撒气的母亲很可恶,长得不美却不安分的两个姐姐庸俗,孩子气的弟弟妹妹们又懒又脏还不懂事。为了避免和家人们接触,汝良一天到晚很少在家。读夜校时,他偶然看到了俄国打字员沁西亚的侧脸,发现自己画了无数次的侧影竟和她重合了。汝良对沁西亚一见钟情。但第二次见到沁西亚时,汝良发现她只是个头发油腻、行为邋遢、略有几分姿色的平凡少女。在进一步的交谈中,汝良了解到沁西亚家里的情形也十分困窘。可是他竭力使自己视若无睹。他单拣她身上较诗意的部分去注意,去回味。他知道他爱的不是沁西亚。他是为恋爱而恋爱。而沁西亚透露出来的种族观念,让汝良的梦又一次破灭。在沁西亚的婚礼上,汝良看清西方人世俗、平凡、卑下的一面。汝良从此不在书头上画小人了。
人物介绍
潘汝良:他出生在一个传统的旧式家庭中,父亲是个油腻的中年酱园老板,母亲是个牺牲了个人幸福的旧式女子。他的姊姊涂脂抹粉,不肯安分。作为一个新式青年,他对于自己的旧式家庭十分厌倦,又由于对自身家庭的鄙夷,进而对中国人没有什么好感。他对异国女性怀有浪漫幻想,而他对外国人的认识是从电影明星和广告模特开始的,且他从小就有画人脸侧影的习惯。他自认为多喝点咖啡便能写出好文章来,但这份信仰不是出于对提神效果的认知,而是那构造复杂的咖啡壶、晶亮的玻璃盖带给他的信心。
沁西亚:俄国人,小时候住在哈尔滨,后来才搬到上海。她从前能说中国话,因为平日里接触到的中国人少,于是顺理成章地把中文给忘了。沁西亚白天在洋行工作,晚上在德语专修学校兼职打字员。沁西亚在选择结婚对象时,认为白种人不会和其他有色人种通婚,也表现了她对中国的排斥。但即便她一心想嫁个理想的白种人,最终只能嫁给一个从小和她一起长大的俄国下级巡官。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潘汝良读书时老是在书头上画小人。他从小就画这个小人,已经达到熟极而流的境界。这个“人脸的侧影”可以说是潘汝良的梦中情人,是他的理想与目标。当它像沁西亚的侧影时,她自然而然是他的梦中情人。潘汝良将沁西亚当做世俗之外的所在,要想脱离自己所处的俗世,他就必定要追到沁西亚。然而,让潘汝良痛苦的是,自己苦苦追寻的沁西亚其实也是世俗中的一员。最后,潘汝良读书的时候再也没有那个坏习惯了,他的书变得很干净。一心想逃离世俗的潘汝良最终还是回归世俗社会。或者说他一直生活在世俗之中,但是有一个逃离的梦,而那个“人脸的侧影”就是他梦想的象征。但有一天,这个“侧脸”真正走到他的面前时,他却难以把握,而且最终发现,这个理想其实也并非“脱俗”的,一样会生老病死。从逃离与回归的心理历程来看,张爱玲笔下的潘汝良逃离世俗而不得,最终还是回归到世俗中来,完全放弃了昔日的理想。
潘汝良由于身处多元文化混杂的上海,较多地接受了西方殖民文化的浸染而成为一个典型的崇洋媚外之人,但在与俄国女人沁西亚的交往过程中,他的“西方美梦”破灭了。而从小移民中国的沁西亚,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俄国人身份。二者的情况与张爱玲的个人经历十分相似,由于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教育背景,让张爱玲从小就偏向于西方,但她在与西方人接触的过程中敏锐地看破了不同种族所共有的人性缺陷。张爱玲通过塑造潘汝良和沁西亚这两个人物形象,传递了自我认同的情感体验,而这正是《年轻的时候》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艺术特色
参差对照
同为边缘人物,沁西亚和潘汝良在身份认同的抉择上可以互相参见,形成一种参差的对照。潘汝良前期汲汲于摆脱旧有身份,企图通过物质和爱情建立自己对于异国文化的归属感,但最终幻灭。而沁西亚的选择照见了潘汝良的另一面,面对身份认同困境,她选择后退、妥协——为结婚而结婚,嫁给了一个俄国下级军官,以牺牲个人幸福的代价换取身份认同、社会认可。这预示了潘汝良的另一种可能,依照前期的文化认同诉求,沿着为了恋爱而恋爱的逻辑,他很可能踏上相同的道路——为了结婚而结婚。沁西亚的命运相当于提前宣告了潘汝良险些步入的惨淡结局。
两个月后,汝良去探望病重的沁西亚,“他者幻象”彻底破灭。以沁西亚这一“他者”为参照,潘汝良终于破除了自己虚妄的狂热,对异国的态度从认同走向分歧。然而,追求异国文化认同的尝试宣告失败,并不意味着就此指明了另一条康庄大道,潘汝良仍然处于进退两难、无从归属的文化认同困境。张爱玲似乎没有为人物指出未来的确切走向,但无论是后撤回本土文化圈,还是继续以文化边缘人的身份游离飘荡,潘汝良寻求文化认同的道路注定不平坦。
艺术符号
小说开头书头上的小人就是典型的艺术符号,它“没有头发,没有眉毛眼睛”,甚至连性别也看不出来,只是“从额角到下巴的极简单的一条线”。然而它越是抽象,符号意味越浓。尽管后来与现实中的沁西亚发生了巧妙吻合,却不能满足于它仅是沁西亚这个答案——它是年轻人躁动不安的内心世界外现。广告牌上的三个大字“自由魂”、簇新的羊毛围巾和病中的沁西亚也是符号。就连潘汝良和沁西亚两个人物形象也有符号意味。他们并不生活在情节中,也没有充分的细节支撑,来得突兀,去得仓促,仿佛只是为了这场虚无缥缈的爱情而存现,实则分别是“为恋爱而恋爱”和“为结婚而结婚”的现实翻版。
作品评价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黄万华:这篇描写青年潘汝良对一位侨居上海的白俄姑娘相思相恋的小说,是张爱玲1940年代小说中写得最朴素的一篇,一切文学技巧都退到了幕后。
出版信息
该小说初载1944年2月《杂志》第十二卷第五期,收入《传奇》,原题《年青的时候》,《张爱玲全集》中改为《年轻的时候》。
作者简介
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作家,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5岁入私塾受教,1931年入读上海圣玛利亚女校,1939年考入香港大学文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返回上海。1943年发表小说《第一炉香》《第二炉香》,一举成名。1952年离开大陆去香港。1955年离开香港去美国,1995年9月逝于洛杉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半生缘》《小团圆》,中短篇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和散文集《流言》《对照记》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5 13:00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