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哈拉之战
波斯-突厥联军攻灭厌哒的战役
布哈拉之战,历史事件,是波斯突厥联军攻灭厌哒的战役。
白匈奴的鼎盛
公元6世纪中期,白匈奴帝国雄踞中亚。他们不仅占据了整个阿富汗山区,还将势力扩充到北印度、河中西域呼罗珊东部。但他们的盛极一时,也为自己招来了毁灭性打击。
早在公元484年,萨珊波斯军队就在阿里亚地区的赫拉特城附近招致惨败(赫拉特之战)。不仅国王俾路斯一世被杀,大量的贵族武士也遭到白匈奴人的围杀。这场惨败让波斯失去了呼罗珊地区的控制,同时也使整代人失去了反击对手的实力。因此,双方的下一场决战被推迟到了6世纪中期。
白匈奴之所以能屡次击败波斯,并非整体国力更强,也不是因为其军队体系更为完善。恰恰相反,他们即便是在鼎盛时期也无法同齐装满员的萨珊军队正面对抗。但当战场逐渐远离波斯人的京畿核心,这些长期混迹于中亚腹地的游牧战士就有众多手段来削弱强敌。他们习惯于避开波斯人的兵锋,以远距离撤退诱使骑兵脱离步兵掩护,然后伺机埋伏下手。长此以往,甚至给波斯人留下了其贵族战士都不如对方的可怕印象。
由于萨珊王朝致力于打压地方诸侯或自治城市,臣服于泰西封宫廷的贵霜系诸侯和众多河中粟特城市,都非常反感萨珊君主的过度干预。甚至连那些世代生活于呼罗珊地区的军事贵族,也不愿意自己的封地权益被大王所侵害。于是,前两者有时会站在白匈奴一边作战,后者则对于支援王室军队表现消极。这也让波斯东征军在中亚战场上显得无所适从,而白匈奴人混得风生水起。
白匈奴人在逐步完善帝国架构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定居化。无论是君士坦丁堡的罗马书记员,还是长安城里的北周史官,都留下了这些新征服者的迁都进程。在确定波斯的威胁暂时消除后,白匈奴就将都城从靠近费尔干纳的山地要塞,换到了索格狄亚那布哈拉。他们在那里构筑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城墙,将方圆几百里的绿洲都圈入其中。同时,王室成员或新出现的官吏阶层,定期游荡于各城市或绿洲。每到一地都选择扎营城外,等着原有的统治者来乖乖纳贡。只有少部分贵胄会融入原有的统治阶层,让后代成为真正的掌门人。因此,原本期望白匈奴解放自己的绿洲居民发现,整体环境并没有什么改观。
除了农业和牧业收入,中亚城市还非常倚重商业经营。任何要在此建立帝国的强权,都有义务为各城市疏通商路。但白匈奴人在这方面却做得不很理想。由于同萨珊王朝的糟糕关系,让直接向西的路线变得较为萧条。波斯若与东罗马发生冲突,也会影响贸易线路的另一头物流。其次,南下印度腹地的线路也被笈多帝国所阻断。白匈奴军队以阿拉霍西亚地区为基地,屡次南下征伐并取得了可观战果,但始终未能在印度获得出海口。加上波斯军队与扼守红海亚丁地区的也门人建立了关系,就让河中的商业利益受到进一步蚕食。所以,白匈奴帝国已在中亚贵族面前失分不少。
联军出兵
为了快速击垮顽敌,波斯国王库思老一世提前结束了同罗马的战争。随即,他将大批在叙利亚高加索得到战争锤炼的部队,调往东部前沿。除了精锐的不死军骑兵外,还有众多军政改革后出现的独立小地主骑士。他们都是帝国内最服从大王号令的武装成员。同时,愈发被倚重的亚美尼亚人也大量加入波斯军队。他们提供的重装骑射手、罗马式步兵都是强攻对手的必要配置。加上此次的战场就在呼罗珊,也非常方便从毗邻的里海南岸调集德拉米山地步兵,所以对萨珊人非常有利。
白匈奴的军队的核心几乎都由骑兵构成,大部分人装备着复合弓与长剑。在地盘扩充后,帝国军队开始有大量的粟特和巴克特里亚人本地武装加入。
由于中亚的贫瘠,白匈奴人难以同时应付两条不同战线上的敌人。由于突厥人的牵制,白匈奴在对抗波斯的战线上能够出动的战兵可能无法超过3万。
当库思老一世的萨珊军队开始进入呼罗珊,许多贵族选择了不战而降,重回原宗主的怀抱。同时,西突厥汗国的骑兵也开始越过锡尔河,袭击白匈奴控制区内的边境城市。措手不及的白匈奴国王加法尔,只能选择收缩战线。本着一贯以退为进的策略,全军非常自然地向着都城布哈拉靠拢。然而,长达数百里的边墙,不难以抵御波斯工兵的各类攻城武器,甚至无法凑出足够的人手去全面布防。这就迫使守军要么放弃自己的京畿重地,要么在城下展开决战。
城下激战
在之后的激战中,库思老一世展现出了精妙的指挥水平。大量骑射手的迂回包抄,早在库思老一世的预计之中,未能撼动萨珊军队的两翼。少量的具装重骑兵,其迅猛的冲击也被严阵以待的萨珊人的核心菁英所阻挡。虽然波斯人经常在西部战场上将步兵部署在中路,由两边的骑兵掩护。但在东方战场,他们就会将主力骑兵放置在中心位置,让大量的步兵拱卫骑兵最为脆弱的侧翼。中亚地区的军队,在遇到如此坚挺的阵势时,总会显得攻坚能力不足。在自己不愿意决战的场合下,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布哈拉的陷落
面积扩大近10倍的布哈拉城,在防御设计上颇有缺陷。其核心部分是一座防御严密的要塞,但无法防御较大的面积。因此,外墙之内其实包括了众多水流、草场、果园和农田,近乎一个同外部隔离的小世界。但在野战军无法阻挡敌人的情况下,庞大而并不精妙的外墙,就成为了城市守卫者的噩梦。波斯军队拥有出色的攻城武器。这样一层薄薄的边墙,根本不能形成阻碍。即便是城市中心的堡垒,也不能在缺水少粮的情况下,长期坚持。因此,这座被白匈奴人经营几十年的中亚王都,就迅速落入了萨珊大军之手。
帝国灭亡
随着布哈拉的陷落,看似强大的白匈奴帝国已彻底分崩离析。波斯-突厥联军,开始按照之前的约定,划分战后的势力范围。原则上,阿姆河以南的所有地域将归于萨珊,而西突厥可以跨过锡尔河占据整个河中。但突厥人受到本地粟特贵族的支持,将边界扩充到了阿姆河以南。这让库思老一世感觉自己遭到了欺骗。更让他无法容忍的是,西突厥也并未将余下的白匈奴势力全部歼灭。相反,他们认可了白匈奴本部在原先的巴克特里亚老巢,建立起自己的保留区,成为自己的附属国。至于南部的各前贵霜系王侯,也随之向突厥新秩序低头。
后续发展
白匈奴帝国的毁灭,不过是中亚之后几百年混战的预演。波斯人很快将和突厥人在漫长的前线发生激烈冲突。由于后者已经在漠北草原和西伯利亚之间有着广泛分布,所以还能直接遣使君士坦丁堡与东罗马联合。这也对后来的罗马-波斯最终战争,产生了巨大影响......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15 16:49
目录
概述
白匈奴的鼎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