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木莲
木兰科木莲属植物
巴东木莲(Manglietia patungensis Hu)是木兰科木莲属乔木植物。巴东木莲树皮淡灰褐带红色;叶薄革质,倒卵状椭圆形,先端尾尖,基部楔形;花白色,芳香,花被片具苞片痕,倒卵形,较宽;花药紫红色,雌蕊群圆锥形;聚合果圆柱状椭圆形,淡紫红色;蓇葖被点状凸起;花期5-6月,果期7-10月。
形态特征
木兰科木莲属乔木植物。高达25米,胸径1.4米;树皮淡灰褐色带红色;小枝带灰褐色;叶薄革质,倒卵状椭圆形,长14-18 (20) 厘米,宽3.5-7厘米,先端尾状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无毛,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侧脉每边13-15条,叶面中脉凹下;叶柄长2.5-3厘米;叶柄上的托叶痕长为叶柄长的五分之一至7分之一;花白色,有芳香,径8.5-11厘米;花梗长约1.5厘米,花被片下5-10毫米处具1苞片脱落痕,花被片9,外轮3片近革质,狭长圆形,先端圆,长4.5-6厘米,宽1.5-2.5厘米,中轮及内轮肉质,倒卵形,长4.5-5.5厘米,宽2-3.5厘米,雄蕊长6-8毫米,花药紫红色,长5-6毫米,药室基部靠合,有时上端稍分开,药隔伸出成钝尖头,长约1毫米;雌蕊群圆锥形,长约2厘米,雌蕊背面无纵沟纹,每心皮有胚珠4一8;聚合果圆柱状椭圆形,长5-9厘米,径2.5-3厘米,淡紫红色;蓇葖露出面具点状凸起。花期5-6月,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气候较温暖、湿润,年平均温约13℃,极端最低温-7℃,极端最高温35.4℃,年降水量1256毫米,多集中在春夏季,相对湿度约80%。在湖北西南部,主要生长于石灰岩山地中下部土层深厚之外。生于海拔600-1 000米的密林中。
巴东木莲的空间分布范围是北纬28°47′10″-30°51′53″,东经107°9′-110°38′9″;生于海拔700-10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中。湖北咸丰县尖山乡和湖南桑植五道水乡杨家坪村为巴东木莲的新分布点。从整体来看,巴东木莲的分布是不连续的、零星的,而且范围很狭窄;分布区的环境条件差异大。
分布范围
巴东木莲分布在中国湖北西部(巴东、利川)、湖南、四川东南部(合江、南川)等地。
生长习性
巴东木莲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耐阴,喜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繁殖方法
巴东木莲的繁殖方式为种子和扦插。
嫁接繁殖
材料与方法
砧木:采用湖北民族学院林学系苗圃内1-5年生的玉兰、厚朴、武当玉兰等3种实生苗作砧木。
接穗:选取湖北省星斗山自然保护区内20年生巴东木莲母树中上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一年生枝条。由于接穗与砧木相距96公里,试验当天早上6:00左右剪取接穗后用苔藓保湿运输。
方法:采用切接、腹接2种嫁接方法。在接穗与砧木的结合处用塑料条将接口绑紧,并在接穗外套上塑料薄膜以减少水分蒸发。
结果与分析
嫁接后每20天检查一次成活情况,以60天时的成活率作为统计分析依据。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巴东木莲以木兰属植物为砧木进行属间嫁接可以成活,春季嫁接平均成活率为29.1%,嫁接是加快巴东木莲繁殖的有效途径。但成活率较低(已有的报道木莲属嫁接成活率在15%~90%之间),原因可能是巴东木莲自身的原始性,或者所选砧木与之亲和力较低。同时接穗取自海拔1200米的湖北省利川市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砧木位于海拔400米的湖北省恩施市湖北民族学院苗圃,二者物候状况存在明显差异,影响了嫁接成活率。此外巴东木莲接穗萌动后嫩枝较大,易被碰落也是成活率低的原因之一。嫁接时间对嫁接成活率有很大影响。巴东木莲的嫁接时间选在2、3月比较合适,此时正是接穗萌动期而砧木则处于韧皮部较易剥离木质部时期,且此时接穗和砧木有充足的营养物质供给接口愈合,使砧木和接穗的输导组织在接穗所能忍受的期限内沟通愈合。5月份嫁接,巴东木莲正处于旺盛生长期,新梢比较细嫩,储存的营养物质少,而此时生理活动旺盛,接穗一旦剪离母体,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与砧木沟通输导组织,接穗因缺少水分和养料而枯萎至死。9月份巴东木莲的新梢已基本成熟,储存的营养物质较多,可供接穗与砧木间输导组织沟通前用。但此时期光照很强烈,虽然注意了保湿遮阴,嫁接成活率仍低于春季。
砧木种类的选择对巴东木莲嫁接成活率的影响明显。以玉兰、厚朴和武当玉兰作砧木嫁接巴东木莲,虽然由于时间、方法等因素导致成活率变化起伏,但嫁接在玉兰和武当玉兰上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厚朴。
嫁接方法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不明显。在以玉兰、武当玉兰作砧木时切接成活率略高。以厚朴作砧木时腹接成活率略高。这种成活率高低的交错,说明嫁接方法对其成活率没有明显影响。出现这种交错,可能与嫁接的时间、技术以及砧木和接穗的质量等因素有关。
扦插繁殖
实验材料和方法
插穗来源以巴东木莲3.、4、7、20年生树为实验母树,每年7月上旬至8月中旬剪取8-12厘米长的新生半木质化嫩枝。
插床设计插床为长方形,长2.5米,宽1米,边缘砌以红砖。底部以本地耕作过的黄棕壤为基础,上撒一层呋喃丹以防止地下病虫害的上侵,然后铺上约18厘米厚的未耕作的细红砂做插壤。
扦插方法将插穗剪成长约8-10厘米,用嫁接刀或单面刀快速斜切插穗基部,经各种处理后插入插壤,插穗基部用手按紧。
栽培技术
扦插管理
温、湿度的控制在每插床上方扣上塑料小拱棚,在整个扦插苗圃上用遮阳网搭盖约2米的遮阳棚。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向小拱棚内喷雾浇水,一般12时、14时各喷1次,气温达30度或更高时必须在11时、13时、15时、各喷1次。白天控制地温在18-30度。气温18-32度,相对湿度在80%以上。夜间揭开小拱棚两端透气。
消毒扦插后随即用2%-5%的高锰酸钾溶液喷雾消毒,在随后的20天中每5天再喷1次。扦插苗移栽及管理水性强的土壤做苗圃。初期进行人工浇水,约20天后进行常规管理。
结果与分析
生根剂对生根的影响
生根剂的选择生根剂对生根有促进作用,在许多树种的嫩枝扦插中已得到证实。从表中可以看出:经生根剂处理后和对照相比,巴东木莲这种难生根的树种,用适宜的生根剂处理后可使生根率显著提高。
生根剂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对生根的影响
1997年,选用4年生母树的嫩枝做插穗,并用4中生根剂进行处理,分别用100*10-6mg/ml、200*10-6mg/ml、400*10-6mg/ml、600*10-6mg/ml、1000*10-6mg/ml5个浓度重复进行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间促生根效果差异显著,一般以200*10mg/ml浸泡2h或1000*10mg/ml速沾对生根促进效果更好,说明巴东木莲枝条对生根剂的反应较灵敏,因此,试验中一定要掌握好适当的浓度和处理的时间。
时间选择
枝条的半木质化状态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生根率的高低。因此选择最佳扦插时间对提高生根率有重要的作用。1995、1996、1997连续3年对此进行了随机区组试验,从每年的7月1日至30日,每隔5天扦插1次。结果表明:每年7月10日左右扦插的生根率最高。说明枝条半木质化中期对生根最为有利。这可能与插穗内部生理状态对生根的影响有关。
采穗母树年龄对生根的影响
母树的年龄对生根有极大的影响,3年生的生根率为83.3%,20年生仅为4.35%,年龄差异极显著,且随着母树年龄的增加,生根类型也有皮部生根向愈伤组织生根转变,说明大龄母树生根率低的根本原因在于枝条形成不定根的能力下降,这可能与该树种内部结构的原始性有关。
同龄母树上不同枝条生根能力的变化
巴东木莲1年2次萌芽,春梢多为生殖枝,夏梢为长枝。试验结果显示:夏梢生根能力较春梢明显要强。经环割后的萌芽枝条较普通枝也有明显增加。二者说明:枝条的不同生理状态对生根影响显著。因此对插条的内源激素进行进一步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巴东木莲嫩枝扦插繁殖最高生根率可达83.3%,对大龄母树嫩枝而言,只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如利用二次梢、环割粗萌条枝,并配合一定的生根剂处理,其生根率可达20%以上,说明采用扦插繁殖是完全可行的。对巴东木莲而言,采枝母树的年龄是生根的限制因素,随着树龄增大,枝条形成不定根的能力下降,而且根类型也由皮部生根转向愈伤组织生根。用嫩枝扦插繁殖巴东木莲的技术关键在于保持插穗的生活力,即防止插穗失水和感病。
病虫防治
及时修剪病枝叶和清除病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
零星发生不防治,连片侵染发病时,用29%石硫合剂100-200倍液,30%悬浮剂碱式硫酸铜400-500倍液(发病前施药),27%铜高尚500-800倍液,4%农抗120水剂600-800倍液,25%阿密西达悬浮剂100-200mg/L浓度药液,20%噻菌铜500-800倍液喷雾。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巴东木莲由于生长较快,材性好,木材纹理美观,容易加工,可以用来制作家具。
药用价值
巴东木莲具有药用价值,其果实具有止咳,通便功效,用于实火便闭,老年干咳;皮具有温中除湿,止血止痛功效;花有降压功效,主治高血压。
观赏价值
锈褐色的高大树干一般都在10米以上,小枝粗壮。单叶互生,叶片薄而硕大。春末夏初开花,花直径达8厘米左右,色白、芳香浓郁,绿叶相衬,显得妖艳美丽,丰姿卓烁,是珍贵的风景绿化观赏树种。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巴东木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收录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为易危(VU)保护等级。
群落结构
巴东木莲(Manglietiapatungensis)分布于湖南西北部、湖北西南部和重庆市,是中国特有的稀有濒危物种。湖南小溪自然保护区是巴东木莲分布面积最大且最集中的地区。对巴东木莲群落乔木层结构及优势树种径级组成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属于典型的常绿阔叶林,群落乔木层可分为三个亚层:第一亚层优势树种为落叶树种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和常绿树种巴东木莲;第二亚层以利川润楠(Machiluslichuanensis)为优势树种;第三亚层的优势树种是长叶石栋(Lithocarpushenryi);优势树种径级组成表明,巴东木莲在该群落中与其它优势树种形成稳定的共存群落;巴东木莲在群落中呈聚集分布格局。本研究为正处于生境消失、群落结构被破坏的巴东木莲群落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建议在小溪自然保护区内严格限制对巴东木莲种子的采收,禁止在林下采挖巴东木莲的幼苗,确保巴东木莲在自然状态下得以保持其种群和个体数量的自然增长。
濒危原因
巴东木莲为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因森林破坏严重,在每个分点上最多只有数株,少者仅存1株,而且幼苗、幼树极少,已处于濒危灭绝的境地。现仅分布于湖北西部巴东县思阳桥及西南部利川县毛坝,湖南西北部桑植天平山、大庸张家界和四川东南部南川金佛山等地。
人类对巴东木莲的不合理利用,及生境片断化是造成其野生资源迅速减少和许多现有种群不能自然更新的主要原因。还对巴东木莲的分布现状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只有采取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措施,才可获得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保护措施
巴东木莲是木莲属分布最北的种类,对研究该属的分类与分布有科学意义。其经济价值次于香木莲。已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基因品种
染色体分析
巴东木莲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2x=38,终变期和中期I一般形成19个二价体,但少数花粉母细胞出现有1个4连体。在中期I观察到四价体为十字型,或呈链状。少数细胞出现了2个单价体,可能是联会失败或联会提前消失所致。统计27个构型清晰的中期I细胞,平均每个细胞染色体构型为0.30IV 18.33II 0.15I。随机统计113个后期I细胞,发现有23.0%的细胞中有1–7个迟滞染色体或断片。巴东木莲的减数分裂后胞质分裂与红花木莲一样为修饰性的同时型。中期II时子细胞染色体形态和着丝点清晰,可作半核型分析研究配子体的核型特征。随机统计65个后期II细胞,有29.2%的细胞中出现迟滞染色体或断片,较后期I时期发生频率增高,同时迟滞染色体数目也有增加,最多可达11个。减数分裂后胞质分裂与红花木莲、巴东木莲一样为修饰性的同时型。中期II时子细胞染色体形态和着丝点清晰,后期II有8.8%的细胞有1-2个迟滞染色体。统计277个花粉有21个空败(占7.6%),与后期I和后期II出现的迟滞染色体频率基本相同。
木兰科植物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报道,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结构和行为特征研究甚少。在对红花木莲和香木莲M.aromaticaDandy的胚胎学研究中,发现虽然在小孢子发生过程中有部分造孢细胞、小孢子母细胞和二分体有败育现象,但未见染色体行为异常的报道;小孢子发生过程正常,而且能产生大量发育正常的小孢子。在对木兰科部分植物减数分裂细胞学研究中,中们已发现一些种类,如紫玉兰的小孢子母细胞有染色体次级结构变异和四分体中有微核出现等异常现象。乳源木莲与巴东木莲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公式相同,减数分裂比较结果显示不经任何人为因素诱导,巴东木莲与乳源木莲结果明显不同。巴东木莲减数分裂中期I构型与乳源木莲不同,前者中期I和终变期构型较为复杂,平均单个细胞中期I构型为0.30IV 18.33II 0.15I,有单价体、二价体、多价体;其多价体的形成是由染色体交叉的力量连在一起的固定多价体(definitivemultivalent),推测可能与其存在同臂内倒位杂合子有关,染色体结构存在一定的杂合性,还有自发的染色体断裂成断片这一现象。后者构型较为简单,平均单个细胞中期I构型为19个二价体。
巴东木莲自发的染色体断裂与上面提到的同臂内倒位杂合子的形成可能有一定关系。巴东木莲和乳源木莲减数分裂后期I和后期II出现的迟滞染色体等染色体行为异常现象发生频率明显不同,以后期II为例,乳源木莲减数分裂相中有迟滞染色体的占8.8%,迟滞染色体数不超过2个;巴东木莲分裂相中除迟滞染色体数可在1-11个外,迟滞染色体和断片发生频率高达29.3%。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具微核的细胞最早在四分体时期就死亡。巴东木莲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表现出迟滞染色体与染色体的断裂频率很高的异常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了花粉(雄配子体)的发育。
花粉观察
对巴东木莲Manglietiapatungensis及其近缘种乳源木莲M.yuyuanensis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乳源木莲与巴东木莲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相同,但不经任何人为因素诱导,它们之间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上有明显差异。
巴东木莲减数分裂中期Ⅰ构型为0.30Ⅳ 18.33Ⅱ 0.15Ⅰ,与乳源木莲构型19Ⅱ不同,巴东木莲可能存在同臂内倒位杂合子,染色体结构存在一定的杂合性。
后期Ⅰ和后期Ⅱ染色体行为异常现象发生频率明显不同。以后期Ⅱ为例,乳源木莲减数分裂相中有迟滞染色体的细胞占8.8%,迟滞染色体不超过2个;巴东木莲有迟滞染色体等异常现象的细胞占29.2%,迟滞染色体最高达11个,还出现染色体碎裂成断片现象。巴东木莲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表现出染色体结构杂合变异和迟滞染色体与染色体的断裂频率很高的异常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了雄配子体的发育。
巴东木莲(ManglietiapatungensisHu)的花发育以及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巴东木莲花顶生,花器官头年年底开始分化到第二年三月分化出花被、雌雄蕊群直至6月发育成熟。雌蕊成熟时胚珠倒生,双珠被,厚珠心,大孢子四分体线形排列,合点端发育成功能大孢子,珠孔端的三个退化,大孢子为单孢子发生型,胚囊发育方式属蓼型;雄蕊花药外侧壁玫瑰红色,内侧有四个白色花粉囊,绒毡层有1层多核细胞,小孢子四分体排列方式多为左右对称形和交叉形,四面体形,偶为T字形和线形,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型。在巴东木莲花发育和大、小孢子发生以及雌、雄配子体形成过程中未见异常现象,因此笔者认为该物种的花器官发育以及雌、雄配子体发育并不构成导致该物种濒危的因素。
种子休眠
巴东木莲(Manglietiapatungensis)为中国特有种,属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为找出其生殖环节中的致危因素,作者对巴东木莲种子休眠与后熟过程中的形态和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巴东木莲种胚发育不完全可能是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在其后熟过程中胚不断分化、发育成熟;种皮具有较好的透性,与休眠的关系不大;种子不同部位均存在萌发抑制物,胚乳中高含量的萌发抑制物是影响胚萌发的重要因素。
内源激素ABA和IAA在巴东木莲种子休眠与萌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ABA是引起休眠的关键因素,IAA有助于种子的萌发,IAA/ABA相对含量的变化对种子的休眠和萌发产生重要影响。巴东木莲种子的休眠是由种子本身的形态和生理特点引起的综合休眠,在4℃低温保湿条件下才能完成其形态和生理后熟过程,而自然条件下,巴东木莲种子成熟时正值秋季少雨,很容易失水而不能完成其后熟过程而失去生活力,这可能是导致该物种自然更新困难的重要原因。
木莲属ManglietiaBl。是现存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其现代分布中心位于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该属有30种,中国有21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巴东木莲M.patungensisHu是一个濒危物种,分布于中国湖北(利川、巴东和咸丰)、湖南(永顺、桑植和大庸)和重庆(南川)一带海拔700-1000m的常绿阔叶林中,其分布区位于木莲属植物分布区的北缘。
遗传多样性
为了确定中国特有濒危植物巴东木莲(Manglietiapatungensis)的就地保护优先单元和制定迁地保护的取样策略,采用超薄平板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对巴东木莲的7个野生居群的等位酶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对8个酶系统19个酶位点的分析结果来看,巴东木莲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和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每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1.57,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48.1%,%均预期杂合度(He)为0.192。巴东木莲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65,说明其16.5%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基于遗传分化系数计算的基因流(Nm)为1.27,说明居群间存在适度的基因流;固定指数(F)为-0.191,显示巴东木莲居群杂合体轻微过量,纯合体略显不足。本研究表明,现巴东木莲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并且在其适宜生境中可以完成自然更新,因此应采取以就地保护为主的综合保育策略。
遗传变异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巴东木莲残留的两个最大居群,小溪居群的40个个体和桑植居群的28个个体等位酶遗传变异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以揭示两居群遗传变异的空间模式,并探讨其形成机制及与巴东木莲致濒原因、过程之间的关系。根据检测出来的8个酶系统的19个酶位点,选择基因频率大于0.1小于0.9的等位基因,运用等样本频率和等地理距离间隔两种方法分别计算两居群不同距离等级下的Moran'sI空间自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小尺度的小溪居群等位基因的遗传变异缺乏空间结构,为随机分布模式。
巴东木莲生境片断化的桑植居群则是相反的结果,遗传变异存在明显的空间结构,遗传变异空间分布为斑块状。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是桑植居群片断化和地理隔离造成的基因流的限制。上述结果为进一步制定有效的巴东木莲的保育措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3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