帽天山虫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动物
帽天山虫(Maotianshania)属于脊索动物门,生活在5.3亿年前的寒武纪前期的浅海中,帽天山虫属于曳鳃动物类中的一种,身体细长,呈圆柱状,长约5厘米,宽约0.3厘米,身体长有发达的肌肉,运动依靠肌肉收缩使身体产生的波浪弯曲来游泳。血液循环的方式为闭锁式循环,呼吸用鳃进行,平时潜伏在海底的软泥中。帽天山虫是所有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祖先,也是地球上最早的脊索动物居民。帽天山虫于1991年在中国云南澄江县帽天山发现,是澄江生物群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也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重要佐证。
外形特征
帽天山虫属于曳鳃动物类中的一种,身体细长,呈圆柱状,长约5厘米,宽约0.3厘米。身体靠液压进行蠕动,平时潜伏在海底的软泥中,前端有一根肉质软管,可以迅速伸出体外捕捉小动物。
帽天山虫的消化器官包括口,咽喉,中肠和后肠等部分。口位于漏斗状前器之后端,咽喉位于鳃腔的后部;咽喉之前长有两对以上的齿状构造,这可能也属于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后肠螺旋状,位于脊索的腹面。
帽天山虫的背部由22—24个骨骼化的肌节组成,肌节被近似平直的肌隔分开。帽天山蠕虫的体内有一条贯穿前后的软管,作为肌肉的附着点。它的体内还有一对很小的侧褶,后来演化成了哺乳类的四肢。帽天山蠕虫身体的前端还有一个吸盘,它通过吸盘附在别的生物上来稳定自己的身形。
生活方式
帽天山虫的身体长有发达的肌肉,它的运动依靠肌肉收缩使身体产生的波浪弯曲来游泳。血液循环的方式为闭锁式循环,呼吸用进行。帽天山虫营底表滤食生活,在口部经过初步筛选的小颗粒进入鳃腔,食物颗粒及氧气在鳃腔中流动而被鳃丝附着,并通过咽进入肠道,而水流进入围鳃腔并通过身体中部腹面的围鳃腔孔排出体外。这种薄片状的丝状构造可增大过滤及呼吸表面积,是原始滤食功能的表现。
分布区域
帽天山位于云南澄江县城东,距澄江县城6公里,距昆明56公里,距玉溪市87公里。因化石而闻名,所谓地球生命的“寒武纪大爆发”指的就是这里。整个化石埋藏带呈蛇状蜒蜒达20公里,宽4.5公里,埋藏深度达50米以上。现圈定的保护面积为1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保护面积1.2平方公里 。
帽天山虫属除云南的早寒武世地层外,亦见于贵州中寒武世的凯里动物群;澄江生物群中的本属化石仅有「圆筒帽天山虫」(Maotianshania cylindrica Sun & Hou, 1987)一种,普见于云南地区的早寒武世地层纪录。
发现意义
帽天山虫是所有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祖先,是人类的始祖,也是地球上最早的脊索动物居民。帽天山虫身体中有一条脊索,这在生命是上是第一次。脊索的出现提高了动物控制身体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帽天山虫的发现证明了在澄江生物群中蕴涵着脊椎动物的起源,这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大突破。
帽天山虫的发现不仅使脊索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历史往前推进了1500万年。同时解决了生物进化论上一个最棘手的难题之一,即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两大类别的演化关系,这也具有非凡的意义。
帽天山虫是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最典型的过渡型动物,在进化生物学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为脊椎动物溯本清源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
相关研究
1909年,在加拿大北部的布尔吉斯,科学家瓦尔克特偶然发现了一块奇特的化石,进而发现了轰动世界的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加拿大布尔吉斯生物群在发现了距今5.15亿年的古生物化石,如微网虫类、腔肠类等动物化石,使地球上生物化石门类从20多个增加到40多个。而澄江生物群的发现大大丰富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证据,为研究这—现象提供了更好更丰富的佐证。
1984年以后的10年间,来自10多个国家的50多位古生物学家,在帽天山地区采集了约5万块动物化石,这些动物化石分别属于海绵、腔肠、蠕虫、节肢、腕足等动物门类。有的动物化石因前所未见,而无法分属,只好以采集地命名为帽天山虫、抚仙湖虫、跨马虫等。
同时还发现多种过去曾大量存在,现已灭绝的动物新种,尤以可喜的是在玉溪与昆明交界的滇池海口又出现了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柱动物――海口鱼,其结构和功能较帽天山虫和云南虫还复杂。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24 11:08
目录
概述
外形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