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州
辽朝至元朝时期历史政区
川州,辽朝元朝时期历史政区,其前身为白川州。辽朝天禄五年(951年),改白川州为川州,号长宁军。早期治所位于咸康县(今辽宁省北票市南八家子乡四家板村)。辖区包括今辽宁省北票市及义县北部一带。金朝大定六年废川州为宜民县,并入懿州承安二年复置川州,治所迁至宜民县(今辽宁省北票市黑城子镇)。泰和四年再废川州,属县并入义州兴中府。元世祖时期恢复川州,隶属大宁路。明太祖洪武年间最终废除,地入蒙古兀良哈部。
历史沿革
唐朝时期:属青山州地。
辽朝时期:辽太祖之弟明王耶律安端设置私城,称白川州天禄五年(公元 951 年)耶律安端之子耶律察割因谋反被诛杀(火神淀之乱)。白川州收归辽廷,更名川州。早期治所位于咸康县(今辽宁省北票市南八家子乡四家板村),下辖咸康、弘理(今辽宁省北票市五间房镇土城子村)、宜民三县。辖境相当今辽宁北票以及义县北部一带。隶属崇德宫统和中,属文忠王府
金朝时期:大定六年废川州,属县并入懿州承安二年复置,移治宜民县(今辽宁省北票市黑城子镇)。泰和四年,再废川州,属县并入义州兴中府
元朝时期:复置川州,隶属大宁路
明朝时期:洪武年间,川州废。地入蒙古兀良哈部。
川州故址
川州城址有两处:早期位于咸康县,后期迁至宜民县
宜民县故城
川州后期治所宜民县故城位于今北票市黑城子镇黑城子城址处,黑城子河从城址东北流过。城址为方形,每面长约1公里,四面各设一门,四角设角楼。南墙大部分倒塌,仅存一条隆起的土脊,其他三面保存较完好,残高3-4米,墙基宽5米,顶宽约4米。城墙为夯土筑成,断层上夯层仍然清晰可见。城内出土有铜锅、盆、镜、币、瓷罐、碗、石磨盘及铁制农业生产工具。
在城址北面曾发现元朝至正五年“重修川州东岳庙碑”,有“白川岳祠,奠于坤隅”和“川州达鲁花赤”等文字。据此可知,黑城子城址即为金元时期的川州城,亦即辽朝后期川州治所——宜民县故址。此外,城址西北约1公里处山顶上存有一辽代方形砖塔塔基。
咸康县故城
辽代川州早期治所咸康县,位于今北票市南八家子乡四家板村古城址处。该城为土筑,城址内散布有辽金陶器瓷片及砖瓦片。
1996年5月至11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川州城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其城南部已被大凌河冲毁,从断崖上看西城墙剖面清晰,东城墙不清。出土大量陶塑佛像头部残件及泥皮彩绘,应为城内佛寺建筑的一部分。所发现的陶塑佛像均为贴塑,出土的陶塑龙凤估计为屋顶建筑之装饰。
城内曾出土辽开泰二年“佛顶尊胜陀罗尼幢记”,幢文有“金紫崇禄大夫检校太傅使持节白川州诸军事白川州刺史”及“白川州咸康县令”等职衔。可知四家板村古城址为辽代白川州早期治所咸康县。
文献记载
《辽史·地理志·中京道》记载:川州,长宁军,中,节度。本唐青山州地。太祖弟明王安端置。会同三年,诏为白川州。安端子察割以大逆诛,没入,省曰川州。初隶崇德宫,统和中属文忠王府。统县三:弘理县。统和八年以诸宫提辖司户置。咸康县。宜民县。统和中置。
《金史·志第五·地理上》记载懿州属县:大定六年罢川州,以宜民、同昌二县来属。承安二年复以二县隶川州。泰和四年罢川州,以宜民隶兴中,同昌隶义州
《金史·志第五·地理上》记载兴中府属县:宜民。辽川州长宁军,会同中尝名白川州,天禄五年去“白”字,国初因之,与同昌县皆隶焉。大定六年降为宜民县,隶懿州。承安二年复置川州,改徽川寨为徽川县,为懿州支郡。泰和四年罢州及徽川县求属。镇一咸康,辽县也,国初废为镇。
新元史·地理志·辽阳行省》记载大宁路属州:川州。下。辽故州,金废。元初复置。
大元一统志·大宁路》记载川州(治宜民县故城)方位:川州。西南至大都一千四百里。西北至上都一千里。西北至本路五百里。东至懿州界颉东山七十里。西至武平县界栏子岭八十里。南至兴中州界独山一百四十里。北至蒙古行营界虾蟆山一百里。东到懿州二百二十里。西到武平县一百五十里。南到兴中州一百八十里。北到临潢府一千五十里。东南到义州一百八十里。东北到咸平府六百二十里。西南到金源县三百里。西北到高州三百里。
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七·广宁卫》记载川州城(宜民县故城):川州城,卫西北百二十里。《辽志》:本唐青山州地,属营州都督府。辽初置白川州,寻曰川州长宁军,领弘理、咸康、宜民三县。金初因之。大定六年,废川州为宜民县,属懿州路。承安二年,复置川州。泰和四年,仍罢州,以宜民县兴中府。元复曰川州,属大宁路。明初废。《志》云:川州有东西二城:东川州,辽所置也,西南去义州卫百五十里。西川州,金所置,南至义州卫九十里。又有徽川城,在川州西。《金志》:承安二年,以徽川寨为徽川县,属川州。泰和四年,州废,县亦罢。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1 09:2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川州故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