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渠文化
西南地区地域文化
巴渠文化是生活在州河、渠江流域的劳动人民,经历了数千年社会的发展演绎创造出来的区域文明的结晶。其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形成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厚重壮观的红色文化、瑰丽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以及繁荣缤纷的现代文化,有着极为深厚的内涵。
简介
巴渠文化是指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文化。古代的“巴渠”概念,其地域范围大致以四川省达州市行政区划为主,覆盖了广安、巴中全部以及营山、镇巴、城口、梁平等县。
达州有近5000年的考古史、2300余年的建制史。岁月沧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蛇巴、虎巴、賨巴三支民族共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独特的巴渠文明,使达州成为嘉陵江、渠江流域古巴文化的核心区域和文化集中地。
素有“川东明珠”之称的达州,既有雄奇险峻的大巴山由东北向西南蜿蜒横亘而下,华蓥山由北而南纵卧其间;更有滔滔渠江和州河流经全境,注入嘉陵,汇进长江。山峦迭嶂、河流纵横、美景如云的巴山渠水,孕育并记载了一部远古人类賨人和巴人灿烂的文化——巴渠文化。
所谓巴渠文化,一指达州市地处巴山渠水,上古属巴地,距今上千年的古著《太平寰宇记》中就列有《巴渠风俗篇》;二指巴渠人民所创造的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既具有鲜明的巴渠地域特色,又是中华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源头
在远古时代,巴渠大地住居着三支民族,一支叫“虎巴”,一支叫“蛇巴”,还有一支土著民族叫“賨人”。他们都是巴渠儿女的祖先,共同创造了巴渠文化。尤其是賨人对创造川东古代文明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据考古发掘发现,早在4—5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达州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最早的土著居民是賨人,他们建立了賨国和賨国都,賨人如何突然消失的,至今是一个谜。夏朝时属梁州,商、周时属雍州,战国时为巴国治地。建县始于战国末期。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后推行郡县制,设置宕渠县,辖四川东北部大片区域。
文化内涵
民俗
巴渠民俗历史悠久,来源于民间生活。它触景生情,各种礼仪,劝善斥恶,信手拈来,可成华章。其中婚嫁礼仪有“哭嫁”、“坐歌堂”、“拉亲”、“拜堂”、“铺床”、“谢媒”、“回亲”等,其程序堪称完善,其文化内涵颇为丰富。除此,丧葬、建房上梁、小孩开荤等礼仪和渠县的“打耍锣”、“三汇彩亭”、大竹的“吹打乐”、达县的“翻山铰子”、开江的“落脚灯”、万源和宣汉等地的“薅草锣鼓”等表演艺术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经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认真评选,达州市申报的灯影牛肉传统加工技艺、巴渠童谣、翻山铰子、安仁板凳龙、巴山石工号子、巴山背二歌、薅草锣鼓、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大竹竹唢呐及制作工艺、东柳醪糟酿造工艺、三汇彩亭会、渠县耍锣鼓、渠县刘氏竹编工艺、渠县呷酒酿造工艺、开江拗棒、开江巴山石工号子、薅秧等17个项目被确定为第一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民俗节日,全国罕见。重阳登高的习俗,自古沿袭至今,遍及全国。唯有达城,偏在正月初九这天倾城出动。据传,元和十四(819)年正月初九,被贬通州的大唐诗人元稹离开通州时,百姓依依不舍,登高而望,目送天涯,留下了“元九登高”这一民俗。此后,每逢正月初九, 达城人倾巢出动,登高壮观,思古述怀,历千载而不衰,经沧桑而尤盛,当属川东北仅有。2006年,达州市人大常委会顺乎民意,作出建立“元九登高节”的决定,将每年正月初九确定为“元九登高节”,使这一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独特民间习俗得以固定化。2007年首届达州元九登高节隆重举办,10万市民勇攀高峰,赛诗会等各种文体活动异彩纷呈,盛况空前。全省独一无二的三汇彩亭会。渠县三汇彩亭会相传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举办时间是每年阴历三月十八。三汇彩亭的民间艺术融铁工、木工、刺绣、缝纫、建筑于一体,汇文学、绘画、雕刻、力学于一炉,结构巧妙,造型奇特,色彩绚丽,工艺精湛,颇富特色,是川东地区民间艺术瑰宝。
民歌
巴渠大地,民歌之乡。巴山民歌内容丰富,无所不及,劳动中包括放牛割草、薅秧挞谷、开山打石、挑抬背拉,总是歌声相伴,或号子相随。《巴山背二哥》、《抬工号子》、《情歌把我当蜜糖》、《打双麻窝子送给你》等民歌,托物起兴,就事抒情,形象生动,质朴刚健。《正月里来是新春》、《豆芽葱蒜叶》等民歌唱进中南海,享誉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人们把巴山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等唱红了全中国。巴山民歌以浓郁的巴渠大地泥土的芬芳,以特有的地方风貌立于中华民族艺术之林。
民舞
賨人勇猛,能歌善舞。在远古人类的生活与战斗中,他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歌舞是最突出的艺术表现。高歌猛进的巴渝舞就是其典范之一。的在远古时代,賨人在劳动和征战实践中,创造了一种舞蹈叫“巴渝舞”。賨人勇猛、膘悍,能歌善舞,史书记载:“武王伐纣,前歌后舞。”周武王在和商纣王的征战中,以巴渝舞鼓舞士气,賨人高歌猛进,无坚不摧,终于赢得胜利。巴渝舞兴盛于汉朝,在刘邦灭秦的战斗中,賨人以前歌后舞,“为汉前锋陷阵”,受到汉高祖刘邦的称赞。据说,巴渝舞的名字就是刘邦亲自命名,并把它引入宫廷之中的。大放光彩的竹枝词也是其典范。《太平寰宇记·巴渠风俗篇》中已有“唱竹枝为乐”的记载。它是古代巴渠居民的民俗活动,是巴渠人民创造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一领众和的“相和歌”。竹枝,早在晋代就被诗官们收入《乐府》中。唐代又将竹枝称为“巴渝歌”,同与“巴渝舞”以地域而命名,并在一些著名诗人的赏识、摹仿和极力提倡下,使竹枝大放光彩,声誉高扬。
历史人物
文人学士享誉京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古老的土地人杰地灵,历代文人学士层出不穷。在巴渠大地的史册上,有出生于达州战国时期四大著名君子之一的春申君,有跻身于诸子百家的賨人著作家、思想家、谋略家曷鸟冠子(鹖冠子)。有与三苏齐名的经学大师黎淳。有大唐一代诗坛盟主元稹贬官通州,为达城留下的著名诗篇。明朝进士卫承芳,明成祖朱棣的老师唐瑜,明朝曹洞两宗的一代宗匠破山禅师,最有代表性的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唐甄,他所著的《潜书》充满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民主思想。明末兵部右侍郎李长祥文稻武略,其著作《天问阁文集》,具有早期启蒙思想。哲学家杨超对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的写作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做出了贡献。现代有全国著名的地震专家朱成熹、生物学家朱全让、画家朱朴存、边塞诗人代表杨牧、多产作家梁上泉、文学博士余虹、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忠厚、中国科学院院士孟安明等等。
英雄豪杰叱咤风云。东汉时的冯焕系今渠县土溪人,刚正不阿,学识渊博,尤喜兵法,为东汉王朝立下了许多大功劳。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李特李雄兄弟建立了大成政权,李雄在位31年,开创了成汉的全盛局面,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中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车骑将军冯绲死于汉桓帝延熹十年,渠县土溪人。他博学多才,做过官高一品的车骑将军。任期内,他返回故乡,将宕渠城池大加整修和扩建,并改名“车骑城”。
三国时的蜀国大将王平,渠县渠北乡人。他从小学得一身好武艺,在刘备麾下建功立业,逐步成长为蜀国大将,成都武侯祠中有其塑像。明末抗清英雄李长祥更是长留史册。渠县安北乡人王万邦,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生,从小熟读兵书,苦练武艺,出任北陆路副将时,抵御来犯日寇,矢志精忠报国。清嘉庆年间,徐天德王三槐等领导的白莲教起义,给清王朝以沉重打击。反贪除弊的农民英雄袁廷蛟,宣汉县梨子乡人。清雍正年间,以他为首在东乡县展开了一场“上京城,告御状,为民请命”的反贪除弊血腥斗争。
川剧《巴山秀才》就是以袁廷蛟的英雄事迹为原形创作而成。抗英名将谭恩系渠县人,曾任江西兴国营都司(正三品)等。公元1841年1月26日,英国侵略舰船攻占香港,并继续向大陆进攻,谭恩率军赶赴广东,参加抗英战争,成为清军中出类拔萃的一员爱国猛将,等等人物
文化遗址
(一)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罗家坝遗址位于宣汉县普光镇进化村。1999年首次发掘、清理墓葬6座、灰坑19个、房址1座,出土青铜器、陶器、玉石器等100余件,包括巴人标志性兵器柳叶剑。2003年再次发掘,清理墓葬33座、灰坑31个,出土青铜器、陶器、骨器、铁器、玉石器等随葬品600余件。2007年6月至2008年1月,考古人员又清理了36座墓葬和13座灰坑,出土各类文物500多件,其中包括224件铜器、195件陶器和近百件玉、石、骨器。首次发现了双棺合葬墓、三棺合葬墓,对其确定为侯王级别墓葬和进一步研究该区域巴文化的内涵特征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6月,罗家坝遗址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家坝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成都古蜀船棺葬遗址一道,被称为“继三星堆之后巴蜀文化的三颗璀璨明珠”,被评为全国十大重大考古发现。
(二)城坝遗址。该遗址又名宕渠城(也叫车骑城)遗址,位于渠县土溪镇之渠江东岸,总面积230万平方米,遗址北、西、南三面为渠江环绕,东接佛尔岩,成依山傍水之势。春秋战国之际,城坝遗址曾为賨人的国都,秦灭巴蜀后为巴郡宕渠县治所在地,辖今整个达州、巴中、广安三市及营山、城口、镇巴、梁平等县。文物部门在城坝遗址开展了多次文物调查、勘探,取得重要发现。一是先后征集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来自于战国时期墓葬的巴蜀铜兵器、生活器和乐器;二是发现了数百米长的夯土城墙,夯土中包含着大量汉代砖、瓦和陶片;三是发现了在遗址地下保存着布局相对集中、排列有序的西汉木椁墓群、东汉砖石墓群以及房屋遗迹、陶水井、排水管、窑址和大量建筑构件、生活用具等遗存。对研究古代賨人及渠江流域早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006年,城坝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汉阙。汉阙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全国仅存29处汉阙,渠县就有6处7尊,占全国汉阙的四分之一,分布在土溪、岩峰两乡,因此渠县被誉为“中国汉阙之乡”。汉阙由阙基、阙身、枋子层、介石、斗拱层、屋顶6个部分组成,是完整的石质仿木结构建筑,充分显示了汉代高超的建筑、石雕、书法等艺术。最著名的冯焕阙和沈府君阙早在1961年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賨人谷穴居部落遗址。賨人谷,位于渠县龙潭乡。賨人谷拥有全国唯一的賨人穴居部落遗址和賨人谷文化陈列馆。穴居部落,是賨人在先秦时期,因避战乱,在悬崖上因洞造屋,临崖修栈,形成建在洞穴里的穴居部落。整个崖居群上下相通,左右相连;室与室之间有石梯、甬道及栈道相连。崖居建造有防御野兽和外族侵略的崖寨大门。洞穴内,在岩石上凿成的神龛、石灶、石床等一应俱全。它是川东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古人穴居部落遗址。
文化景点
仙女洞巴渠文化自然村又名达州市仙女洞度假村,位于通川区罗江镇,距达州市11公里,占地面积115亩。 该村的前身是军事禁地,代号“515”工程,1968年被国家物质总局作为川东北最大的炸药中转库,常年有一个排的兵力把守,现有当年留存的岗楼2处,1987年撤走移交给地方政府,闲置了十余年,1997年达州日报社接手开发旅游。
关于仙女洞有着颇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使它闻名遐迩。而仙女洞自然、古朴、野趣的巴渠文化特色,和集山、水、林、峡、洞于一体的自然旖旎风光,更使人魂牵梦绕,流连往返。这块灵山宝地内空气清新,道路逶迤无尘,峡藏幽静,奇树参天,怪石嶙峋,奇花异草,名目繁多 ,春可观桃,秋可赏桂,冬有梅花,夏听蛙鸣,是林招百鸟,景随四时。仙女洞得天独厚的自然 景观,四季如春的气候,正吸引着大批游人墨客,来此泼墨弄文,赋诗感怀。著名达州藉小说家宋小武称赞:“虽无峨嵋青城之大气,敢笑庐山仙人之区区”。著名诗人梁上泉 也感怀赋诗:“漫游添野趣,乐此竟忘家”。
参考资料
巴人故里·达州.中华巴渠文化网.2016-11-26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6 17:1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