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里希·希姆莱
纳粹德国党卫队首领、盖世太保总管
海因里希·路易波德·希姆莱(英语:Heinrich Luitpold Himmler,1900年10月7日-1945年5月23日),纳粹德国领导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纳粹大屠杀元凶之一,曾担任纳粹德国内政部长、党卫队全国领袖,组建了集中营和秘密警察组织“盖世太保”。
人物生平
家庭背景
1900年10月7日,海因里希·希姆莱出生在德意志帝国巴伐利亚王国的首都慕尼黑。他的父亲约瑟夫·戈培哈特·希姆莱(Joseph Gebhard Himmler)与巴伐利亚王室关系良好,曾担任王室顾问,之后在慕尼黑的一所高等中学教书。母亲安娜·玛利亚·海德(Anna Maria Himmler Heyder)是一位商人的女儿,两人在1897年结婚。希姆莱的父母信仰天主教,家风保守,对孩子严格教养。他是家中第2个儿子,有一个哥哥格布哈德(Gebhard)和一个弟弟恩斯特(Ernst)。后来,他的哥哥加入了党卫军,弟弟却加入了人民冲锋队。
希姆莱在小学时体弱多病,缺课多达160次,但在家庭教师的补课下,以第2名的成绩从小学毕业。1910年,希姆莱在慕尼黑威廉文理中学(Wilhelmsgymnasium München)就读,1913年转到他父亲担任校长的兰茨胡特学校。中学时期,希姆莱的历史学、古典学、宗教学成绩优异,其他科目成绩也不错,唯独体育成绩欠佳。
一战期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希姆莱跃跃欲试,在1915年初与哥哥一起加入了青少年军(Jugendwehr),这是由德国军方组织的青少年组织。他的哥哥7月被征招为预备军(Landsturm),并被送往西线作战。希姆莱也想上战场,但年龄达不到服役标准,其父借助与王室的人情解决了此事。
希姆莱原想加入海军,但因为近视被拒绝,只好加入陆军,被编入巴伐利亚陆军第11步兵团,训练完成后被编入该团补充营4连。但在他上前线前,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德国投降,一战结束。希姆莱寸功未建而退役,十分遗憾。他的哥哥却在西线表现出色,获得两次铁十字勋章
加入纳粹党
一战后,希姆莱曾参与右翼的“自由集团军”围剿巴伐利亚苏维埃的活动。1919年,他考入慕尼黑工业大学,主修农学,并加入学生决斗团体,却因身体孱弱而从未赢得过决斗。他热衷于参加右翼政治活动,曾加入巴伐利亚人民党、慕尼黑市民自卫军等组织,与恩斯特·罗姆结识。大学毕业后,希姆莱加入了罗姆的准军事组织——帝国战旗(Reichsbanner),1923年又加入了国粹主义的组织——阿塔曼纳(Artamanen)。
希姆莱阅读了大量右翼书籍,奠定了种族主义,反犹主义的思想基础。例如英国亲德人士休斯顿·斯图尔特·张伯伦(Houston Stewart Chamberlain)的《十九世纪的基础》(Die Grundlagen des neunzehnten Jahrhunderts)、波罗的海德意志人阿尔弗雷德·罗森堡(Alfred Ernst Rosenberg)的《二十世纪的神话》(Der Mythus des zwanzigsten Jahrhunderts)等书。罗森堡为反犹主义推波助澜,伙同白俄流亡者传播沙俄伪造的阴谋论书籍《锡安长老会纪要》(Протоколы сионских мудрецов),后来成为了纳粹党党内的“思想领袖”,经常对党内成员发表演说,内容包括种族清洗、地缘政治、生存空间和纳粹主义等思想,二战时期还担任德国在苏联占领区“东方总督辖区”的政府首席部长。
1923年8月,希姆莱加入纳粹党,党证编号14303。他成为罗姆的亲信,随同后者参加“啤酒馆暴动”。事败后,罗姆与阿道夫·希特勒皆被捕下狱,希姆莱则侥幸逃过了牢狱之灾。希姆莱转投纳粹党左派的斯特拉塞,在其手下担任秘书。1924年5月和12月德国国会大选,希姆莱为了帮助施特拉塞竞选,骑着摩托车到处宣传国家社会主义、反犹太、反共思想,因为成效卓越,史特拉塞获得了200万选票、32个国会席位,希姆莱也因此被任命为纳粹党巴伐利亚-上普法尔茨省党部副书记。1924年12月希特勒自兰茨贝格监狱被释放并开始重组纳粹党,希姆莱在1926年被任命为纳粹党全国宣传工作副领导人,正领导人为施特拉塞。
为保障自己的安全,希特勒在1925年组建了“党卫队”,希姆莱原为罗姆的冲锋队成员,被转入党卫队,1927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全国副领袖。当时的党卫队仍隶属于冲锋队之下,人数仅280人。1929年,党卫队时任领导被人告发,选择犹太人经营的企业制作党卫队制服。在希特勒的授意下,他辞去党卫队全国领袖,由希姆莱接任。
当时由于受到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的影响,许多德国人失业,这使得希姆莱的党卫队人数急剧扩张,1929年12月有1000人,1930年12月有2700人,1932年4月达到了2.5万人,1932年12月有5.2万。为制约冲锋队,希特勒也默许党卫军大肆扩展。党卫队以对希特勒个人的效忠为前提而建立,希特勒对此戒备较少,但罗姆已经权势熏天,威胁到他个人的党内地位。1930年11月,希特勒要求希姆莱建立情报组织。希姆莱的好友卡尔·冯·爱伯斯坦因(Karl von Eberstein)男爵向其举荐前海军军官莱因哈特·海德里希(Reinhard Heydrich)。1931年6月,海德里希加入纳粹党,党编号544916号。后来,他成为了希姆莱最重要的副手,也是党卫队第2号人物,被后者深为忌惮。
大权在握
1933年,纳粹党在德国上台,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3月,希姆莱获得慕尼黑警察局长一职,并任命海德里希为第6处(政治处)部长。他们开始着手消灭纳粹党的政敌,为此于3月20日在巴伐利亚州设立了达豪集中营,这是纳粹德国的第一个集中营。4月1日,希姆莱成为巴伐利亚州警察局总局长,伙同冲锋队大肆抓捕异见人士。1933年年底,集中营已经增加到了50个。
当时德国的秘密警察组织“盖世太保”,原为纳粹党二号人物戈林为自己执掌的普鲁士邦设置的秘密警察处,后改名“国家秘密警察”(Geheimes Polizei Amt),简称“盖世太保(GESTAPO)”。1934年,为打压罗姆,戈林拉拢希姆莱,使其其成为“盖世太保”的副首脑。一得到此任命,希姆莱立即着手用党卫队人员占据盖世太保的职位。
罗姆也在为冲锋队招兵买马,要求国防军将容克军官拔除,以冲锋队取代正规军,并取得政治地位。随着两方的激烈冲突,希特勒不得不解决问题,但是罗姆是他的老战友,他念及旧情,犹豫不决,希姆莱曾是罗姆的跟班,也同样感到焦虑,但海德里希告诉希姆莱“为了党卫队的未来,也应该要加以肃清”。希姆莱因此决定要下手消灭罗姆。国防军试图通过希特勒与罗姆谈判,但罗姆拒绝接受调解。在戈林的帮助下,希姆莱与海德里希拟定了一份需要铲除的冲锋队领导人名单,捏造了罗姆打算反叛的证据,希特勒顺水推舟地同意了。1934年6月30日,希姆莱和海德里希发动“长刀之夜”,处决罗姆,铲除冲锋队势力。7月20日,希特勒将党卫队升格为纳粹党内的一个独立组织。国防军对于党卫队的功绩给予正面评价,承认其拥有武装3个团的兵力的特权。希姆莱继续扩充势力,这也成为之后的武装党卫队前身。
1936年,希姆莱正式担任德国警察总长,将党卫队全面渗透进德国警察机关。1939年9月27日,希姆莱成立党卫队帝国保安局。在希姆莱和海德里希的运作下,“盖世太保”成为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组织,大肆干预政治活动,包括在德国陆军制造丑闻,排除异己,为苏联大清洗推波助澜,伪造图哈切夫斯基元帅“通敌叛国”的相关文件,致使大量苏联军政领导人死亡。党卫队成员还刺杀了奥地利总理恩格尔伯特·陶尔斐斯,为“德奥合并”铲除绊脚石。至战争结束时,盖世太保人员中有75%是党卫军人员。
二战期间
1939年8月,希特勒向希姆莱下令,为进攻波兰制造借口。希姆莱谋划了一起占领电台的行动。在德国边境城市格利维茨(Gleiwitz),“盖世太保”成员身穿波兰军服占领电台,发表反德演说,丢下一具尸体后逃之夭夭。尸体实为从集中营挑选并被杀害的囚犯。事后,希特勒宣称波兰主动进攻德国,并在国会宣战。9月,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纳粹考虑过将徳裔犹太人从欧洲驱逐出去,随着战争的爆发,纳粹党决心清除德国占领区的犹太人。1939年10月7日,希特勒任命希姆莱为“德国民族强化委员会帝国成员”(Reichskommisar fürdie Festigung des deutschen Volkstums),命令他完成所有德国占领区内的“日尔曼化”。最初,德国占领区的犹太人被驱逐和关押进集中营。到了1941年夏天,希特勒决定要将犹太人“灭绝”,实际工作就交由希姆莱的党卫队负责。希姆莱开始将占领区犹太人强制拘留,送到集中营管理。1941年夏,德军入侵苏联,党卫队的别动队跟随德国国防军进攻,将所到之地的犹太人全部抓获,大量屠杀。
1941年8月希姆莱召见奥斯威辛集中营营长鲁道夫·霍斯,命令他准备灭绝欧洲犹太人,并改建集中营为毒气室,从此之后,纳粹德国开始大肆改装集中营为灭绝营。盖世太保的艾希曼安排将抓获的犹太人押上列车,送往集中营处死。在“万湖会议”上,纳粹德国正式确立将犹太人消灭作为国家政策。犹太人被党卫队当做奴工,不能劳动者当即处死。在区分囚犯是否健康的过程中,党卫队的军医拥有很大的权限。在集中营里,还进行了大量残忍的人体实验,著名的“死亡天使”门格勒就是一个重要实行者。
据统计德国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占领区内共有约800万到1000万犹太人,其中的60%至75%犹太人在大屠杀中遇害,死亡总数有600多万人。
1933年9月,希特勒下令希姆莱组织一个保护自己的武装私人卫队“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Leibstandarte Adolf Hitler,即LAH),挑选党卫队精锐成员组成。该组织即是后来武装党卫队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的前身。
此后,希姆莱一直试图扩张党卫队,将其升为一个军事组织,而军方一直在遏止他的膨胀。1939年5月,希特勒允许组建兵员限定2万人的党卫队特务部队师团。1940年4月22日党卫队特务部队被改名为武装党卫队。在希特勒完全控制国防军后,武装党卫队已有3个师,每个师配有1个炮兵营,人数约有100,000人。在二战期间,武装党卫队的规模不断扩大,最高峰约有38个师,共九十多万人。
希姆莱从欧洲各地招兵买马,包括希特勒青年团、志愿者组成的外籍集团军。大量外国士兵开始混入党卫队,除了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甚至有巴尔干穆斯林、印度人和中亚人。大战结束时,武装党卫队组成为:50%是德国人、25%是德裔外国人、25%是外国人。
随着战争的失利,特别是遭遇了7月20日密谋案之后,希特勒开始不信任国防军,而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武装党卫队上。镇压720后,希姆莱被授予了国内预备军司令官的职务,压倒了国防军。1944年12月10日,希姆莱担任上莱茵集团军群司令,不久后被击溃。1945年1月又被任命为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司令,再度被击溃。希姆莱没有作战经验,根本不会指挥,还以装病来逃离现实。陆军参谋长古德里安劝希特勒将希姆莱解职,希特勒对希姆莱仍有信心,因而拒绝。
3月,德军在匈牙利发动最后一波反攻“春季觉醒”行动,武装党卫队在苏军即将包围他们前撤离。希特勒在电话里对希姆莱大骂,扬言收回部队的所有勋章。20日,古德里安说服希姆莱交出了指挥权。
走向末路
1945年春,希姆莱觉察到德国即将战败,试图与盟军进行和谈。他与帝国保安总局六处长瓦尔特·施伦堡试图通过中间人联络,但被告知盟军只接受德国无条件投降。在与艾森豪威尔的代表联络的过程中,消息被英国媒体得知,随即由路透社广播。希特勒也得知了希姆莱背叛的消息,大为光火,下令将其逮捕,但希姆莱早已逃离柏林。希特勒自杀之前,在政治遗嘱里解除了希姆莱所有职务。希姆莱曾试图讨好继任元首、海军元帅邓尼茨,后者却对他十分厌恶,以正式的书面命令解除他的全部职务,将他赶走。
德国无条件投降后,希姆莱试图逃亡,但并未做周全准备,他携带了一本假的薪水簿,冒充德军中士海因里希·希辛格( Heinrich Hizinger)。1945年5月11日,他和一小队同伴向南前往弗里德里希斯科格(Friedrichskoog),没有最终目的地。他们继续前往诺伊豪斯(Neuhaus),并在那里分开。5月21日,希姆莱和两名助手在苏联于布雷默弗德(Bremervörde)设立的检查站中被拦截并拘留。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他被转移到几个营地,并于5月23日被带到吕讷堡附近的英国第31平民审讯营。军官们注意到希姆莱的身份证件上有一个印章,英国军事情报部门曾发现逃亡的党卫军成员使用过这个印章。在值班军官托马斯·塞尔维斯特(Thomas Selvester)上尉的审讯下,希姆莱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同日,希姆莱被带到吕讷堡的英国第二集团军总部。一名医生对他进行了体检。当医生试图检查希姆莱的口腔内部时,他不愿张开嘴,猛地扭过头,咬破了藏在嘴里的氰化钾药丸,倒在地上,并在15分钟内死亡(希姆莱的女儿古德隆·希姆莱在生前不信父亲是自杀的,坚称“是英国士兵杀死了我的父亲”;另有说法认为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为报丧子之仇而秘密处死了希姆莱)。不久之后,希姆莱的尸体被埋在吕讷堡附近一个没有标记的坟墓里。坟墓的位置至今无人知晓。
主要影响
党卫队首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希姆莱只是预备役成员,没有参加过战斗。他于1923年加入纳粹党,1925年加入党卫队,1929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全国领袖。通过潜心经营,希姆莱在接下来的16年里,将党卫队从一个290人的小团体发展成为一个拥有百万人的队伍。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党卫队从简单的元首卫队发展成为几乎控制了整个德国的武装集团。德意志民族的各个要害部门都几乎掌握在了党卫队,更确切地说,是掌握在了希姆莱手中:他们指挥警察和秘密情报机构;他们警卫总统府,看守集中营,并装配起一支支佩戴骷髅标志的队伍,开赴欧洲各地;他们还占据农业、卫生、民政和科学领域的要害部门,并且渗入到外交部门、左右全国的内政外交。从1943年起,他既是警察总监,又是内政部长,负责监督所有警察和安全部队,他还控制着党卫队的军事分支——武装党卫军。而在这个过程中,希姆莱还以出色的组织能力和选拔高素质下属而闻名,例如1931年选拔的莱因哈德·海德里希
在希特勒上台之后,希姆莱为其巩固统治立下了汗马之劳。在一系列明争暗斗的较量中、希姆莱策划了一个又一个阴险至极的方案将希特勒的对手和自己的政敌打击殆尽;他凭借“长刀之夜”行动,使自己的劲敌罗姆锒铛入狱,并于不久之后被希特勒亲自下令处以死刑。他又用英雄爱美人的艳情故事结束了原国防部长布伦堡元帅的军旅生涯;也还以“鸡奸”罪名将陆军总司令弗立契大将贬为炮兵团团长。在希姆莱的全力辅佐之下,希特勒将陆军的容克贵族集团打击得蹶不振、使整个军队乖乖就范,并由此控制了整个国家。他还以身着波兰制服的德国犯人进攻德国为借口、发动了对波兰的进攻,并由此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爆发之后,希姆莱凭借德国战争初期的胜利一跃而成为德国以东领上上的主人。他以“优等的日耳曼人”自居,大力推行其东方民族政策。在“种族优劣论”这一幌子的掩盖之下疯狂施行种族灭绝政策,对德国附近的几个小国进行领土、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的全方位渗透。
组建集中营
希姆莱组织了实施恐怖行动的特别行动队,尾随德军随时随地杀害战俘和儿童。党卫队所到之处,焚尸炉昼夜浓烟,方圆几十里以内的人们都能闻到尸体烧焦的臭味。他亲眼目睹狼狗与数万犹太人在旷野雪地上的生死搏斗,表示“犹太人应该全部杀光”。他将屠杀平民的死亡营称为“最后的解决方法”。为此,希姆莱建立了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这一集中营用毒气而不是步枪杀人,据统计,到战争结束前,在毒气室死亡的犹太人就达500万之多。在毒气性能试验中、党卫队员用奥斯维辛的大批囚犯做实验品来计算能致人以死地的毒药的分量。他们甚至在尸体焚烧之前还要敲下死者的金牙,提炼出几十公斤的黄金运回德国。希姆莱甚至下达了每月杀死4万名囚犯的命令。
希姆莱不仅有疯狂的屠杀欲,而且还是个灭绝人性的虐待狂。他指挥的医学试验就是最好的见证。纳粹德国网罗了近200名医生,对集中营里的男女因徒进行所谓的医学试验、其中包括“高压”“冷冻”“绝育”等穷凶极恶的试验,其心理变态之疯狂程度,手段之残忍离奇,就连善于虚构的小说家也无法想象。希姆莱指挥下的纳粹党徒们不仅搜集人的头骨、骨骼、还搜集人皮做成精美的灯罩和其他家具上的装饰品。他们甚至挑选出人背部的皮肤装订成册,在上面刻上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类似残忍的手段不胜枚举。
协助入侵波兰
1939年,当希特勒及其军队首领要求为入侵波兰寻找借口时,希姆莱、海德里希和海因里希·穆勒策划并实施了代号为“希姆莱行动”的秘密行动。一群身着波兰制服的德国士兵在边境挑衅,爆发小规模冲突,以欺骗性的方式伪造了波兰对德国的侵略。纳粹利用此事进行宣传,为德国入侵波兰的行动进行辩护。
人物思想
种族歧视
希姆莱是纳粹大屠杀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以种族主义思想为杀害数百万受害者辩护。纳粹计划杀死波兰知识分子,并将总督府和被征服领土上的非德国人限制在四年级教育水平。他们还想在德国培育出一个种族纯正的北欧雅利安人优等民族。作为一名农学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一名前农场主,希姆莱熟悉选择性育种的原理,并且荒谬地提议将其应用于人类。他相信,可以通过优生学等方法,在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内将德国民众改造成北欧人。
神秘主义
虽然成长在天主教家庭,但希姆莱从小就对神秘主义神秘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将这种兴趣与种族主义联系起来,从古代寻找雅利安人和北欧人种优越性的证据。他提倡祖先崇拜,尤其是在党卫队成员中,以此来保持种族纯洁性。他将党卫队视为条顿骑士团的“正统”继承人,并于1939年让他们接管了维也纳的条顿骑士团教堂。他开始用一种新的道德准则取代基督教,希姆莱于1935年成立祖先遗产学会(Ahnenerbe),前往包括中国西藏和德国黑森林等地,寻找日耳曼人种优越性和古老起源的证据。此外,还成立组织研究占星术黑魔法
历史评价
德国陆军大将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认为希姆莱“不是这个行星上的人”。
曾任纳粹汉堡区第一领袖的阿尔贝特·克雷布斯对希姆莱在1929年的一次关于政局的演讲“留下了难以忍受的回忆”,即使在30年后,他仍感到这是一种“由气势汹汹的吹牛、酒店老主顾座上的小市民闲扯和教派牧师的狂热预言互相混杂的谬论”。
担任过希特勒武装部队副官的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步兵上将这样评论过希姆莱:“这个人是希特勒手下的恶魔,冷酷狡黠,权迷心窍,也许是第三帝国最野心勃勃和不择手段的人。”
曾任国际联盟驻但泽高级专员的瑞士学者卡尔·J·布克哈特这样剖析希姆莱道:“他之所以令人憎恶,是因为他对部属要求极其严厉,固执己见,采用象机器人那样的不近人情的工作方法。”
纳粹理论家阿尔弗雷德·罗森堡在看到一张希姆莱的照片时,突然想到:“我从来看不透海因里希·希姆莱的两只眼睛,老是隔着夹鼻眼镜眨巴眨巴,现在照片上这两只眼睛却一动不动地直盯着我,我认为有一点被我看出来了:奸诈。”
德国火箭工程师瓦尔特·多恩贝格尔炮兵中将感到希姆莱“象个有才华的小学教员,肯定不象使用暴力的人”,希姆莱有着“罕见的、善于倾听别人讲话的天才”,是“一个举止文静、不慷慨激昂的人”,“一个异常沉着的人”。
1945年同希姆莱举行过谈判的瑞典人福尔克·伯纳多特伯爵也惊奇地说:“我的确看不出他有丝毫跟魔鬼相似的地方。”他显得异常和蔼,“有时试图以冷面滑稽的口吻显示出他的幽默感,喜欢讲上一句开玩笑的话,使周围气氛活跃起来”。
英国历史学家休·特雷弗-罗珀断定希姆莱“具有某些罕见的品质,使他成为某种不可思议的形象”。
希姆莱的侄孙女卡特琳·希姆莱在《希姆莱兄弟》一书的前言中提到:“我当然知道海因里希·希姆莱这个人,他就是我的伯祖父。我也知道他是那个‘世纪杀人狂魔’,就是他主导了灭绝欧洲犹太人的屠杀行动和对上百万人的杀戮。”
历史学家沃尔夫冈·索尔(Wolfgang Sauer)说,“虽然希姆莱迂腐、教条、迟钝,但他在希特勒的领导下成为了第二实权人物。他的力量在于异常的精明、强烈的野心和对希特勒的奴性忠诚。”
历史学家阿德里安·韦尔(Adrian Weale)评论说,希姆莱和党卫军都毫不犹豫地遵循希特勒的政策。他全盘接受了希特勒和纳粹意识形态,并将党卫队包装成新德国人的条顿骑士团。
海因茨·赫内在《党卫队——佩髑髅标志集团》中如此形容希姆莱:
汉娜·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里说:“希姆莱,这位自1936年以后德国最有权势的人,本人‘比较正常’,也就是说,不像纳粹运动最早的领导人,而像一名‘庸人’他不像戈培尔那样放荡不羁,不像性罪犯斯特莱彻(Julius Streicher),不像骗子罗森堡,不像疯子希特勒,不像冒险家戈林。希姆莱有将群众组织到绝对控制的高度才能,认为大多数人不是放荡不羁者、疯子、冒险家、性罪犯、骗子,也不是社会上的失败者,而首先是安分守已工作的人、顾及家庭的良民。希姆莱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犯罪而组织的群众,带有“庸人”的特征,而不是暴民的特征,他们是资产阶级,在自己的世界倾圮之中只担忧个人安全,只要有一点儿挑衅,就会牺牲一切一一信念、荣誉感、尊严。”
2008年,德国新闻杂志《明镜周刊》将希姆莱形容为历史上最残暴的大屠杀凶手之一,也是纳粹大屠杀的策划者。
鲁文岚:“他相貌平平,不学无术,却一度成为希特勒最亲密,最器重的合作者;他怯弱胆小,性格怪癖,但正是这个见了鲜血就要晕倒的懦夫,却在历史舞台上逐渐蜕变成屠杀几百万无辜人民的嗜血恶魔他一向叫嚣忠诚,却在最后以一种两面派的绝望政策彻头彻尾地背叛了他的‘元首’。随着希姆莱咬破藏在牙洞里的氰化钾胶囊,那个时代最恐怖的杀人工具和缩影从这个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党卫队的历史也由此划上了最后的句号。”
轶事典故
养鸡场主
1928年7月3日,希姆莱与一名地主女儿玛佳莉特·玻登(Margarete Bode)结婚。玛佳莉特是一名护士,拥有一家小诊所。当时德国物价飞涨,希姆莱光是靠纳粹党的月薪200马克不足以生活,之后他们卖掉了玛佳莉特的诊所,在慕尼黑郊区经营养鸡场。养鸡场没多久就因破产而关闭。但是,“养鸡场主”却成了希姆莱的一个甩不掉的绰号。
纯血日耳曼人
希姆莱试图把党卫队打造成一个纳粹种族政策的模范与核心,队员必须为雅利安人种,提供血统证明。希姆莱设立了党卫队人种与移居部(Rasse und Siedlungshauptamt,即RuSHA),领导调查所有队员的身家背景,不经过该部的调查和许可,队员们不可擅自结婚。新娘必须为同级别的人种,没有遗传问题;结婚后,该部要求队员至少养一个小孩,没有子嗣者会扣除部分的薪水。希姆莱希望,借此大量培养“纯血的日耳曼人后代。
与希特勒
希特勒推行并实践元首原则,将政府结构视为金字塔,而他自己位于金字塔的顶端。因此,希姆莱将自己置于希特勒的从属地位,对其毕恭毕敬。然而,他和其他纳粹高级官员一样,渴望有朝一日接替希特勒成为第三帝国的领导人。希特勒称希姆莱的神秘主义和伪宗教兴趣是“胡说八道”。希姆莱虽然位高权重,但不是希特勒核心圈子的成员,希特勒对他有心提防。
希姆莱还动用1300万帝国马克改建德国的韦韦尔斯堡(Wewelsburg),作为自己的别墅。该堡里设置了党卫队纪念堂、最高法庭、私人会客室,收藏了多达1.2万册藏书,地下室还会举行魔法仪式,还有地方专门放置永久党卫队的遗骨,以及党卫队最高法庭、希姆莱的会客室、多达12000册藏书的图书间。希姆莱希望希特勒出访该堡,曾做了很多功夫准备迎接,但希特勒直到战争结束都不曾来过。
人际关系
希姆莱出生于巴伐利亚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约瑟夫·格布哈德·希姆莱(Joseph Gebhard Himmler),母亲名叫安娜(Anna),他是家中次子,家中长子是格布哈德(Gebhard),三子是恩斯特(Ernst) 。1928年,他与玛格丽特·博登(Margarete Boden)结婚,育有亲生女儿古德隆·希姆莱(Gudrun Himmler,后随夫改姓为古德隆·布尔维茨[Gudrun Burwitz],1929-2018)。古德伦在1952年仿照纳粹时期组织——“希特勒青年团”的模式打造了一个所谓的“维京青年组织”,极力怂恿德国年轻人继续追随新纳粹。此外,她还加入新纳粹秘密组织“沉默帮助”,生前曾担任该组织的总头目。1933年3月,希姆莱收养儿子格哈德·冯·德·阿赫(Gerhard von der Ahé)。后来,他与私人秘书海德薇·波塔斯特(Hedwig Potthast)发展出秘密情人关系,育有两个孩子,一个儿子Helge(生于1942年2月15日)和一个女儿纳内特-多萝西娅(Nanette-Dorothea,1944年7月20日生)。
主要作品
希姆莱对多种科学和伪科学感兴趣,曾发表关于种族主义、对外扩张的演讲,散见于关于纳粹德国的各种著作当中。虽然没有亲自撰写著述,但是他的书信却被后人汇编成书,中译名《海因里希·希姆莱与妻书信集:1927-1945》(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出版)。《书信集》中收录了他从1927年至1945年与妻子的书信,书中大部分内容是家庭琐事,纳粹德国的人事变迁。该书对犹太大屠杀并未有细节描写,但希姆莱的妻子知情,并承认其“正确性”与“必要性”。
人物荣誉
勋章
德意志鹰勋章(Verdienstorden vom Deutschen Adler)
空军飞行员章(Flugzeugführerabzeichen,戈林赠予,镶钻石)
啤酒馆政变纪念章(Medaille zur Erinnerung an den 9. November 1923)
纳粹党金质党章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希姆莱,H..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5:3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