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县,古称昭州,隶属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位于广西东北部,
桂林市东南部,东临
钟山县,南接
昭平,西北毗邻
阳朔,北连
恭城,西靠荔浦市,总面积1919.34平方公里。6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居住着汉、瑶、壮、回等13个民族。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平乐县常住人口为340921人。
历史沿革
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由富川县分置平乐县,以今县城北平乐溪(乐水)取名,县治在今附城乡糖榨村,为始安郡第三县至晋不变。
唐武德四年(621年)分始安郡,在平乐县地设乐州,平乐县属之。是年分平乐县走马坪置沙亭县。州治今附城乡南洲村。武德八年(625年)乐州刺史江齐贤将州治、县治同时徙今县城。
贞观八年(634年)乐州改为昭州(据县城西昭岗潭取名)。
宋先属广南路,后属广南西路。
开宝五年(971年)撤永平县入平乐县。
元大德五年(1301年)昭州更名平乐升为府,平乐县属之。
民国元年(1912年),平乐县直属平乐府,民国二年六月(1913年)废府,平乐县属漓江道,民国三年六月(1914年),漓江道更名桂林道,平乐县仍属之。
民国十五年十月(1926年)废道设区,平乐县属平乐民团区(实际实行为民国十九年冬至二十一年五月)。
民国二十一年四月六日(1932年)桂林民团区并辖平乐民团区及其9个县。
民国二十二年十月(1933年)分设平乐民团区。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民团区为行政监督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行政监督区为行政督察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 ,平乐县属之。
1949年12月6日平乐县解放,属平乐行政专员公署。
1951年8月,公署驻地从八步迁平乐镇,同时平乐县治地迁二塘镇。
1958年7月,平乐专区撤销,平乐县划归桂林专区管辖,中共平乐县委、县人民委员会回迁平乐镇。
1996年,平乐县辖6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平乐镇、沙子镇、二塘镇、张家镇、同安镇、源头镇、福兴乡、阳安乡、青龙乡、桥亭乡、长滩乡、大发瑶族乡。
2000年,平乐县辖6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平乐县总人口394575人。其中:平乐镇59619人,二塘镇63992人,沙子镇40067人,同安镇43708人,张家镇40140人,源头镇45366人,福兴乡17505人,阳安乡22573人,青龙乡17489人,桥亭乡15224人,长滩乡11267人,大发瑶族乡17625人。
2003年平乐县行政区划(根据当年广西行政区划代码整理)
100 平乐镇 辖大街罗汉街、中华双十街、正西正北街、下关东泉街、新安安良街、新兴半边街6个社区;龙窝、南洲、马渭、龙练、金山、月城、水源、大塘、同乐、南佛、宝沙、江口、中华、太平14个行政村。
101 二塘镇 辖二塘街社区;里渡、二塘、茶林、沙冲、乐塘、谢家、高桥、和平、大水、矮山、甄山、大展、新华、周塘、燕塘、九龙、马家、牛角18个行政村。
102 沙子镇 辖沙子街社区;保和、围梓、维新、沙子、安隆、义和、治平、保安、安全、协中10个行政村。
103 同安镇 辖同安街社区居委;旺塘、仁塘、屯塘、李家、华山、大里、同安、桃村、平山、沙江、妙贝、回龙12个行政村。
104 张家镇 辖张家街、榕津街2个社区;湖洋、朝仙、钓鱼、燕水、泮田、老埠、水山、张家、古龙、榕津、老鸦、香花12个行政村。
105 源头镇 辖源头街社区;启善、源头、坭塘、金华、玄武、山口、下坝、朱山、螺山、木林、金井、高龙、九洞、义洞、兰洞、古营、莲塘17个行政村。
200 福兴乡 辖潮水、上游、上盆、高埠、民安、民益、江右、江左、密山渡9个行政村。
201 阳安乡 辖古端、阳安、双合、石面山、陶村、平口、加东、雷峰、久宜、善福10个行政村。
202 青龙乡 辖大刚、青龙、豆地、马田、平地、郡塘、莲塘、平西8个行政村。
203 桥亭乡 辖桥亭街社区;六冲、桥亭、显堆、苍源、人和、平石、仁德、上堡8个行政村。
204 长滩乡 辖 长滩街社区;桃林、长滩、裕丰、湖塘、龙田、六合6个行政村。
205 大发瑶族乡 辖黄龙、大发、苍板、印山、塘冲、四冲、福瑶、广运、大田、巴江10个行政村。
2005年7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桂政函[2005]190号)同意撤销福兴乡、长滩乡,整建制并入平乐镇,平乐镇政府驻地不变(8月实施)。调整后,平乐县辖6个镇、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平乐镇、二塘镇、沙子镇、同安镇、张家镇、源头镇、阳安乡、青龙乡、桥亭乡、大发瑶族乡。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4月,平乐县辖6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青龙乡、大发瑶族乡、平乐镇、二塘镇、沙子镇、源头镇、桥亭乡、同安镇、阳安乡、张家镇。县人民政府驻平乐镇中华街45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平乐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地区东南部,在东经110°34′一111°02′,北纬24°16′一24°53′之间。县境东临钟山县,南接昭平县,西靠
荔浦市,西北毗邻阳朔县,东北连恭城县。陆路距桂林市118公里。 县境南北纵长71公里,东西横跨49公里, 面积1919.34平方公里。 县城设于平乐镇。荔江、漓江、茶江汇于县城西面,称
桂江。桂江自西北向西南纵贯全境。桂林至梧州的公路自西北向东南穿越出境,梧州至柳州公路经县城向西出境。
地貌
平乐县境内地貌为中低山、丘陵和岩溶一体。东、南及西南山脉环绕,属
南岭之一的都庞岭分支。东部山脉呈南北走向。主峰石榴界为境内最高点,海拔1372.1米。山脉下为一南北走向的平原,并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形成东南高,西北低的地貌形态。西南部山脉向南蜿蜒。
主峰龙河岭,海拔1149.6米。北部和中部为峰丛,峰林谷地,洼地和溶蚀平原等岩溶区及丘陵区。莲花山山脉自二塘镇南部的谢家向西南延伸。莲花山主峰海拔953.4米。大扒乡黄龙的滩底村附近的河面为最底点,海拔72米。境内地貌按形态可分为丘陵、平原、台地、山地等类型。
气候
平乐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短夏长,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达310天以上。年均日照时间1414-2094小时之间,年平均气温19.9℃,年均降雨量1355-1865毫米之间。
气候特点:日照时间长,气温高,热量充足,雨量较充沛,干湿明显。春夏多雨,常造成山洪泛滥;秋冬降水量骤减,则又出现干旱现象。全年无霜期长,具有短酷热的桂南气候兼冬寒微雪的桂北气候。
境内太阳辐射强,光能资源丰富,全年太阳辐射为105718卡/㎝2。7~9月是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季节,其中7月是全年最高值,达14015卡/㎝2。5~10月总辐射量68971卡/㎝2,占全年总量的65%。1958~1989年年平均日照1658.8小时,日照的年际变化大。
平乐县1957~1989年年平均温度19.9℃,最高年为20.45℃(出现在1963年),最低年为19.05℃(出现在1984年);历年月平均最低温度在1月(9.4℃),月平均最高温度在7月(28.3℃)。极端最高气温39.4℃(出现在1971年7月22日),极端最低气温一4.1℃(出现在1963年1月15日)。因县内地势南部高,森林草地覆盖面大,北部低平,森林覆盖差,所以温度的分布规律是自南向北逐渐升高,年平均气温,南部的源头一带为19.3℃,中部的同安至西部平乐镇一带为19.7~19.9℃,北部的沙子一带为20.2℃。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平乐县境内土地按1990年全县平均每人仅7.35亩,每人平均占有耕地0.89亩。全县土地面积2879010亩,其中山地、丘陵为21351192亩,占总面积的74.16%;可利用土地为2542570亩,占总面积的88.31%,其中已利用面积,占总面积75.78%。据1990年统计,全县耕地346808亩,占总面积的12.05%。在土地面积中,可作林业用地的1630500亩,占总面积的56.63%;可利用尚未利用的林业用地332728亩,占总面积的11.55%;可开垦而未开垦的荒地7964亩,为总面积的0.27%。这些荒地多处在人口稀少或水利条件较差的边远山区。城乡、工矿、道路用地6594亩,占0.23%。1990年土地利用现状:耕地346808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2080.38亩,交通用地18933.60亩,水域71212.12亩,未利用土地1108237.19亩。
水资源
平乐县年平均降水量1357.5毫米,最高年1927.3毫米。
漓江、茶江、荔江、榕津河、东江、西江和同安河等7条主要河流共长275.9公里(其中过境河流漓江、茶江、荔江共长123.5公里,流量117.1亿立方米)。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0.48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0.02万千瓦。至1980年,开发1.13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11.28%。到1990年止,开发2.08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20.76%。
平乐县河流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主要过境河流有漓江、
恭城河(又名茶江),
荔浦河。漓江经阳朔由县西北入境,恭城河、荔浦河分别由恭城、荔浦流来,经县东北、西部入境,三江在县城汇入桂江。
平乐县主要内河为
榕津河,分别由同安河、东江、西江3条支流汇合而成。主流东江河发源于源头镇的金井、木林的中低山区,由南向北流经阳安、青龙、张家、二塘至沙子汇入恭城河,在沙子地段因受地形地貌影响折转由北向南流,经福兴、附城于平乐镇注入
桂江。为平乐县的主要水能基地。此外尚有小河26条,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小河有14条,总长533.33公里,河网密度0.28公里/平方公里。
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大扒、源头、青龙、桥亭的交汇地带的砂、页岩中,其储量为1.8273亿立方米,孔隙水分布在河谷的冲积层中及其山前地带的冲积层中(储量不明)。岩溶水是县境内储量较大的地下水,以井泉、暗河、岩溶湖的方式排泄于地表。
矿产资源
自1958~1987年,先后有地质勘探队等20多个单位到平乐县普查勘探,发现有矿藏30种,分别是:
磁铁矿、境铁矿、赤铁矿、锰、钴、
镍、钛铁、
锆英石、铜、锑、汞、钨、锡、铝、金、稀土、铌钽、水晶、钾长石、白云石、石灰石、重叠石、高岭土、磷、
硅灰石、花岗岩、大理石、煤、
泥炭、矿泉水等。
植物资源
据1985年林业区划资料统计,平乐县境内常见的乔灌木树种有50余科,百余种。乔木树种以松科、壳斗科、
樟科、
木兰科等为主。灌木多由杂竹、
继木、
桃金娘、
黄荆等组成。主要有木类25种、竹类13种、果类12种、茶类7种、药类191种、花草类96种。花草类中的草本花类46种,木本花类28种、观叶类22种。
动物资源
平乐县境内的兽类19种,鸟类30种。仅桂江河鱼72种 (按有鳞鱼和无鳞鱼分,有鳞鱼类48种、无鳞鱼类24种)。
人口民族
人口
据平乐旧志记载,明嘉靖元年(1522年),平乐县有991户,3586人,户均3.61人。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全县有1187户,3855人,其中男2377人,女1478人,户均3.24人。
清嘉庆十年(1805年),全县有23099户,138025人。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全县有26965户,152515人。民国二十三年,全县1346村(街)共26569户,159011人,其中男性86787人,女性72224人,卢均6人。民国三十六年末,有31595户。172665人,户均5.4人。1949年末41850户,199351人,户均4.73人。
解放后至1990年,平乐县进行过四次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24时为中国第一次人口普查登记时间,全县总户数为45239户,207488人,户均4.59人,比1949年末增加8137人,增长4.08%。
1964年7月1日零时为第二次中国人口普查登记时间,普查表明全县总户数49941户,230494人,户均4.62人,比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增加23006人,增长11.09%。
1982年7月1日零时第三次中国人口普查,全县共有63738户,344919入,户均5.41人,比1964年人口普查增加114425人,增长49.64%,比1949年增长57.40%。
1990年7月1日零时,中国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县的普查结果为:共7453户,其中家庭79138户,集体户315户,家庭户人口387733人,户均4.9人。全县总人口391679人。1990年年末总人口403769人,比1949年增加204418人,增长102.54%。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平乐县有总人口418501人,常住人口370455人。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平乐县常住人口为340921人。
民族
截至2010年,平乐县有
汉族、
壮族、
瑶族、
回族、
苗族、
侗族、
满族、
仫佬族、
毛南族、
塔塔族、普米尔族、
黎族、
布依族、
朝鲜族、
土家族等15个民族。
政治
县委书记:黄强
经济概况
综合概述
2015年,平乐县地区生产总值101.96亿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长8.6%;人均生产总值26402元,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长7.9%;财政收入4.70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30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9810元,是2010年的1.9倍,年均增长1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49亿元,是2010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71亿元,是2010年的2.6倍,年均增长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2亿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长13.9%。
2019年,平乐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6463万元。
第一产业
平乐县主要农产品和土特产品有大米、花生、苎麻、
石崖茶、
水盐菜、
茨菇、木耳、香菇、沙田柚、柿饼、柑橙、板栗、葡萄等。特产以
月柿、
沙田柚、柑橙、苎麻、
马蹄、西红柿为大宗,素有“月柿之乡”的称誉。
2015年,平乐县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试点单位,建成国家级示范合作社4家,区级示范合作社11家,带动农户3.4万户,创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2个,农民人均纯收入9810元,农业增加值由2010年的22.12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9亿元,年均增长5.6%。
第二产业
2015年,平乐县工业集中区入园企业62家,企业累计完成投资近20亿元,工业产值67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5.2%。实现税金8202万元,占全县工业税收收入的66.1%。全县工业总产值103.57亿元,工业增加值30.81亿元。
2015年,平乐县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388项,总投资25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2亿元。招商引资实施项目191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15.64亿元,区外到位资金114.9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855万美元。
第三产业
1990年,平乐县社会商品纯购进总值7490万元、商品纯销售总值12219万元,分别是1949年的139倍和19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3102万元,是1949年的17倍。其中社会商品零售额11112万元、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1990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中,按销售对象及用途分, 售给居民生活资料占67.32%、售给社会集团占4.48%、售给农村及农民生产资料占28.20%,按销售行业分,商业占86.65%、饮食业占5.39%、工业零售额占5.05%、其他行业占2.91%;按经济体制分,国营占27.58%、集体占40.53%、个体占31.89%。
2015年,平乐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2亿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长13.9%。接待旅客41万人次,比2014年增长14.71%,旅游总收入3.90亿元,比2014年增长22.64%。
交通
平乐县县内交通四通八达,距南宁352公里,距桂林市区85公里,距广州356公里,是桂林、
柳州、
广州三地间的交通枢纽,也是
广西、
云南、
贵州出入粤、湘两省的交通要塞之地。323线国道及三条省道纵贯全县南北,
桂梧高速公路横穿境内5个乡镇,并设有3 个进出通道口。同时还拥有桂北唯一的黄金水道桂江,可通航300吨级的船舶,上连湖南,下达广州,是沟通珠江——漓江水系的主要内陆航道。
社会事业
教育
2012年,平乐县有完小33所,教学点60个,在校小学生人24830人;公办幼儿园7所,民办幼儿园97所,在园幼儿17211人;有初中13所,在校生10015人;有示范性高中1所,民族高级中学1所,高完中1所,在校高中生4906人,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和桂林市高新技校联办),在校学生1266人。
2012年,平乐县有专任教师2417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307人,师生比为1:19;初中专任教师668人,师生比为1:15;普通高中专任教师377人,师生比为1:13.01;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65人,师生比为1:19.5。
2015年,平乐县投入1.08亿元,改建中小学校27所。2016年平乐县高考取得一本上线203人,二本以上1018人,二本以上上线率达62.88%。
卫生
据清康熙五十五年版《平乐县志》 载,清初县内设有医学。民国初年,平乐慈善会设有医士,给民众赠医药、种牛痘,举办中医和西法产科传习所。民国24年始有县立医院。民国26年有省立平乐医院和卫生事务所。但设施简陋,天花、霍乱、流脑等急性传染病连年不断。
解放后,卫生事业费从1952年的3万元(已换新版人民币)增至1990年的121万元。先后建立了县人民医院、中医院、精神病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药品检验所、卫生学校等医疗卫生机构。至1990年,全县13个乡(镇)均建有卫生院,141个行政村(街)建有卫生所(70年代为合作医疗室),乡村医疗点335个,厂矿学校医务室18个, 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至1990年全县共有医疗卫生人员837人,其中技术人员675人。 有乡村医生、 卫生员405人, 接生员270人。到1990年底有各种大、中型医疗卫生设备600多台(件)。能开展B超等物理和化学检查;可进行开颅、开胸、微型血管吻合、断肢再植、肝肺叶切除、心脏修术等外科手术;能诊断治疗肝、肺、胆、胰、心血管、脑血管等内科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抢救金、银环蛇伤病例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进入国际水平。
1951年后未发生过
天花、
霍乱等病。1972年后根治了疟疾,1989年后乙脑、痢疾、伤寒、副伤寒、百日咳等病得到了控制。
2014年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三家公立医院患者自负比例与上年同比下降2.82%,三家公立医院运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给患者直接减少医药费876.24万元。全县新农合参合率98.51%,完成任务数102.61%。应筹资金为13886.496万元,到位资金13886.496万元,基金到位率100%。全年享受新农合补偿378361人次。
社会保障
2015年,平乐县新农合参合率97.80%,城乡居民
养老保险参保率90%。享受低保43.45万人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6217万元,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帮扶特困群众1.2万人次,支出救助资金1243.2万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610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人数5018人。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00套,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推进精准扶贫,对31个贫困村、10127户共35954名贫困对象建档立卡。
城镇建设
2015年,平乐县累计投入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资金7.16亿元。其中,投资2977万元,完成福兴至沙子、钓鱼至青龙四级公路扩改工程;投资7000万元,建设桂江二桥至潮水公路;投资1.58亿元,开工建设通行政村水泥路项目45个,总里程281公里,全县行政村公路通畅率95.52%,比“十一五”期间增长47.02%;投资2789万元,完成新建桥梁、危桥改造、渡改桥项目8个;投资2494万元,完成连通工程项目26个,里程54.9公里;投资68万元,完成便民候车亭项目18个;投资4217万元,开展印山旅游码头、同乐汽车站、月城客运站项目建设;投资125万元,完成便民码头、便民候船亭项目14个。
历史文化
平乐县境内民间艺术有
戏曲、
曲艺、书画、工艺、杂技及其他几大类。戏曲有
桂剧、
彩调、歌舞剧等;曲艺有
文场、
渔鼓、零零落、
莲花闹、
快板、
顺口溜、玩字等;工艺有
烙花、竹木刻等;杂技及其他有
舞龙、
舞狮、调牌灯、
顶马、踩高跷、魔术、故事台、锣鼓棚、划龙船、敲锣鼓挖地、长鼓舞、师公舞、秧歌舞、腰鼓舞等。
平乐县县境民间流传的歌谣,大致分为山歌、寿歌(亦称孝歌)、儿歌(童谣)、喊镝歌等。山歌主要分布在大扒瑶族乡和桥亭、长滩、附城、二塘、张家等乡(镇)的山区。其内容有情歌、生活歌、劳动歌。
1985~1987年在收集、整理、汇编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中,在县境部份乡(镇)村庄共收得3000余首。
风景名胜
平乐县历史悠久,境内居住着不少民族,主要旅游资源有
平乐温泉、冷水石景苑、榕津千年古榕群及千年古街、桂江风景区、
漓江风景区、茶江风景区、印山亭、令公庙、金山迎仙洞、粉岩、朝天岩、青龙月亮山、源头月亮山等。
金子岭
金子岭位于漓江、荔江、茶江汇合处,与平乐县城相对高度约600米。金子岭观景阁建筑风格为南派大翘角多角式楼阁建筑,建设采用钢筋混凝土现代建筑材料,仿明清时代大木结构手法制作,主阁楼总高度44.83米,外观结构为五层,内部结构为九层,总建筑面积为2134.05平方米,其中底层建筑面积为813.43平方米。
华夏第一榕
榕津泰有“十榕八桂九井十三塘,一渡两河三上岸”之美称。榕津千年古椿群其主干需十五人方能合抱,奇特之处在于粗壮的气根形成了几道能通小汽车的奇特拱门组合。
月亮山
月亮山位于桂林市平乐县青龙乡境内,地处玄武村委西北部,因其形状近似弧月而得名。月亮山风光古朴素雅,山头上有一个天然的大石拱,两面贯通,远看酷似天上明月高挂。从不同的角度变换观看,此洞形状也不断变化。
溶洞
朝天岩:位于平乐县二塘镇乐塘村南面,距二塘镇约4千米。岩洞在石山半山腰,距地面约60米,由于洞口宽敞朝天而得名。为厅堂式洞穴。
所获荣誉
2020中国医疗服务百佳县市。
2021年,入选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著名人物
林鸣皋(1892~1969年),原名林远明,曾用名林鹤翔,二塘马家新车坪村人。参加编写了《广西常见疾病中医治疗学》,选编了《函授学员医案》、《桂平县验方秘方》等书;研制了小儿跻风雄麝散和巴豆酒等药,他在整理和挖掘中医学术方面作出了贡献,1959年广西中医专科学校授予他特等劳模称号,被誉为该校五位名老中医之一。
廖梦樵(1902~1927年),字仲麟,化名伍仲迪,平乐县平乐镇人,曾任中国共产党广西 地委书记,是中共早期在广西的领导人之一。
张一气(1878~1951年) ,原名张鸿钧,平乐县源头九洞村人。他历任广西省人民协商委员会副主席、广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广西省人民政府人民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还先后兼任过清算广西省反动统治罪行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广西分会副主席、广西土改工作委员会委员、广西复员委员会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