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连安
中国内地男演员,相声表演艺术家
常连安(1899年8月12日—1966年9月6日),原名常安,中国内地男演员,相声表演艺术家。
人物经历
1899年8月12日,出生于北京,原名常安,家里是满洲正白旗。1905年,读了两年的私塾。1907年,赴东北,在那里学京剧,唱净角,兼演老生,艺名小鑫奎。
1908年,被“卖”给朱玉龙学京剧。1909年,随师去东北搭班,备尝艰辛。1910年,从吉林至海参崴献艺,连演三月,末打开局面。1912年,得了大头翁病,几乎使他丧生。
1915年,进北京富连成班学习京剧老生三年,与马连良于连泉等同科,萧长华在其本名常安中加一连字,取艺名常连安。
1917年,出科后因“倒仓”,高腔唱不上去,在吴铁庵家教戏。1919年,到张家口谋生,变民间戏法。
1924年,因张家口发水,到唐山、天津等地演出。1926年,回到张家口,开始变戏法表演“说口”。1929年,携妻儿到天津,在三不管搭变戏法的万傻子(万子信之父)班变戏法,说相声。
1930年,常宝堃张寿臣收为徒弟,张寿臣在收常宝堃时,还代替自己的师父、“相声八德”之一的焦德海收常连安为徒。
1935年,与小蘑菇在天津中华电台演出。1936年,与常宝堃在高亭公司录制的第一张唱片《大上寿》。1937年,创办北京“启明茶社”。1938年,开始在“启明茶社”上演“相声大会”。
1942年,携常宝霆常宝华拍摄电影《锦绣歌城》。1946年9月,创办娱乐期刊《长春游艺画刊》。1948年,牵头并参加了为戏曲演员金少山举行的义演活动。
1950年,成立“北城游艺社”,同年7月,在天津收徒高元钧。1951年12月15日,天津市曲艺工作团成立,常连安任团长。
1952年1月14日,率天津曲艺工作团赴北京演出。10月,率天津曲艺工作团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
1953年,随天津曲艺工作团赴沈阳、鞍山演出。1954年,随天津曲艺工作团赴青岛、济南演出。1957年,参加第一届曲艺杂技会演,挖掘整理了“什不闲”节目参演。1960年,参加天津首届魔术会演,表演魔术“罗圈献彩”。
1961年12月9日,天津市文化局举办了“常氏相声专场”,常氏一家祖孙三代演出了丰富多彩的相声节目。常连安除在中场演出单口相声《当行论》《空城计》《黄半仙》外,还和常宝庆常宝丰常贵田常贵祥合演了新编群口相声《老少对》。
1963年,常连安随天津市曲艺团南下演出,因劳致疾,患肝癌。1964年,组织上安排他退休。常连安不顾肝病折磨,以坚强的毅力坚持从事艺术工作。1966年9月6日,在家中不幸病逝。
个人生活
家人
父母
常连安7岁时丧父,8岁时母亲改嫁。
妻子儿女
结拜兄弟
1923年,他结识了辛文利等人,他们联合演出,在一起切磋技艺,后结拜为义兄弟。他们是大哥:辛文利,变戏法,撂地时的“穴头”;二哥肇锡贤,变戏法,联系演出,相声演员赵佩茹之父;三哥焦少海,相声前辈焦德海之子,赵佩如之师;常连安是老四;五弟陈荣启,原说相声,三十岁后改说评书。因此,同行们都习惯地称常连安为“四叔”,其实他在常家并非行四。
师徒
师父
常连安的师父是“相声八德”之一的焦德海
徒弟
常连安的徒弟有:高元钧
主要作品
对口相声
单口相声
参考资料
群口相声
参演电影
艺术特色
净化相声
1940年,常连安在北京西单商场中部创立了启明茶社,专门演出相声,解决了许多相声艺人的撂地问题,同时也旗帜鲜明地倡导起文明相声。常连安规定,无论名气多大、辈分多高的艺人,只要说了涉“黄”内容,不但不给分文报酬,而且以后再不准在此演出。因在启明茶社,相声提高了品味。
改编单口
新中国建国后单口相声创作一直是薄弱环节,常连安排除一切干扰,集中精力投入艺术创造。他说单口轻松活泼,口锋轻俏,神态逼真,动作幅度大,善于和观众“搭钩”,是一种有别于“讲述”的“演述”。他不仅常演传统节目《赛康节》《别扭上学》《山中奇兽》等文哏,还把《山东二黄》《空城计》《杂学唱》《哭笑论》等对口节目改为单口。他还整理了一些“小八棍儿”,如《谢学土》《君臣斗》《山东斗法》等,还加工演出了新作品《追车》和《大师兄闹衙门》,为单口相声的繁荣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人物评价
常连安这个人物有很大的传奇性,自幼学京剧,坐科富连成,倒仓之后,改学戏法,善使口铺纲,自有“小磨菇“以后,如虎添翼,渐改相声,经张寿臣等提携,成为天津相声之响档,是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南开大学古代文学教授鲍震培评)
中国近代几辈相声演员都在常连安创办的“启明茶社”受到严格规范的艺术教育。常连安也培养了自己的儿子宝堃、宝霖、宝霆、宝华、宝庆、宝丰,继而相传至孙辈的贵田、贵生、贵德等乃至第四代的常远,常氏家族四代人在相声及喜剧领域颇有建树。(央广网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8 09:2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