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话
湘东北地区的一种方言
平江话,标准称呼为平江方言,广义的平江话是指平江地区各种方言的统称(包括湘方言和客家话的分支),狭义的平江话仅指赣语昌都片南昌小片下的一种方言(即汉昌话)。
分布范围
平江话属于湖南赣语的一支,平江话中汉昌话是代表性语音。汉昌话是以汉昌街道(原汉昌镇)语音为标准音,以汉昌至加义镇一带为基础方言,影响范围远达浏阳北乡、长沙县东北乡,以平江汉昌镇老城居民用语为语法规范的湘东北通用语。广义的平江话分为汉昌片、西乡片、东北乡片、岑川片、平江客家话五个片区。
汉昌片
即汉昌话,属于赣语昌都片南昌小片,分布于汉昌街道天岳街道、三阳乡、安定镇加义镇童市镇、梅仙镇等乡镇,另外再加上瓮江地区的瓮江、双江、河东和谈岑地区的西江、谈胥、张市的6个片区,使用的面积和人口占50%以上;此外,汉昌话还影响了长沙县东北部(金井、双江等地)和浏阳市北部(龙伏、社港等地),是湘东北地区的通用语。
西乡片
属于湘语长益片长株潭小片,受长沙话的影响较大,分布于浯口镇伍市镇向家镇三个乡镇,使用的面积和人口只占15%;西乡片与湘阴汨罗等地方言一脉相承,可以相互沟通,属于岳阳南部洞庭湖滨的通用语。
东北乡片
属于赣语昌都片南昌小片,分布于长寿、虹桥、南江等2个区,使用的面积和人口共占30%。东北乡片又分为南江小片(6个声调)与长寿小片(7个声调),语音和用词略有不同,但仍然可以沟通。
岑川片
属于湘语长益片岳阳小片,与岳阳县方言一脉相承,主要分布在岑川盆地。岑川话与平江地区其他方言相差较大,无法直接沟通。
平江客家话
分布在连云山地区,属于客语铜鼓片,是湖南客语典型代表。平江客家话使用人数较少,呈现消亡的趋势。
平江话声韵
其他信息
单字调平江话有单字调7个,平江话入声韵尾两个。
文白异读
平江方言基本上没有边疆变调和儿化现象。轻声也不明显,多读本调。但文白异读却十分明显、普遍。
演变过程
先秦三次语言更迭
第一,在尧舜时代,平江这地方是属于三苗部落范围,这个时期的平江先民应该讲的是三苗部族的语言。第二,夏、商及西周时期的平江先民应该是讲古百越语言。第三,春秋时楚人南下,向湖南扩张,自此楚语流行。
湘语为主的时期
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平江这地方一直归中央政府管辖,先是归长沙郡管辖,后来一直归岳州郡(巴陵郡)管辖。自秦汉至隋唐之前近1200年时间,中原汉族曾几次因战乱发生大规模南迁,但主要是迁往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地,迁往湖南地区的很少。因此在这段时间,平江先民的族属结构应没有大的变化,大都是秦汉时平江先民的后裔。这个时期平江先民因没有大规模吸收外来移民,所讲的语言应是在湖南境内大部分地区通行的湘语。
两宋以降赣语占主
唐宋以后,平江居民中讲湘语居民占全县人口的比例急剧下降。一是外来移民大规模地、持续迁入平江,致使原先讲湘语的先民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大幅降低。二是在两宋之交,平江受金兵南下湖南和北方流民武装的烧杀掳掠,致使平江居民又一次受到灭顶之灾,讲湘语居民的绝对数再次大幅减少。
自唐末五代至南宋出现了一个赣人大规模的、持续的向平江境内移民的现象,讲湘言的人口被稀释,最终新移民的语言赣语取代了湘语。一是在两宋时期,江西省由于人口高速增长,出现了“地狭人稠”的严重矛盾,促使赣民向人烟稀少的周边省份谋求生存空间。北宋时的江西省经济文化的发展已是全国最先进的地区之一;二是平江在南宋初年地广人稀,加上与江西省相邻,是赣民西进的首选地之一。因此,到南宋末年,赣语应完全取代了湘语成为平江的流行语言。
发音和词汇
基础词
夹五夹六(多管闲事);平往三四(往常);东箍儡圆(完整);不钟不罄(不伦不类);莲花活现(绘声绘色);聂头(太阳光);星泻屎(流星陨落);石头厷(指鹅卵石,泛指形状有一定规则的较小的石块);码厷头(个头较大,质地坚硬的石头,可用做房屋的基石);平四里(平常);喫饭(吃饭);上下昼(上下午);断暗(天刚黑);月光(月亮);打喜事(下霜);当昼(正午);遭干(天旱);忽闪(闪电);旧年(上一年);平素(平时)
生物类
禾(水稻);杨桃子(猕猴桃);牸牛(母黄牛);架子猪(阉过而未肥的猪);老鸦(乌鸦);禾跳子(蚱蜢);叫鸡(雄鸡);康鸡(蜻蜓);泥捍(蚯蚓);蝇猫公(苍蝇);禾老虫(螳螂);慈姑子(荸荠);石眼花(杜鹃);北瓜(南瓜);班椒(辣椒);水沙(公水牛);牙猪(配种公猪);老虫(虎);黄巴老鼠(黄鼠狼);蠓虫(蚊子);檐老鼠(蝙蝠);草猪(母猪);脚鱼(甲鱼);大豌子(蚕豆);小豌子(豌豆);枞树(松树)
衣食起居类
袄(棉衣);蒲帽(草帽);桠口裤(开裆裤);祧(厅堂);羹(稀饭);小衣(内裤);槛眼(窗户);冲天钻(带缨线织帽);袄袋(口袋);手笼子(手套);现饭菜(剩饭菜);洗文身(洗澡);廊场(房间、地方);茅斯(厕所);屋(整栋房子)
社交称谓类
婆婆(祖母);爹爹(祖父);爷(爸);娘(妈);干娘(老大娘);小娘(大姑娘);丈人婆、公(岳母、父);夫娘(妻子);争颈(争气);打伙(姘居);男子家(大丈夫);后生家(青年);妗的(舅妈);伢崽(男孩);经事(经久耐用);黄花郎、女(未婚男、女);家爷、娘(公公、婆婆);郎(女婿);结筋(吵架);逗散谎(开玩笑);找落壳(找麻烦);阿公、婆(外祖父、母);岔伙(合伙);歇伙(休息);本忠(老实)
人体与疾病类
脑壳(头);崽袋(胎盘);痨病(肺结核);歹病(痢疾);半日子(疟疾);肩巴肱(肩膀);鼻肱(鼻子);膝头肱(膝盖);奶嘴(乳房);发气满(哮喘);黄肿(黄疸);发痧(中暑);自行痘(天花);脔心(心脏);袋肚(怀孕);老茶(中药)
文体娱乐类
大戏(正台戏);打袍泅(游泳);插氽(潜水);洋码子(阿拉伯字);捉摸子(掩目摸人游戏);耍把戏(玩魔术)
红白喜事类
吃情席(赴宴);吃寿面(赴寿酒宴);老嗒银(死了人);打‘挂’祭(亲友吊奠);出身(改嫁);上纸(儿女随母改嫁);烧香(吊唁);吃盘子(追悼赴席)
不雅词汇
睡觉(滩尸;困告);出门(参坟)
方言艺术
平江民歌
平江民歌是以平江方言演唱的民间歌曲,产生并流行于湖南平江县域。2008年,平江民歌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平江民歌在平江的发展史和人民生活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平江花灯戏
湘北花灯戏由于以平江为代表,故有平江花灯戏或平江灯戏、平江花鼓戏之称。平江花灯戏由宋代滑稽和民间说唱、表演、舞蹈等综合艺术发展而成。2006年,平江花灯戏被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平江皮影戏
平江人称皮影戏为“影戏”,它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制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皮影戏是门综合艺术,艺人必须具备打、吹、拉、提戏菩萨、唱、制作影人等各方面的专业技能,其行当角色同巴陵戏、湘剧相似,分生、旦、净、末、丑,声腔分为秦腔、唢呐腔两大类。
参考资料
平江话全集.百度文库.
平江民歌.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20 17:50
目录
概述
分布范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