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黄河铁路大桥
第一座黄河铁路大桥
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原名平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即郑州黄河铁路老桥,别名“黄河第一铁路桥”,位于中国河南省境内,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南北的钢体结构铁路大桥。
建设历程
清朝末期,因修建卢汉铁路,要在黄河上架起一座大桥,于是清政府找来洋人设计建造。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上奏清政府,建议修筑自卢沟桥汉口的卢汉铁路(建成后改名为京汉铁路)。由于黄河流宽水急,因而建造跨越黄河的铁路桥梁,成为重要的关键性工程。设计阶段有四个建桥选择点,最后选择原郑县,因为其黄河两边地势平坦,地处邙山尾,土质坚硬、河床较窄、河道稳定、费用较低。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政府批准铁路督办盛宣怀兴建卢汉铁路,在郑州北部的黄河上架桥已迫在眉睫。巨大的工程对清政府本身来说,难度极高,所以委托了比利时公司,比方承建郑州黄河铁路桥的技术负责人是沙多。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请德、美、意三国专家到现场察看,选定大桥桥址,其北岸从沁河到桥址有大坝防护,南岸邙山头土质坚硬,是河道的天然屏障。
清光绪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1901至1902年),开始设计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因河水分南北槽,中间为一沙地,故设计两侧各为25孔31.5米的下承钢钣梁。全部桥墩103台,各由8根管桩组成;在桁梁与钣梁之间为对渡墩,共两个,各由14根管桩组成,桥面为直线,平坡。从勘察桥址到设计图纸整整用了4年时间,后经多方论证,又拖了3年。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9月1日,黄河上第一座铁桥动工建造,为单线铁路桥,工程造价库平银265万两。桥墩扎在淤泥里,而非岩石层,这导致桥梁不够稳固。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2月1日,郑州黄河铁路大桥竣工。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4月1日,郑州黄河铁路大桥通车。从此,原平汉铁路的火车由汉口始出,经停郑州,通过郑州黄河铁路大桥,达终点北京卢沟桥站。耗时近10年修建的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总体算下来运营了10年,因为工程质量问题,大桥自身开始老化。
民国十四年(1925年)1月12日,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因设计问题,桥桩不堪重负,致使两节客车坠入河中,300余人死亡。而因为郑州黄河大桥为南北通道之咽喉,战争之要塞,在战争时期的毁坏更是接二连三。
民国十六年春天(1927年)直奉战争中,张学良攻打守桥的吴佩孚部下,炸毁了郑州黄河铁路大桥的第10孔梁。
民国十九年(1930年),蒋阎冯大战,冯部又炸毁了郑州黄河铁路大桥的第16孔梁。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国民政府军炸毁了郑州黄河铁路大桥的部分桥墩,并将南端42孔钢梁运往湘桂及黔桂铁路使用。
民国三十三年4月(1944年),日军第二野战铁路部队用先进的架桥机,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就修复了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之后大桥于8月3日被炸毁。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0月22日,刘邓大军解放原郑县的城外之战,率先切断了驻郑蒋军北逃路上的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桥上桥下炮火轰鸣,杀声震天,大桥成为两军必争之地,国民党军队对大桥进行破坏。
从1948年到1958年,郑州黄河铁路大桥经历了10年维修,继续“服役”10多年。
1949年至1952年,原郑州铁路局5次对大桥加固,使得2400吨列车可以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通过。
1956年8月5日,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修复工程完成,通车一年多,大桥经受了黄河大洪峰的考验。
1958年7月17日,黄河花园口出现历史罕见的特大洪峰,流量达每秒22300立方米,水位98.35米,大于10000立方米/秒的洪水持续79小时,7天洪水总量61亿立方米。郑州黄河铁路大桥遭受重创,有5个桥墩出现险情,11号桥墩被洪水冲毁,相邻两孔桥身塌落水中,京广铁路中断。7月18日,周恩来亲临现场指导。经过半个多月的抢修,黄河大堤化险为夷。8月1日,大桥修复通车。同年为防止大桥阻水,新建京广铁路黄河大桥,以利防洪。
1969年10月,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改造为单行道公路桥,桥面进行改造工程,加铺了钢筋混凝土板,仍由铁路桥工部门负责维护。每次放行只能通行30~50辆汽车,同一批放行的尾车发一面红色的‘尾旗’,作为通行区间闭锁的办法。改造完毕后供南来北往的汽车通行,担负起通汽车的任务。
1986年10月,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建成,由于该桥的钢梁净高低,汛期阻水严重,原铁道部、水利部报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拆除该桥。
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将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拆除,7月27日开始拆除。
1988年6月24日,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拆除完毕。
桥梁位置
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位于黄河下游上端,途经该桥铁路为原平汉铁路。遗址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古荥镇黄河桥村。
桥梁设计
桥梁结构
郑州黄河铁路大桥采用钢体结构。在桥跨布置上,两侧设计为下承钢桁梁,中间为上承钢板梁。基础设计采用铸钢管桩,各桩在地面以上部分以钢拉杆连成整体,增强稳定性。桩的上端套以特制的桩帽,桩帽上设置桥箱和支座垫梁等以承托钢梁。全桥墩台中承托钢桁梁的为由管桩组成的大墩各; 承托钢板梁的为由管桩组成的小墩;在桁梁与板梁之间为由管桩组成的过渡墩。桥面线路为直线梁之间为由管桩组成的过渡墩。桥面线路为直线平坡。
1952年,郑州黄河铁路大桥的钢梁全部更换为苏制上承式钢桁梁。
设计参数
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全长3015米,共102孔,为单线铁路桥,设计载重等级约合E-35级,保固期限15年。在桥跨布置上,两侧设计为25孔31.5米的下承钢桁梁(施工时改为北端26孔,南端24孔),中间为52孔215米的上承钢板梁。全桥墩台103个,其中承托钢桁梁的为大墩,共50个,各由10根管桩组成; 承托钢板梁的为小墩,共51个,各由8根管桩组成;在桁梁与板梁之间为过渡墩,共2个,各由14根管桩组成。桥面线路为直线梁之间为过渡墩,共2个,各由14根管桩组成。。
建设成果
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工程开工后,建桥所需的材料、机具均通过汉口用马车、牛车、人力车转运到工地。然而,基础施工在滩地进行时,管桩入土深度13至16米,以水泥砂浆填实,结果一夜之间被洪水冲歪了38个桥墩。技术专家立即商量解决方案,最后采用抛投石笼的办法,才保证了桥墩的牢固。
文化特色
1987年7月,开始拆除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上部的钢梁,于1988年6月24日拆除完毕。河南省报经水利部批准留下南端5孔桥梁160米作为工业文物保存在黄河南岸的原址上,作为景区开放游览。
2016年2月,黄河第一铁路桥(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旧址入选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8年1月,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价值意义
郑州黄河铁路大桥(郑州黄河第一铁路桥)被称为“中国铁路桥梁之母”,是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桥,也是新中国成立以前最长的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评)
参考资料
三任黄河铁路桥百年沧桑.郑州晚报数字报-中原网.2014-05-09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1:49
目录
概述
建设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