賨国,賨人建立的国家,有七姓,以卢(或作罗)、朴(或作胡)、沓(音dá。或作昝)、鄂、度(或作杜)、夕、龚等七个姓氏组成的酋帮,叫賨国。渠县城坝在
春秋战国时代,曾是古賨人所建賨国的国都,
秦灭巴蜀后在此置巴郡宕渠县。
简介
古之賨国都、宕渠治——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土溪镇,在古老历史长河一段辉煌中,记录着板楯蛮(賨人)的历史变迁。
土溪镇地处川东北盆周边垂,雨量充足,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有利于人们的生息繁衍;背靠巍巍米仓山与大巴山,峻岭层叠,朔造着人们犷达豪爽、刚毅顽强的性格;腹贯滔滔州、巴二河与渠江,碧波洪流,培育了人们活跃奋发、聪慧敏捷的素质;界分川陕,脉通秦楚,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接连不断的政治冲突与武装斗争,既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和痛苦,又为众多杰出的英才提供了充分展露聪明智慧的舞台。
土溪镇之四周,山不太高,而多峰峻岭,雄垒峭壁;原不太广,可平地星落,沃野衔连,江河如网,水运畅达,有利于农耕、养殖、商贸和兴学。得天独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正好有利于人才辈出!他们无论是出生于这方沃土而建功于外,还是来自他乡而立业于此,都名垂于世。
土溪镇现辖东安村、流溪村、天井村、青神村和汉碑村。它地处天府之东华蓥山北段西麓,渠江之滨;襄渝铁路于境内东侧华蓥山麓北来南去,两个站台耸立其上;达成铁路入境东来西往,一个快车站昂立土溪场头,宛如银练落地,蛟龙奔腾,长翼凌空,大鹏奋飞。往昔,这里孕育和表现古代巴蜀文化的一方圣土。
历史变迁
古之賨国都
现在的土溪,2万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距今1万年至5千年前,就有原始村落。1980年——1982年,土溪所在的渠县大义乡罗尔顶村、共和乡清河村(今属报恩乡)出土石斧、石锛、骨针、陶网坠、陶纺轮;土溪本土的上游村采集到一件贝壳形的青石砍砸器,这些正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土溪城坝村出土的汉陶鸡、陶鸭、龟鹅画像砖、用作盛酒浆或粮食的陶钟,以及汉代陶水塘。陶水塘系一个长42厘米、宽21厘米的红陶模型,其上有堤埂,有闸门,塘里有泥螺6只、鳖1只,鲢鱼、蟮鱼、鲫鱼各1条,由此可见当时的农业生产水平。土溪城坝村现存有东汉时的陶水井43口,现有3口村民仍在继续使用。其井一般深16米左右,井底顺置空孔大陶缸,井壁用子母榫弧形砖围砌,井径1米左右,整个建造精美而适用。古代先民由渔猎到农耕。石器砍砸器等劳动工具的使用使当地的居民板楯蛮(賨人)定居,成为必然。由此,逐渐有了“城”的雏形,其形成至迟在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7年的殷商中期;由此,有了“古之賨国都”,进而有了“宕渠城”,延至毁灭,历经18个世纪。
助周伐殷商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清晨,武王亲率大军与各路会盟的人马誓师牧野(今河南汲县南),摆开与殷商决战的威武阵势,替天行道讨伐暴虐之君纣。此役一举溃灭殷商17万人马,近逼殷商国都朝歌,使纣王登鹿台投火自焚。史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下,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华阳国志·巴志》)。
汉初始称賨
因作战时常持这种木制盾牌,故称“板楯蛮”。是古巴人的一支,称“蛇巴”。后在汉初,始称他们为“賨人”。“賨,南蛮赋也。”(依《说文解字》)“夷人岁出賨钱四十,谓之賨民”(据邓少琴《巴蜀史迹探索·巴史新探》)。古代賨人居住在川东地区嘉陵江、渠县流域和长江北岸而以渠江流域为主要聚居地,常在西至阆中,东至云阳,南至垫江(合川)一带广阔地区活动,而政治与军事中心在宕渠,即今天的土溪。《华阳国志·巴志》有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诚。”此城即土溪城坝村古城遗址,就是“古之賨国都”所在地。这里出土有战国时的铜鍪、铜钺及戈、矛、剑等兵器。
秦置宕渠县
公元前316年,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后元九年秋,秦遣大夫张仪、司马错举兵伐蜀,冬十月,蜀灭。张仪贪巴富,顺势取巴,执王以归。这里所说的巴,就是包括嘉陵江与渠江流域的大片地域。公元前314年,秦置巴郡(治地江州,今重庆市老城区),设宕渠县隶之。治所宕渠城,就在今天的土溪城坝村“古之賨国都”。辖地包括今达州市、巴中市及城口、邻水、广安、营山等县域,幅员近五万平方公里。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到十一年(公元65年——68年)时任现令第五伦,全县人口上万户,为上县。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105年)析宕渠县之东置宣汉县(志今达州市通川区)、析宕渠县之北置汉昌县(志今巴中市巴州镇),宕渠县辖今渠县、大竹、邻水、营山等县域,治所未变。
射虎刻石盟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秦昭襄王时(公元前306年——前251年),白虎危害蜀、巴等郡,秦王重赏幕人除患,“国中有人杀虎者,邑万家,金帛称之。”重赏之下,勇夫豁出。賨人廖中药、何射虎、秦精等做白竹弩于高楼,射虎,中头三节。秦王嘉之曰:“虎历四郡,害千二百人,一朝患除,功莫大焉。”论功行赏时,秦王犹豫了:想兑现事前的许诺,又“嫌其夷人”——“南蛮西南夷”,还要“加官晋爵”?左思右想,终于有了新的嘉奖策略:“夷人”每户田在一顷以下者不交租税;虽有十妻也不交人头税。
九禾制佳酿
賨弓射虎,刻石为盟中的“黄龙”,即以黄金制成的龙形;“清酒”,即酿制时间较长、浓度较高、酒味较纯的好酒。宕渠乃“酒乡”之地,其腹心土溪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谣谚:“要吃酒,土溪走,土溪这方有好酒。”当时作为宕渠政治中心地域的土溪,所产“清酒”,正是“秦夷互不侵犯”的信物。《华阳国志·巴志》有记:东汉桓帝时(公元147——167年),宕渠出现了九穗之禾。此禾根丰、杆粗、叶茂,形似高粱的植物。射虎石盟当在公元251年,盟中有“夷犯秦,输清酒一钟”,此“钟”乃古代计量单位,春秋时齐国的“公量”:四升为豆,四豆为区(瓯),四区为釜,四釜为钟,即640升。如今土溪城坝还留有陶水井43口(现有3口村民乃在继续所用)、窑灶遗址,出土有战国至两汉的釜、甑、陶钟(盛浆或盛粮食的器皿)、陶耳杯等文物。这告诉我们,以土溪为中心的宕渠,早在先秦就农业发达,粮食丰盛,善于酿造,超群出众。白酒中的土溪酒因以土溪独特的泉水和酵土酿造而闻名巴山蜀水,价廉物美,畅销不衰。“汉碑牌”38曲酒乃国家商业部优质产品,更是誉满川内外。尤有以高粱为原料,经药曲发酵精制而成的“咂酒”,甘美醇厚,更为一绝。过去农家蒸制,现已厂家酿制。咂酒把饮料和保健结合起来,以其高营养、高品位,走俏市场,潇洒于宴席,有“渠县咂酒,飘香神州”之誉。太平天国起义军领袖石达开有诗咏曰:“万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龙抱住擎天柱,吸得黄河水倒流。”
宕渠之渊源
宕渠,渠县的古称,始于战国后期。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遣司马错和张仪灭巴蜀,公元前314年置郡县,即有宕渠县,隶属巴郡(志江州,今重庆市区)。县治古賨城,在今渠县土溪镇城坝村。辖地包括今达州、巴中两市以及城口、邻水、广安、营山等县,幅员面积近五万平方公里。东汉明帝永平八年至十一年(公元65年——68年)时,人口上万户,为上县。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年——105年),析宕渠之东、北置宣汉县(治今达州市通川区)、汉昌县(治今巴中市巴州镇)。献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以当时所属巴西郡(治阆中)东面的一片行政辖区,置宕渠郡,领宕渠、宣汉、汉昌三县。东晋安帝时(公元397年——418年)地属南宕渠郡(治今南充),东晋末(公元420年)毁于战乱,县治荒废。南北朝刘宋(公元420年——479年)与萧齐(公元479年——502年)时,仍属南宕渠郡,大同三年(公元537年)于郡里置渠州。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改宕渠郡为流江郡。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渠州为宕渠郡,到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宕渠郡为渠州,宕渠作为县郡行政区划名称,继承了932年。随后一千三百多年来,人们使用“宕渠”一词,几乎是“巴渠大地”的同义语。巴河西源是出自陕西南郑县米仓山南的渠江主源支流之一的宕水。源是宕水,流是渠江,顾源及流,就把这大片土地概括为“宕渠”。于是,就有了宕渠县、宕渠郡……。
灵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宕渠賨人响应
黄巾起义,被朝廷派遣的西园上军别部司马赵瑾屠杀。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定汉中,宕渠賨人李特的父亲又率500家投归。综上,宕渠人口大量流失。东晋至成汉李寿、李势时期(公元338年——347年),先后大迁原住贵州的僚人十万余户入蜀。据《北史·僚传》记述,入蜀的僚人刚从原始社会末期进到奴隶社会初期,“散居山谷”,没有统一的政权和首领。宋郭允蹈在《蜀鉴》中说,僚人“种类滋蔓,保据岩壑,依林履险,如履平地。性又无知,殆同禽兽,诸僚之中,最难以道义招怀也”。从东晋到南北朝,蜀中僚人最多时达到三四百万口。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桓温平蜀,成汉灭亡,僚人也遭到屠杀。东晋安帝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僚人再覆宕渠,更施野蛮残杀。于是“城邑空虚,士庶流亡”,“俘没蛮僚,十不遗二”(《晋书》)。东晋末(公元420年),因僚人侵蜀的几番践踏,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古之賨国都”、赫赫宕渠城,已是一片废墟,賨人徙迁他乡,县治荒芜,县署移理安汉(南充县北)。经刘宋(公元420年——479年)和萧齐(公元479年——502年),至南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于汉宕渠县(治今土溪城坝)西南七十里置北宕渠郡,即今渠县渠江镇所在地。
文献记载
板楯蛮古居嘉陵江和渠江两岸。《华阳国志·巴志》载:“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集解引郭璞曰:“巴西阆中有俞水,僚人(按指賨民,即濮人)居其上,皆刚勇好舞。”《华阳国志·巴志》“宕渠郡”下载:“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元和志》:“故賨城在流江县东北七十里。”《太平寰宇记》卷一三八:“古賨城在流江县东北七十四里,古之
賨国国都也。”流江县为后来的渠江县。板楯蛮初居此,当从嘉陵江东进而来。按盾又称为渠,《国语·吴语》:“奉文犀之渠”,韦昭注曰:“文犀之渠,谓楯也。”宕渠、渠江等名称,当由板楯蛮所居而得名。
《华阳国志·巴志》“宕渠郡,蜀先祖置……长老言:‘宕渠盖为古賨国,今有賨城、卢城’”。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宕渠县“古賨国也,今有賨城。县有渝水,夹水上下,皆賨民所居”。
《太平寰宇记》载:“汉初置宕渠县,即今流江县北七十里,宕渠故城是也。其城,后汉车骑将军冯绲增修,俗名车骑城。东晋末,为蛮獠所侵,因而荒废……故賨国城,在县东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国都也。”流江县即今渠县,文中的渝水指渠江,渠江流域便是賨人的聚集中心,今渠县城坝遗址便是古賨国都、古賨城、汉宕渠城所在地。
《续汉志·百官志》“凡县主蛮夷曰道,皆秦制也”。
在商代中期(公元前1300年左右),以宕渠流域城坝为中心,建立了賨人部落联盟上层七姓大族酋长国——賨邦国。
《华阳国志》载:“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即此。古賨国,辖今四川省达州市、广安市、巴中市与营山、蓬安、旺苍、城口等县及陕南、鄂西南部分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