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文大藏经(Pāli Canon),又作巴利三藏、
南传大藏经,指
锡兰上座部所传之
佛教大藏经,用
巴利文写成[1],为早期佛教经典的结集
[2]。
约西元前一世纪末叶,因为佛教锡兰僧团中的长老有鉴于国内曾发生战乱,担心早期流传下来的教典散失,由以坤德帝沙长老为首的
大寺派(又称为摩诃毗诃罗住部)的五百名长老,于斯里兰卡中部马特列地区的阿卢迦寺举行南传佛教历史上的
第四次结集,会诵集结三藏教典,并以僧伽罗文字将经典写在贝叶上成书,首次制巴利语三藏辑录成册。
上座部佛教流传国家气候潮湿,不利于写本的保存。18世纪之前的写本几乎没有能保存到现在的。
有多种译本,包括
僧伽罗语、
泰语、
日语和
汉语。日本于1935年─1941年,由高楠博士功绩记念会将
巴利圣典协会出版之巴利三藏翻成日文出版,名为
南传大藏经。台湾于1990年─1998年间,由
高雄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由日文版翻译成中文,刊行汉译南传大藏经。
南传佛教中,三藏称为Pāli,意思为圣典。三藏的注释书,称为义释(Atthakatha),意为注释。注释的注释,称为复注(Tika)。复注的注释,称为复复注(Anutika)。
此外,还有巴利语藏外佛典,是指巴利语三藏编成后各种巴利语佛教典籍。主要是注释、历史、概要、诗歌等著作。其中包括《
导论》、《
藏论》、《
弥兰陀王问经》、《
岛史》、《
大史》、《
小史》、《
清净道论》、《入阿毗达摩论》、《
未来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