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锡剧,原
常锡文戏,
武进是
锡剧的故乡。锡剧是由
武进、
无锡一带的“东乡小调”经过曲艺“
滩簧”阶段的发展而成。其后又陆续吸收了
江南民间“
采茶灯”的
舞蹈,
辛亥革命前后搬上舞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锡剧前辈
王嘉大把原来的“常州滩簧”推向了较为成熟的锡剧艺术,收了多位高徒,包括
武进、
无锡、
丹阳、
宜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其中有
梅兰珍、
王兰英等名角。这是锡剧发展史上颇为关键的一个阶段,《
珍珠塔》等一批代表性节目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而到了1949年以后,经过改革,于1955年正式定名锡剧,在这一阶段,锡剧由原来的
夫妻和
亲属、
师徒、
志同道合者为核心的班社,发展到成为
剧团制,传统的收徒制变为学员制,著名演员不再带徒,而是通过艺校招收学生的形式培养演员。
概况
无锡滩簧先进入上海,后来常州滩簧也进入上海,在上海逐渐合流而同台演出,所以一度称为“常锡文戏”。曲调有簧调、老簧调、大陆调、新大陆调、玲玲调、紫竹调、三角板等,大多柔和和轻快,富有江南水乡民间音乐的特色。伴奏乐器有板胡、月琴、琵琶、唢呐、打琴等。解放后整理传统曲目《双推磨》、《秋香送茶》等,在音乐和表演上都作了重大改进。现代剧《红色的种子》等取得较显著的成就。
历史曲折
武进锡剧团1955年在武进县登记成立,前身为友联锡剧团。1966-1976年中被迫改演京剧。1978年底剧团复苏。1954年9月,周小依、冯国良参加江苏省锡剧团进京演出《打面缸》,同年9月,徐玉珍主演的《吊犯》,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员三等奖。《芙蓉花开》参加l958年江苏省戏曲调演,获创作一等奖、演出奖,剧本发表在《江苏戏曲》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剧团创作的《春风万里》、《望海》、《三留老木匠》等先后参加省调演,《牛旺回书》、《巧巧借猪》、《新嫂嫂》、《母女会》等小戏也较有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歌舞厅、卡拉OK厅、游戏室等娱乐形式的冲击,武进锡剧团一度陷入低迷状态,但由于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周边一些县市锡剧团已经消亡的时候,武进锡剧团生存了下来。在文化多元化、网络现代化、地方戏剧处于低谷时期,武进锡剧团犹如一支傲霜斗雪的腊梅花,团企联姻,机制改革,引进人才,送戏下乡,走进校园等等,一切为发展武进锡剧在不断探索创新,赢得了领导的认可,群众的欢迎,同行的赞扬。
仅武进锡剧团每年演出在200场以上,各乡镇戏迷协会、民间剧团在工厂、社区、村委、乡镇,逢年过节,乘凉晚会、厂庆都有锡剧演出,其演出场次难以统计。
历史文化
地方戏种
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锡剧音乐是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它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锡剧的乐队原来只有一把二胡,除二胡外,还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箫、中胡和小提琴、大提琴参加伴奏。打击乐以四大件为主。
著名剧目有传统戏《双推磨》、《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孟丽君》、《珍珠塔》、《双珠凤》和现代戏《红花曲》《海岛女民兵》等。
武进锡剧名人
高林福生于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是现今的武进牛塘镇沈家弄高家塘人。而真正使滩簧走向常锡剧的领军人物当属高林福的弟子王嘉大,年轻时被誉为满天红。他承上启下,对滩簧的改革、创新起了开拓性的作用。
王嘉大1885年农历正月三十日,出生于武进湖塘王野鸡村,家境清贫,父亲为塾师,曾随父上过几年私塾。21岁拜滩簧艺人高林福为师,开始其演唱艺术生涯。初学旦角,以青衣见长,后因身材高大,32岁后改演小生,兼及老旦,老生等。只因第一次去上海小世界演出时,广告牌上写的是王嘉大,从此一生阴错阳差改了姓。他开创了化妆滩簧的先声,把滩簧从坐着清唱,发展到又唱又表演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使滩簧进一步具备一个新型剧种的雏形。接着又编演大同场戏,演出题材内容更为复杂丰富,情节曲折角色行当众多的大同场戏。开始以城市的剧目,及其形式来影响农村。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开创了新局面,奠定了一个剧种的基础。解放后,王嘉大写出11个对子戏。省常锡剧团整理上演的《庵堂相会》电影剧本,就是根据他的原稿改编的。1957年,省常锡剧协会筹委会成立,公推王嘉大为主任,主持日常会务工作。1964年7月在无锡寓室里整理剧本,因高温晕倒,导致中风,救治无效,7月初六日逝世,终年80岁。无锡市常锡剧团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追悼会后,灵柩运回武进湖塘王野鸡村安葬。
梅兰珍是常州南门外武进县湖塘镇降子桥人。“梅派”唱腔创始人。她的唱腔声美腔圆,甜糯婉润,华丽多彩,韵味醇厚。在常锡剧旦角中,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她擅长随着角色思想感情的变化,创设新腔。她系中国剧协会员,著名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家毛主席、周总理生前都看过她演出的剧目。
名称
【雅号】 太湖红梅
发源流行
【发源地】其一发源地是江苏省
常州市
武进区,原为常州武进地方滩簧。另一发源地是
江苏省
无锡市羊尖、严家桥等
太湖沿岸农村地区。1921年,两地“滩簧”合流更名为“常锡文戏”,戏中增加了
老生、老旦、丑角等人物。
【流行地区】江苏南部、
上海、
浙江北部、江苏中部、
安徽东南部
武进戏剧团
武进锡剧团成立于1952年,现有演职人员50名,其中国家一级演员1名,一级导演1名,二级演员8名,现址在武进新城区文化艺术中心内。
锡剧团成立以来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一手抓创作,一手抓演出。1986~2007年间,创作和排演20多部现代和古装戏剧,荣获省、市级以上奖项100余个。
1987年,由武进锡剧团创作、排练的现代大戏《风流母女》参加江苏省第二届锡剧节,共获得16个奖项。同年9月,该剧代表江苏省参加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第一届艺术节演出,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观看演出,并接见全体演职人员。2001年,《风流母女》在山西太原举办的第六届
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上,获得编剧、导演、作曲、表演等多个奖项。2004年,《风流母女》参加中国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展演,获得突出贡献奖、优秀主演奖、优秀配角奖等7个奖项。青年演员沈惠兰在该剧中扮演主角,多次获奖,被评为中国一级演员,时任锡剧团团长陈正文被评为国家一级导演。
1995年,武进锡剧团创作现代大戏《孔繁森》,在本地区连续演出200多场。上海有线电视台将该剧拍摄成舞台戏曲艺术片。1997年,获得常州市首届“五个一工程”提名奖。
1996年,锡剧团根据关汉卿同名元曲改编的大型古装悲剧《窦娥冤》投入排练,于1997年搬上舞台。1999年参加江苏省第五届锡剧节,获得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等10个奖项,并参加中国第六届艺术节展演。2001年,参加在山西太原举办的第六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获得编剧、导演、作曲、表演等22个奖项。2003年,荣获江苏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青年演员陈云霞在该剧中扮演窦娥,表现出色,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2005年,锡剧团根据同名豫剧改编的大型古装戏《浣纱谣》,在江苏省第七届锡剧节上亮相,获得优秀编剧、优秀导演、优秀作曲等19个奖项。2007年6月,该剧在南京举办的江苏省第五届戏剧节上获优秀编剧、优秀导演等18个奖项。2007年10月,被评为2007年度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09年获江苏省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并多次在央视11套播出。
武进锡剧团在近二十年间新排古装、现代大戏二十多部。其中古装戏《青丝泪》已在各地上演3000多场次。
武进锡剧团立足本地,面向农村,串村走巷,送戏下乡,受到广大群众的赞誉。为让地方戏剧不断发展,一方面抓内部演出机制,分配模式的改革,一方面走向社会,寻求合作伙伴。2003年,与中天钢铁集团公司联姻,组建中天艺术团。锡剧团、艺术团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达到既提升企业形象,又弥补剧团经费的不足。武进锡剧团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彰显出生机和活力,成为苏南地方艺术团体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