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利文大藏经
锡兰上座部所传之佛教大藏经
巴利文大藏经(Pāli Canon),又作巴利三藏、南传大藏经,指锡兰上座部所传之佛教大藏经,用巴利文写成[1],为早期佛教经典的结集[2]
成书年代
约西元前一世纪末叶,因为佛教锡兰僧团中的长老有鉴于国内曾发生战乱,担心早期流传下来的教典散失,由以坤德帝沙长老为首的大寺派(又称为摩诃毗诃罗住部)的五百名长老,于斯里兰卡中部马特列地区的阿卢迦寺举行南传佛教历史上的第四次结集,会诵集结三藏教典,并以僧伽罗文字将经典写在贝叶上成书,首次制巴利语三藏辑录成册。
版本
上座部佛教流传国家气候潮湿,不利于写本的保存。18世纪之前的写本几乎没有能保存到现在的。
最早的印刷本1900年在缅甸出版,38卷。比较容易获得的巴利文版本有:
缅甸仰光第六次集结版,1954-1956,40卷,错误更少。内观研究所(Vipassana Research Institute,VRI)在线版,可搜索。
达摩社会基金2005年出版另一版本。可在线浏览(需注册)。
斯里兰卡版,1957?-1993,58卷,含僧伽罗语翻译。佛教伦理杂志提供下载,校对未完成,有可搜索版链接。在线版,便于搜索。
有多种译本,包括僧伽罗语泰语日语汉语。日本于1935年─1941年,由高楠博士功绩记念会将巴利圣典协会出版之巴利三藏翻成日文出版,名为南传大藏经。台湾于1990年─1998年间,由高雄元亨寺汉译南传大藏经编译委员会,由日文版翻译成中文,刊行汉译南传大藏经。
英语法语德语翻译尚不完整。
结构
南传佛教中,三藏称为Pāli,意思为圣典。三藏的注释书,称为义释(Atthakatha),意为注释。注释的注释,称为复注(Tika)。复注的注释,称为复复注(Anutika)。
巴利语三藏分为律藏经藏论藏
此外,还有巴利语藏外佛典,是指巴利语三藏编成后各种巴利语佛教典籍。主要是注释、历史、概要、诗歌等著作。其中包括《导论》、《藏论》、《弥兰陀王问经》、《岛史》、《大史》、《小史》、《清净道论》、《入阿毗达摩论》、《未来史》等。
相关条目
参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0 15:21
目录
概述
成书年代
版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