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皇帝年号命名的
钱币。年号钱堪称中华币史最大一类
方孔钱系,包括两字年号钱、年号加铢类钱、年号加宝类钱、年号加
国号钱、年号加不同年号钱(也称
合号钱)、年号宝文加背文钱等分支。
溯源
来历
最早的
年号钱可上溯到16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
年号钱是十六国汉
李寿所铸的“
汉兴钱”(338—
343年);据
崔鸿《十六国春秋.蜀录.李寿》载,李寿于成都南郊称帝并首铸“
汉兴”年号钱。此钱径约1.67厘米至1.7厘米,重0.7克至1.1克,钱文
隶书,或在穿上下,或在穿右左,两字皆顺读,近于其他蜀地铸钱形制,另有钱背刻有阴文者。1976年湖北长阳东晋窖藏
古钱中曾发现一枚背穿下有“王”字的汉兴钱。汉兴钱主要见于四川,其他地区不多见。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几个最重要的民族混战时期。氐族
李寿入主巴蜀于成都称王,为便于辖区
货币流通管理,废除
旧钱制,又统一货币与纪年同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稳固新政,汉兴钱见证了当时民族斗争与融合的历史。有史以来他首先把年号铸在
钱币上,利用年号作钱文,开了中国年号钱的先例。汉兴钱也就成了我国最早的年号钱,比普通流行年号钱的唐代早了300年。汉兴钱不仅是我国年号钱的先导,而且在钱文发展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它是篆书变为
隶书的一个先例。稍后又有南朝宋的“
孝建五铢”(454—
456年)和
北魏孝文帝的“
太和五铢”(477—
499年)等。
汉兴钱引来了此后各政权争相效仿。
407年东晋
匈奴贵族
赫连勃勃在陕西立国称“夏”,419年占长安后
建元“
真兴”,仿成汉铸
国号年号钱“
大夏真兴”。
454年南朝
宋孝武帝刘骏孝建元年铸
孝建背
四铢钱,从此
年号钱又与
钱币铢的衡制有缘。
465年南朝
宋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铸永光重
二铢钱,行六月即
改元景和并铸景和重二铢钱,仅三个月,开创了一个
帝王同一年改元两次铸两种两字年号钱的先例。
495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铸
太和五铢,面文四字年号钱诞生。
演变
至唐代,年号宝文钱层出不穷。通宝始于武德(名为
开元通宝,但并非唐玄宗开元年间所铸,所以开元通宝不是年号钱),泉宝始于乾封,重宝自
乾元始,
元宝从
大历年铸,年号加宝文背纪地钱始于会昌年,玄宝自
咸通十一年始铸。高宗乾封年间出现了”
乾封泉宝”钱,唐代中后期出现年号“通宝”、“重宝”、“元宝”钱,如
乾元重宝、
建中通宝、
大历元宝,但未形成制度。
五代十国各政权出现大量年号钱,北方的
大辽也开始铸造年号钱,如
天赞通宝、
天禄通宝直到乾统、天庆年间均有铸钱。中原地区成为制度始于
宋代,从
北宋太宗到
南宋度宗的近三百年间,年号钱连绵不断。宋代年号改得比较频繁,所以年号钱也特别多。到了
宋代,
年号钱更加兴盛,除少数年号外,其余40多个年号皆铸年号钱,并增铸背文纪重、纪值、纪年等类的年号加背文钱。金代每朝也铸有大量元宝、通宝年号钱。发展到西夏,毅宗福圣承道年(1053年)铸
西夏文福圣宝钱,年号钱系始添少数民族文字年号钱。就连日本和越南等周边邻国也纷纷仿效,从而将中华年号钱的文化推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如日本著名的
宽永通宝。
宋金以后,历代所铸的钱基本都是年号钱,如元代的
至元通宝、
明代的
洪武通宝、清代的
乾隆通宝等都是。还有如唐“
乾封泉宝”、宋“
宣和通宝”、明“
永乐通宝”直至清末“
宣统通宝”等,均系“
年号钱”。
铸造目的
中国古代封建
帝王为了
吉祥的目的,经常变更
年号,以为自新
更始。许多帝王遇有
改元变号寸都要铸造以本年号冠名的
钱币。北宋 时期的各朝
皇帝不但年号变更频频,且几乎是每改元一次必铸新的年号钱,最多的改年号竟达九次。有时改年号后,再按年号去铸造新钱时却发生了技术上的问题,最后由皇帝定夺:不铸本年号的年号钱,而是铸其他相关名称的钱币,这就叫“非年号钱”。
北宋仁宗时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公元1038年,宋仁宗改
年号曰“
宝元”,如果铸年号钱就应该是“宝元
元宝”或“宝元通宝”。在一枚钱上出现了两个“宝”字甚或两个“元”字,读起来很拗口,非常不便。仁宗便召学士议论,大家七嘴八舌的,有人提议叫“丰济元宝”。
皇帝沉思了一下摇摇头说:“众爱卿,我提议就叫“
皇宋通宝吧。”学士们齐声称赞。于是便以“皇宋通宝”为钱名而铸造
货币。钱文分篆、隶两种书体,铸造量 也很大,直到
皇佑年间(公元1049—1054年)仍在铸造,遗留至今也较多。
后来
宋代的几位皇帝均效法仁宗,因年号里有“宝”字而不铸年号钱。如南宋
理宗时的“
宝庆”年号铸“
大宋元宝”,“
宝佑年号铸“
皇宋元宝”等等。
历史特点
年号钱的钱文
书法,
结体扁平,重心居中甚至偏下,笔势横向开展,有雅拙之趣,特别是直的
隶书钱文,其点画用笔凝重沉朴,有些笔画的形态虽有
隶法,但也具备初期
楷书的一些特点,应该说属于一种隶中带楷,楷中会隶的隶楷书,即
隶书、楷书成分兼而有之。
类别
中国古代
年号钱有160多种,其中两宋16个
皇帝改了55次年号,共铸45种年号钱,几乎占历代年号钱的三分之一。当时
帝王每更换一次年号就改铸一种年号钱,就是同一个皇帝每改一次年号,都要改铸新钱。真正盛行年号钱,始自
宋代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太平通宝”,这是宋代第一个年号钱,从此中国
货币才真正开始流行年号钱。
按
钱币性质分,又有
记重钱、
记值钱、
年号钱、
国号钱、
记号钱、
纪年钱、
镇库钱、
纪数钱、
厌胜钱、
庙宇钱、
撒帐钱、
罗汉钱、
对钱、
母钱、
祖钱、
开炉钱、样钱等,这些情况又时有两种以上并存现象,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中国古代钱币经常以
皇帝年号来命名,亦称“年号钱”。面文铸
帝王年号的钱。
东晋十六国成汉李寿
汉兴年间所铸“汉兴”钱为中国最早之年号钱。此钱有两种:一种是俗称“直汉兴”,钱文“汉兴”上下排列,文字
隶书;一种俗称“横汉兴”,钱文“汉兴”自右至左排列,文字篆书。形制均薄小,文字多漫灭,钱重1克,其中
直读多见,横读较少,汉兴钱无论直、横都很珍贵。其后唐“
乾封泉宝”、宋“
宣和通宝”、明“
永乐通宝”直至清末“
宣统通宝”等,都是“
年号钱”。其形制从
秦始皇统一
币制后,除一些
王莽钱币外,都是
方孔圆钱。钱文早期纪重量,如
半两、
五铢等,后来演变为以纪年号为主的各种年号钱。两宋的
铜铸币以采用年号为显著特点。
意义
历史上的
帝王所用
年号充满了
封建思想意识,往往赋予
太平、兴隆、昌盛、开元、
泰昌、
永昌、
大安、端平等一类名词,被视为
吉祥的意思。
据考证年号首创于汉武帝,而“年号钱”始于十六国时四川成都
李寿的“
汉兴钱”。“年号钱”因铸有年号,标明铸造时间,使人在考证
古币年代时可一目了然,这在
钱币形式发展上是一个进步。
古钱中年号钱颇多,这种
开元通宝钱中的“开元”并非
皇帝的年号,其中有三层含义,一是创始、缔造和开辟新币之元之意;二是开国、立国、建国的意思;三是“开元”本身的含义。东汉
文学家、
史学家班固的《
东都赋》中针对汉朝开国就用过“开元”两字,夫大汉之开元也,夺布衣以登皇位。而“
通宝”即通行
宝货之意。
年号钱由于钱币上铸有
帝王的年号,标明了铸造时间,这在中国
货币发展史上是一大进步。我们今天研究古钱,对数量众多的
五铢钱是难以分辨的,因为沿用的时间太久,从汉代开始,历经西汉、东汉、三国、
两晋、南北朝、隋等朝代的740年间,是
五铢钱占统治地位,除有特别记号和别具特色外,如“四出五铢”、“
赤仄五铢”等,但仍不知那个
皇帝铸造的,因此对历朝诸多五铢钱,在确定铸造年代上就存在着不少困难,不像年号钱那样一目了然。
真伪鉴别
“
年号”
钱币真品之所以身价倍增主要有三个原因。以
皇帝“年号”为铸造主题的钱币均为当时的国家铸币厂铸造,在
货币领域具有最高权威性,集中体现了当时的历史文化风貌。再者,如今的古董市场上赝品林立,相比较而言,市场对“年号”钱币的研究与了解比较广泛,鉴别相对容易,造假自然少多了。而清朝“年号”钱币距离当代最近,赝品的可能性也就最小。最后,常规“年号”钱币的投资起点比较低。在今期收藏爱好者数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相对低价的产品自然首先水涨船高起来。据统计,近半年内,“年号”钱币的单品大约升值30%;而成套的“年号”钱币则升值超过45%,其中,清朝、宋朝的成套“年号”钱币升值都有翻倍,唐朝的“年号”钱币则身价上涨了2~3倍。
真钱的锈与铜质结合在一起,不易脱落。伪钱的锈浮在表面,用醋一擦即脱落,或是用指甲挖古
钱币上的锈斑,新铸或用市面上较多的古币回炉重铸的钱币,锈斑是用强度较大的胶粘上去的,指甲易挖动。真的古钱币因年代久远,锈迹难以挖下;此外,真钱币因年代久远,内部成分发生变化,所以一般重量会大为减轻,用手掂掂,即可从轻重方面加以辨别。从
书法可以辨别真假。再者,“
年号”钱币的面文多为书法家及
皇帝书写,具有独特的文字风格,如唐代的
开元通宝即为欧阳询所书写。我们可对照其当时年代的书法遗迹加以辨别。伪品因为是摹仿别人的,常常处处小心,手法极不自然。虽然可以到诸如广州
长寿路之类的古董市场去淘“年号”
钱币,但初学者遇到“赝品”的可能性比较大。专家还是建议大家通过钱币协会内部交流去收集有升值空间的真品;一些权威机构发行的文物集也可购买,价格虽然稍高,但收录的“成套”产品较多,利于收藏与知识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