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花子
海桐科海桐属植物
崖花子(学名:Pittosporum truncatum Pritz.)是海桐科、海桐属常绿灌木。多分枝,嫩枝有灰毛。叶簇生于枝顶,硬革质,倒卵形或菱形;上面深绿色,下面初时有白毛。花单生或数朵成伞形状,花梗纤细;萼片卵形,边缘有睫毛;花瓣倒披针形。蒴果短椭圆形,2片裂开,果片薄;种子16-18个,种柄扁而细。
植物学史
在系统学上可能和短萼海桐(Pittosporum brevicalyx (Oliv.) Gagnep.)有亲缘关系,或者是后者的旱生类型或亚高山生态型。Rehder et Wilson 把短萼海桐包括进这个种里来,显然是不适合的。
形态特征
常绿灌木,高2-3米,多分枝,嫩枝有灰毛,不久变秃净。叶簇生于枝顶,硬革质,倒卵形或菱形,长5-8厘米,宽2.5-3.5厘米,中部以上最宽;先端宽而有一个短急尖,有时有浅裂,中部以下急剧收窄而下延;上面深绿色,发亮,下面初时有白毛,不久变秃净;侧脉7-8对,在上面明显,在下面稍突起,网脉在上面不明显,在下面能见;叶柄长5-8毫米。
花单生或数朵成伞形状,生于枝顶叶腋内,花梗纤细,无毛,或略有白绒毛,长1.5-2厘米;萼片卵形,长2毫米,无毛,边缘有睫毛;花瓣倒披针形,长8毫米;雄蕊长6毫米;子房被褐毛,卵圆形,侧膜胎座2个,胚珠16-18个。蒴果短椭圆形,长9毫米,宽7毫米,2片裂开,果片薄,内侧有小横格;种子16-18个,种柄扁而细,长1.5毫米。
近种区别
崖花子在外形上和异叶海桐(Pittosporum heterophyllum Franch.)的阔叶类型有点相似,但后者叶较薄,花瓣合生,胚珠少数。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生于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坡、山谷林中或灌丛中或石崖上。
繁殖方法
繁殖多采用嫩枝扦插法,苗床选在排水良好的地方,待崖花子新梢长到10-15厘米时,剪下做插穗,采条时边采边将嫩枝下部浸泡在清水中,以防失水,在庇荫处用枝剪剪除枝下部叶片。将剪好的扦穗下切口整齐地浸泡在生根粉溶液中。适宜的扦插季节是春季,在沙床中先挖5厘米深的沟,沟距5-10厘米,把插穗排放在沟内,入土约1/3,株距2-3厘米,插完一行后回沙压实。
扦插结束后,在沙床上用枝条、竹片搭建小拱棚,然后覆盖塑料薄膜,薄膜地均匀并拉紧,边上用土压实,以防积水或风剥。如温度过高,可在薄膜上盖一层遮阳网。为提高棚内湿度,扦插生根前要密封增温保湿,当沙床湿度不够时,应揭开拱膜一边淋水后再复原,每隔2-3天揭开拱棚两头做短时间的通气,生根后可揭开两头或去掉薄膜只盖遮阳网,保持沙床的湿润。
主要价值
崖花子枝叶比较繁茂,叶子颜色浓绿而富有光泽,树冠呈球状,开花时间较长,花朵带着清新的芳香,秋天开裂的果实露出红色的种子,非常美观。易种植,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通常被作为绿篱进行栽培,种植在园林景观中,再加上崖花子具有抗海潮和有毒气体的功能,常常被用于海岸防潮林、矿区绿化、城市隔噪声植物带等区域。
种子入药;味苦、涩,性平;清热,生津,利咽,止泻。主治口渴,咽痛污痢。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参考资料
崖花子 Pittosporum truncatum.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6 15:36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