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县,隶属
山西省吕梁市,地处吕梁市西部、
吕梁山西麓,黄河东岸,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39′45″~110°05′33″、北纬37°08′53″~37°37′28″之间,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貌东北高西南低。总面积1287.29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末,柳林县常住人口281450人。截至2024年6月,柳林县辖10个镇、5个乡。县人民政府驻柳林镇清河西路150号。
历史沿革
柳林县历史悠久,县境薛村镇高红村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址,表明早在
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柳林县
春秋时为
晋国领地,
战国属
赵之边邑离石。《史记·赵世家》载:“武灵王二十三年秦拔我蔺”。赵国之蔺邑在今孟门镇。秦时属太原郡。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封其代共王子熹为蔺侯(古治在今之孟门镇)、忠为隰城侯(治所遗址在今之穆村镇与杨家坪之间),绾为离石侯。时今县境域分属离石、蔺、隰城等侯国。元朔四年(前125年),置西河郡,各侯国皆属之。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废西河郡,其地并入太原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复置西河郡,西晋时西河郡改为西河国,今县境域分属西河国辖下的离石、隰城、中阳三县。
北朝时期,
北齐置西汾州,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西汾州下设定胡郡,兼置定胡县,郡县治所皆在今孟门镇,柳林县今之境域大部分属之。后西汾州改称石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称石州。武德三年(620年),置西定州,治所在今之孟门镇。贞观二年(628年),废西定州,改定胡县为孟门县,县属石州。贞观七年(633年),废孟门县,置孟门镇。贞观八年(634年),废镇,复置定胡县。
北宋时期,柳林县今境域先属石州治下的离石、定胡等县,后期部分地区隶属晋宁军。
金时,县境大部属石州治下的孟门县,县治仍在今之孟门镇。
元朝初年,孟门、方山二县并入离石,今县境分属离石、宁乡二县。
明初,离石县并入石州,隆庆元年(1567年),石州改称永宁州,今县境属之。明代后期,今县境属山西承宣布政司太原府治下之永宁州。
民国元年(1912年),实行省道县建置,今县境属山西省冀宁道辖下的永宁、宁乡二县。民国三年(1914年),永宁改称离石,宁乡改称中阳,今县境隶属未变。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山西省划为七个行政区,离石、中阳属第四行政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全省下设四个行政公署,离石、中阳改属第二行政公署,今县境仍属离石、中阳两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月,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蛤蟆塌(今孟门镇石安村)成立,属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之山西省第二游击区行政公署四专区;阎锡山政权之离石县政府则移驻冀家峪(即今贺家坡乡冀家峪村)。4月,中共代表王若飞、肖劲光与阎锡山达成以太(原)军(渡)公路为界南北分治的协议,今县境北部遂属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县境南部遂属阎锡山政权之山西省第四行政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8月,第二游击区行署改名为晋西北行政公署;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改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离石、中阳属行署辖下的三分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柳林、离石相继解放。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阳县解放,今县境仍分属晋绥边区四专区辖下的离石、中阳两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离石、中阳改属晋绥三专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离石、中阳改属晋西北行政公署。9月,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后,离石县、中阳县分别改属新建立的兴县专区、汾阳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3月。汾阳专区撤销后,中阳县改属兴县专区。
1952年6月。兴县专区撤销后,离石、中阳两县改属榆次专区。
1954年7月,方山县与离石县合并为离山县,今县境域隶属关系一直未变。
1958年11月,离山、中阳两县合并,复称离石县。
1959年9月。离石、中阳分治,今县境又分属离石、中阳两县。
1971年4月,吕梁地区组建时,从离石县西部划出柳林镇、薛村、军渡、龙花垣、吉家塔、成家庄、孟门、西王家沟、刘家山、贾家垣、结绳墕、枣林、东窊、交口1镇13个人民公社,从中阳县西部划出龙门垣、庄上、陈家湾、金家庄、留誉、张家圪台、苇园沟、三交、高家沟、石西、贺家坡、杨家峪12个人民公社组建成新的离石县(原离石县城关及未划入其他人民公社组建成离石郊区),于同年5月离石县级各机关正式移驻柳林镇;同年7月5日,离石县改名为柳林县,原离石郊区易名为离石县,仍隶属于吕梁地区,并对下属人民公社区划进行了调整,组建了穆村、李家湾两个人民公社,将结绳墕、枣林、交口3个人民公社重新划归更名后的离石县。
2003年10月2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吕梁地区,建立吕梁市。至此,柳林县上属吕梁市管辖。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71年,成立柳林县时,下辖25个人民公社和1个镇人民政府。
1984年,改乡(镇)村制。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精神,1984年5月12日省人民政府批准,设孟门、穆村、成家庄、下三交镇人民政府。1984年7月15日,除镇以外的21个人民公社全部改设为乡,成立乡人民政府。同时,将公社下辖的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1989年2月24日,薛家湾乡并入柳林镇。至此,全县共设柳林、孟门、成家庄、穆村、三交5个镇,西王家沟、刘家山、吉家塔、李家湾、东凹、贾家垣、龙花垣、军渡、薛村、石西、高家沟、贺家坡、杨家峪、苇园沟、龙门垣、陈家湾、金家庄、留誉、张家圪台20个乡分辖三个居民委员会和573个村民委员会。
2001年1月,调整为现八镇七乡257个行政村。在全县乡镇撤并中,东窊乡并入柳林镇;军渡乡并入薛村乡,改称薛村镇;龙花垣乡并入贾家垣乡;龙门垣乡并入陈家湾乡;吉家塔乡并入孟门镇;刘家山乡并入王家沟乡;张家圪台乡并入留誉乡,改称留誉镇;苇园沟乡并入三交镇;贺家坡乡并入高家沟乡;杨家峪乡并入庄上乡,改称庄上镇。之后柳林县下辖下辖柳林、庄上、孟门、成家庄、穆村、薛村、三交、留誉8镇和王家沟、李家湾、贾家垣、石西、高家沟、陈家湾、金家庄7个乡。
2021年5月,柳林县撤销金家庄乡,设立金家庄镇。行政区域、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陈家湾乡,设立陈家湾镇。行政区域、政府驻地不变。
区划详情
截至2024年6月,柳林县辖10个镇、5个乡。即
柳林镇、
穆村镇、
薛村镇、
孟门镇、
成家庄镇、
庄上镇、
留誉镇、
三交镇、
陈家湾镇、
金家庄镇、李家湾乡、
贾家垣乡、高家沟乡、
石西乡、
王家沟乡。共有192个行政村、12个社区。县人民政府驻柳林镇清河西路150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柳林县位于山西省中部西缘,吕梁山麓,
黄河东岸,东与
离石区、
中阳县交界,南临
石楼,北毗
临县,西临黄河与陕西省
吴堡、
绥德、
清涧县为邻。以柳林县城为中心,正东至龙门垣乡贺家岭村东与中阳县接界处17.85公里,正南至张家圪台乡君君山村南与石楼县接界处31.75公里,正西至石西乡后河底村西黄河东岸24.4公里,南北长54.75公里,介于东经110°39′45″~110°05′33″、北纬37°08′53″~37°37′28″之间。总面积1287.29平方公里。
地质
按地质构造单元分类,柳林县境内属河东凹陷的中段。地势东高西低,地层出露齐全,构造简单,岩浆岩活动稀少,矿产资源丰富。地层总特点是东部沟中地层时代老,向西逐渐变新。太古界分布于县境东部,约占全县面积的5%;古生界主要分布于县境的中部和东部,约占全县境的15%;中生界主要分布于县境的西南部,约占10%;新生界上新统和更新统分布面积最广,占到全县面积的70%以上。
构造位置为鄂尔多斯地区的东缘,吕梁山块隆与鄂尔多斯块接壤南北向构造带西侧。区内构造简单,其构造基本形成态总体上表现为由北向南西渐倾的单斜构造,地层以几度的倾角缓缓向西插入黄河底下,其间伴随有平缓的褶曲。
地形地貌
柳林县属西北
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其海拔高度随基岩倾斜方向由东向西递减。由于古生代的海拔变迁和中生代燕山运动,使吕梁山构造隆起,岩层西倾,黄河河道下切,形成了东北高西南低。覆盖在各种地貌上的第四纪黄土层,久经风雨流水的侵蚀剥蚀,被逐渐切割成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山丘交错、支离破碎的复杂地貌单元。柳林县东北部的王老婆山,海拔1522米,西南部三交镇下塔村海拔607米。
山地区
柳林县东北部和三道梁一带,海拔1250~1522米。特点是具有多个高度不等的峰岭。山体主要由石灰岩组成,在长期的风化剥蚀和流水侵蚀作用下,水文发达下切强烈、多呈“V”型。
残塬区
柳林县属西北黄土高原,最初形成的黄土地形较平缓,单元面积大,外型也较完整。主要分布在龙门垣乡的东垣、西垣、中垣和石西乡的仿刘家垣、呼家垣以及高家沟乡的大成垣等地。龙花垣乡、成家庄镇辖镇和贾家垣乡辖境内也有零星塬地。全县残塬总面积共20809.6亩,海拔高度在900~1300米之间。
丘陵沟壑区
柳林县大部分乡镇均属此类地形。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由于内营力和外营力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流水的线蚀作用,境内除残存无数较大整块源地外,大部地区地段形成了墚峁和河谷相间的地貌单元。墚峁状丘陵多,孤立峁状丘陵少,沟谷与长墚相间分布大沟呈数枝状排列,小沟多如羽毛。柳林县有大小沟道15080条,其中长1公里以上的支沟道1040条。沟壑面积计99.9万亩,占县境总面积的50.2%。1公里以上的沟壑密度为1.79公里/平方公里。沟壑区海拔高度在610~1250米之间,相对高差200米以下。区内马兰黄土结构松散,垂直节理发育良好,但抗侵蚀能力较差因而在长期的流水线蚀作用下,形成了切割强烈、两壁陡直、深度在80~100米左右的侵蚀性沟谷,最深的可达150米以上,局部已切割至基岩。沟谷狭窄而弯曲,地表支离破碎。墚茆沟坡多为人工垦殖,由于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故干旱情况十分严重,近黄河地带优为突出。
河谷阶地区
柳林县河谷区由于流水堆积作用,三川河、黄河和大黄沟两侧逐渐形成高低不等的河谷阶地、河漫滩、阶地、河曲洼地和河堤洼地。河漫滩、阶地主要是由于流水切割而成,河曲洼地和河堤洼地则是在人工改道、修筑河堤的作用下形成。柳林县内的河谷阶地面积微小。三川河两岸的河漫滩和阶地,呈现带状分布,川谷平均宽度263米。河谷阶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气候适中。适合小麦、谷子、高粱、玉米、棉花等多种农作物生长,尤其种植蔬菜。
气候
柳林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及地形等的影响,夏季短促,冬季温长。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降温快多霜冻;冬季寒冷干燥降水少。平均日照时间2449.5小时,年平均气温10.5℃,最冷日(一月份)平均气温为-5.7℃,极端最低温度-17℃,最热月(七月份)平均气温为24.4℃,极端最高温度36.8℃;平均降水量为472.3毫米,历年降水量最大值632毫米,历年降水量最小值为37.44毫米;无霜期平均为199天,无霜期最长年份227天(出现在1975年),最短平均为171天,出现在1976年。
由于受地形的影响,三川河地区全年风向频率最大的主导风向为东北东风,其次为西南西风。黄河沿岸地区又以北风为主导风。全境风向变化带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多东风,夏季多南风,秋季多西风,冬季多北风。
水文
柳林县多年平均降水量456.3毫米,蒸发量1200毫米,地表经流模数20~55毫米,由东向西递增,年平均侵蚀模数8995吨/平方千米,年侵蚀泥沙1158.6万吨。水文地质属于两种区域:黄土覆盖的低山丘陵区和松散物堆积的河平川区。丘陵剖面多为“二元结构”由上部的第四纪次生黄土、第三纪红土砾石层和下部的三迭纪、二迭纪、石碳纪和沉积岩层组成。大部面积为贫水区和极贫水区,贫水区面积1052.3平方千米,极贫水区222.11平方千米,较富水区仅13.6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1%。
土壤
柳林县境内土壤由于受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条件和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复杂多样的土壤类型。计有2大土类5个亚类、22个土壤、45个土种。
草甸土:是发育在洪积冲积物母质上的隐域性土壤类型,主要分布于河谷阶地地段。由于地面平坦、水肥条件好,该类土壤是本县水平较高的土壤。计有浅色草甸土和灰褐土化浅色草甸土两个亚类。
浅色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沿川较宽阔的河谷阶地低处,成土过程主要受地下水的影响,地下水位一般在1.5~2.5之间,局部低洼处可上升到一米左右,土壤剖面下部呈现绣纹绣斑。
灰褐土化浅色草甸土:零星分布在河谷阶地较高处,面积不大,往往还同浅色草甸土复域分布。地下水位一般为3~5米。由于气候干旱,河道下切,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土壤逐步脱离地下水的影响,向灰褐土方向发展,是草甸化向灰褐土化过渡的土壤类型。土体干燥,剖面层次明显,砂粘层次相间出现。
灰褐土:灰褐土主要发育于黄土及洪积坡积物母质上,具有质地均匀、结构疏松、土层深厚、矿物质组成复杂等特性,是本县主要的农业土壤类型。计有褐土性土、灰褐土和山地灰褐土三个亚类。全剖面石灰反应强烈,呈微碱性。质地多为轻壤,结构块状,有机质含量较低。
灰褐土性土:发育于海拔1250米以下的黄土丘陵区,绝大部分是农耕地。由于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受侵蚀的土壤土体中粘化现象和碳酸钙淀积极不明显,耕层浅薄,养分含量低,土壤处于不断受侵蚀的发展过程中。
灰褐土:该类土壤是在自然成土过程中经过人类耕种熟化而形成的旱作土壤类型。其成土母质为黄土及黄土状物质,土层深厚、土性软绵,侵蚀轻微,土壤肥力较高,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可达1.16%,主要分布在地形比较平坦的黄土残塬和河谷阶地。在淋溶作用下,心土层至底土层中有微弱的粘化现象和碳酸钙淀积。
山地灰褐土:主要分布在本县东部海拔1250~1500米之间地段,发育于黄土母质上,土层较厚,表层石灰反应强烈。天然植被覆盖良好,土体发育微弱,腐殖质的积累和碳酸钙的淋溶淀积都比灰褐土性土壤强。
植被
柳林县境地处西北黄土高原,原始森林茂密。海拔125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植被区域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的李家湾、东窳、成家庄、刘家山等乡镇。自然植被有松柏林、次生杨树、酸柳、黄刺玫、黄背等。植被面积仅有3400余亩,木材蓄积量很少。近年来在坡度较缓的山坡上人工营林植树;在农耕地上主要种植谷子、马铃薯、莜麦、豆类等作物。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此类植被范围大,覆盖面广,几乎遍及全县。本区多为农耕地,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自然植被仅残存于少数沟坡下脚和荒山荒坡上。草本植被有艾、蒿、狗尾草、苦菜、羊草、地榆、苔草、甘草、黄背和铁杆蒿等。在沟坡下湿处有苦马兰、野生大豆、白苇、马兰、野艾等。在悬崖和陡壁上则有单枝麻黄、酸枣、锦鸡儿、枸杞、臭椿及文冠果等为数稀疏的乔灌木植被类型。全县近10万亩人工林、0.5万亩果园和0.2万亩牧草主要分布在本区。人工林以刺槐为主,红枣林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几个乡镇境内。
川谷地区植被:柳林县地势平坦,水源丰富,海拔较低,人口密度大,居民点集中,土壤肥沃,是本县良好的农业耕种区。残存的自然植被仅散见于河畔、渠侧、路旁和地堰。草旬植被主要有青蒿、披碱草、碱蓬、芦苇、灰菜、稗草、苦菜、铁线莲、马齿苋、田旋花、苍耳、野生大豆等。另有人工栽种的杨、柳、榆、槐等乔木树种分布于村旁、路边、田畔等处。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草地:柳林县境内各种牧草地共有11.3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059%。其中,300亩以上的牧坡7块,共计3.3万亩。按全国十八类草地标准,可分为山地草原类和灌木草地类。
山地草原类牧坡:一般分布在山地阳坡、墚峁及坡度较大的石质坡地,由温生及冷生的旱生禾本科和旱生蒿类组成山地植被。主要牧草为山地干草原类蒿十胡枝子组。面积29418.7亩,占300亩以上牧坡面积的88.35%。主要分布在东窳、刘家山、成家庄、张家圪台、苇园沟、留誉等乡镇境内。亩均产青草量200公斤。
灌木草地类牧坡:属山地灌丛亚类,覆盖度一般在50%以上。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的李家湾、东坻、成家庄、刘家山等乡镇境内的土石山区,属禾本科草类与温生灌木杂生或间生的山地灌丛亚类胡枝子组。面积3878.8亩,占300亩以上牧坡面积的11.65%,亩均产青草量220公斤。
全县天然草牧坡年载畜量为3680个羊单位。
70年代时曾一度毁草种粮,牧坡牧草急剧减少。1990年县土地局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时查实,除草田轮作的牧草地和林草间生的灌木草地类牧坡外,全县仅有以生长草本作物为主、专用于畜牧业的土地l920.4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1%。年亩产牧草2000公斤,共可产牧草384万公斤,仅能供l536.2只羊饲用。
此外,尚有占全县土地总面积2.75%的荒草地5.3万亩可供牧放。
草种:柳林县草种共有180余种。莎草科有苔草、大莎草等;禾本科有针茅、野古草、黄贝草、白羊草等;豆科有山野豌豆、胡枝子、歪头菜、草木樨等;杂草科种类繁多,主要有艾、山马兰、铁杆蒿、米蒿、车前子等。
林木:1990年,县境内有林地面积共35.25万亩,天然林面积占有林地面积的0.28%,其余99.72%的有林地,大部分为近年来营造的人工林。
天然林树种以侧柏、白皮松为主,为多代天然更新的次生林。主要分布在县境东北部国营林场龙王塔和元昌山一带的九沟十八洼。分布区内土层瘠薄,岩石裸露,更新较难。树木平均胸径6—10厘米,高3米左右,树形多为塔状。1990年,全县天然次生林仅有0.1万亩。1985年,全县灌木林地仅2776.6亩。其中国营林场内分布2547.8亩。1989年,全县灌木林发展到0.75万亩。1990年增加到1万亩。
中药材:据1986年普查,柳林县内计有药材242种,其中野生和家种植物类药材共181种,动物类材55种,矿物类尊材6种,分布于全县各乡镇,蕴藏量l810吨。野生植物类材中以狼毒、败酱草、五加皮为最多。
土地资源
柳林县土地总面积为1287.587平方公里,折合1931380.9亩。扣除外县飞地439.3亩外,柳林县土地净面积为1930941.6亩,其中,耕地762381.9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9.48%,人均占有3.29亩;园地4754.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25%,人均占有0.02亩;林地217456.8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26%,人均占有0.94亩;专用牧草地1920.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1%,人均占有0.008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9804.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65%,人均占有0.38亩;交通用地7415.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39%,人均占有0.03亩;水域37350.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93%,人均占有0.16亩;未利用809857.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41.9%,人均占有3.49亩。柳林县不同程度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为112l084.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8.1%。尚未开发利用的面积为809857.5亩,占总面积的41.9%。从开发利用率来看,比全省同期开发利用74.4%低16.3%。在已利用的土地面积中,农、林、牧三项农业用地98.65万亩(农耕地占77.3%,林地包括果园占22.5%,牧草地占0.2%),占已利用土地面积的88%,非农业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9.72万亩,占已利用土地面积的8.7%,水域用地27350.7亩,占已利用土地面积的3.3%。
水资源
柳林县水资源较为短缺,人均占有量仅为136立方米。据《吕梁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柳林县水资源总量5469万立方米/年,水资源可利用量4353万立方米/年,其中地表水1070万立方米,地下水3283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中,河川径流量(扣柳林泉)2352万立方米,降水入渗补给量3283万立方米,河川基流量(扣柳林泉)1282万立方米。全县地表水可利用量(不含柳林泉)829万立方米,可利用系数为0.277。
矿产资源
柳林县是全国最优的主焦煤基地。全县国土面积80%以上含煤,煤炭资源远景储量达100亿吨,探明储量61.7亿吨。柳林煤炭不仅储量巨大,而且是炼焦用煤,其中4#优质主焦煤被誉为“国宝”。全县共有27座煤矿,原煤产能4235万吨;洗煤企业60家,洗精煤产能1亿吨。柳林境内拥有3个发电企业,装机容量200万千瓦。柳林也是山西铝土资源富集区。全县铝土矿石总储量7亿吨,其中独立铝矿石储量约0.5亿吨,煤下铝矿石储量约6.6亿吨,目前铝土矿石产能500万吨,氧化铝产能130万吨。柳林境内含有大量盐矿,储量约200亿吨。石灰岩探明储量5亿吨,仅金隅冀东水泥产能400万吨,是山西、陕西优质水泥最大供给基地。
白云岩
白云岩资源丰富,主要公布于矿产资源分区中等1区的西部地带。赋矿地层中,寒武系中统张夏组厚0~6米,寒武系上统厚42米,奥陶系下统治里组厚45米,奥陶系下亮甲山组厚46米,共赋有5个白云岩含矿层。远景储量数亿吨。
第一、含矿层位于寒武系上统底部砾岩之上,厚2.9米。第二、含矿层位于寒武系上统下部,厚4.7米。第三、含矿层包括寒武系上统上部和奥陶系治理组下部,厚35.9米。第四、含矿层包括治理组顶部和亮甲山组底部,厚18.7米。第五、含矿层位于奥陶系下统亮甲山组的上部,厚37米。
从各含矿层的化学成分看,各含矿层的矿石品位均可达到熔剂、耐火材料用白云岩的二级品以上的工业要求。其中局部区段可达到一级品乃至特级品的工业要求。
另外,在奥陶系中统上马家沟组中段也夹有白云岩,出露于寒东等地,含矿层厚度仅2.5米。
石灰岩
柳林县全县石灰岩出露总面积约50~60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矿产资源分区中的第Ⅱ区。区内除东北部等地一小部分为石灰岩出露区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为石灰岩覆盖区,成为刘家山、成家庄、东窳、柳林4乡镇之东部、陈家湾乡北部以及龙门垣乡的主要矿产资源。境内石灰岩矿产皆赋存于奥陶系中统地层中,主要岩性有泥灰岩、白云质灰岩、含白云质灰岩、纯灰岩及少量白云岩。
根据不同工业对石灰岩的含量要求,以石灰岩中氧化钙含量52%为划分界线,分为普通水泥灰岩和纯灰岩。奥陶系中统自下而上为下马家沟组,厚约115米,上马家沟组厚约200米,峰峰组厚50米。上、下马家沟组又各分为三个性段。石灰岩在三组七段碳酸盐岩地层中皆有发育。
高铝粘土
高铝粘土的主要矿物为水硬铝石、勃姆石、三水铝石和高岭石等。是山西的重要矿产之一,也是柳林县有一定潜在远景的矿产之一。主要产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下部铁铝岩段内,并经常与铝土矿、普通耐火粘土矿、山西式铁矿共生,构成一个华北地区特有的成矿系列。
柳林县县境内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出露比较广泛,下部铁铝岩段也较发育。刘家山—成家庄—薛家湾—龙门塔—陈家湾一线,高铝粘土及铝土、普通耐火粘土有着良好的成矿条件。已知有中型矿床和矿点各一处。冶金部山西省地质勘探公司第四队1984年12月提交的《山西省柳林县兰家山铝土矿区评价报告》中,提出本县兰家山铝大型矿床中共生有I级高铝粘土矿石472.79万吨,属中型矿床。
张窳高铝粘土矿点位于陈家湾乡张窳村北西米沟中。矿点附近第四系黄土覆盖广泛,其岩主要出露于沟底。主要地层为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中下部,以铁铝岩为主。矿层之上为杂色铝土质砂质页岩。矿体长150~200米,东南端微微抬起,北西端倾入地下。东南端矿层出露厚2米,北西端出露矿层1.8米。整个矿层厚2米。矿石呈灰褐色、暗灰色、浅灰绿色、灰色等,以致密隐晶质结构为主,局部为豆鲕状结构,块状构造。矿区铁铝岩段厚度较大,矿层向两侧均有延伸,王家庄、西窳、马家塔等地本溪组埋深均不大。矿点南段于高铝粘土之上尚有一层厚约2米的普通耐火粘土。
煤炭
柳林县位于中国鄂尔多斯聚煤盆地东缘的河东煤田腹地。全县储煤面积约8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2%,储量达100亿吨。近年来,全县狠抓了多种经济成分煤炭企业的创办,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煤炭的对外开放力度,使煤焦产业蓬勃发展为第一大主导产业。
柳林县境内的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上统的太原组和山西组,平均总厚151.5米。经普查勘探初步查明煤的总储量为269688.63万吨,而且均是埋藏在小于500米深的矿产资源分区的第Ⅲ区。其中,柳林精查区总量为87580万吨,青龙普查勘探区为182108.64万吨,全县远景储量80~90亿吨。
太原组地层出露在成家庄、青龙城至张家社大沟中,地层厚80~104米,平均97米左右。柳林精查区为80.96~101.51米,平均98.08米;青龙普查勘探区为89.14~103.95米,平均95.60米。岩层主要由灰黑色的砂岩、页岩、煤层和石灰岩组成。
山西组本组地层出露不多,主要在大庄、田家坡、麻塔则、吉家塔、屈家沟和锄沟等地的沟内出现。地层厚40~69米,平均52米(柳区厚39.48~54.46米,平均47.77米;青区厚42.89~68.9l米,平均55.94米)。主要由灰黑色砂岩、页岩和煤层组成。一般规律是,底部的煤层为主采煤层,上部则不可采。山西组的岩性变和厚度变化较大,尤其是其底部的分界砂岩很不稳定,与下伏太原组的分界往往以8#(八尺,新编号5号)煤层之下找一层砂质页岩为山西组的底界。山西组内8#和9#(四尺,新编4号)煤层最稳定,全区可采。
铝土矿
铝土矿赋存于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下部铁铝岩段内,矿体呈层状,为单层矿体,长4600米,宽600~1000米,厚度不详,埋深5.84~177.84米。构造简单,产状较平缓。矿石矿物一水硬铝石。同铝土矿的共生矿产有:I级高铝粘土472.79吨(为中型矿床)、硬质耐火粘士1099.98吨(为大型矿床)。兰家山矿区以南的大井沟、枣林、走马梁、毛家庄、屈家沟、刘家圪达、龙门塔、马家塔、陈家嫣、下寺头等地均存在找矿可能。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柳林县常住人口287969人。
截至2023年末,柳林县户籍总人口357087人。全县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75217人,乡村人口268043人。全县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78732人;女性人口为164528人。全县户籍人口中,0—17岁人口为75883人;18—34岁人口为95412人;35—59岁人口为120324人。全县户籍人口中,柳林镇82831人,穆村镇40531人,薛村镇21680人,庄上镇17380人,留誉镇18974人,三交镇22137人,成家庄镇19201人,孟门镇19585人,李家湾乡14673人,贾家垣乡17717人,陈家湾23346人,金家庄乡12903人,高家沟18908人,石西乡12160人,王家沟乡15061人。
截至2023年末,柳林县常住人口281450人,比上年末减少296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44542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51.36%,比上年末提高1.2个百分点。全年全县出生人口1451人,出生率为5.13‰;死亡人口2630人,死亡率为9.30‰;自然增长率为-4.17‰。
经济
综述
2023年,柳林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亿元,增长3.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第二产业增加值305亿元,增长-0.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0.2%;第三产业增加值68.9亿元,增长3.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2%。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柳林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市、农户)425504万元,比上年增长8.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26.8%,民间投资增长-4.3%。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增长12.5%;外商投资企业增长-37.1%。
分构成看,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增长17.3%,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5.5%,其他费用投资增长-45.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0746万元,增长11.4%;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26666万元,增长16.6%,其中,工业投资完成226666万元,增长16.6%;第三产业投资完成178092万元,增长0.1%,其中,基础设施完成67685万元,增长-27.7%。工业投资中,企业技改投资完成106923万元,增长17.2%;制造业投资完成7049万元,增长-46.9%;煤炭工业投资完成109105万元,增长-20.4%;非煤工业投资完成117561万元,增长104.8%。
2023年,柳林县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含房地产开发项目)15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1个,本年投资完成234961万元,增长-1.65%;亿元以下项目109个,本年投资完成147049万元,增长14.9%;
2023年,柳林县房地产开发投资43494万元,增长80.5%。其中,住宅投资38232万元,增长134%;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746万元,增长-40.5%。
财政
2023年,柳林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65059万元,比上年下降12.25%。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07278万元,下降12.14%;非税收入57781万元,下降13.01%。分税种看,主体税种增值税155048万元,下降18.09%;企业所得税125743万元,下降11.9%;资源税61985万元,下降15.4%。
2023年,柳林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51040万元,增长30.3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06863万元,增长26.94%;教育支出101619万元,增长13.47%;卫生健康支出25505万元,下降10.3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8878万元,增长21.54%;住房保障支出1839万元,下降57.44%;节能环保支出14998万元,增长27.72%;城乡社区等民生支出128391万元,增长12.26%。
人民生活
2023年,柳林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232元,比上年增长2.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80元,增长8.2%。
第一产业
2023年,柳林县农作物种植面积371922.15亩,比上年增加1273.55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327654.5亩,增加44.25亩;油料种植面积6428.5亩,减少274.9亩;蔬菜种植面积25328.8亩,增加5080.3亩。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131614.67亩,减少1469.14亩;小麦种植面积127.6亩,减少13.11亩。果园面积101832.50亩,减少10373.7亩。
2023年,柳林县粮食产量46738.07吨,同比增加32.41吨,增长0.07%。其中,夏粮15.38吨,下降17.09%;秋粮46722.69吨,同比增加35.58吨,增长0.08%。
2023年,柳林县猪牛羊畜禽肉总产量9047.5吨,增长9.6%。其中,猪肉产量7515.2吨,增长4.4%;牛肉产量338.09吨,增长54.6%;羊肉产量750.48吨,增长8.7%;禽肉产量443.7吨,增长192.5%。禽蛋产量3258.2吨,增长6.3%。牛奶产量1171.9吨,下降24.6%。年末生猪存栏68165头,增长1.2%;生猪出栏97343头,增长4.4%。
第二产业
2023年,柳林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5%。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下降8.3%;制造业下降26.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7%。从主导行业看,煤炭工业下降7.9%;焦炭工业下降88.8%;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增长2.1%;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12.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下降6.1%。
从产品产量看,2023年,柳林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3758.1万吨,下降3.19%;精煤产量2381.15万吨,下降4.74%;发电量86亿千瓦小时,下降4.65%;煤层气产量3.35亿立方米,下降21.69%。
2023年,柳林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688.1亿元,下降17.9%。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604.6亿元,下降17.7%;制造业51.9亿元,下降24.3%;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1.5亿元,下降9.6%。
2023年,柳林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75.6亿元,下降15.2%,税金总额75.7亿元,下降21%。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8%,比上年末下降3.9个百分点。
2023年,柳林县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共4户,比上年增长1户。完成总产值16303万元,增长-27.6%;共签订合同额28015万元,增长38%。竣工产值4596万元,增长-35.2%。
第三产业
服务业
2023年,柳林县服务业增加值688942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40975万元,增长-1.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01035万元,增长-2.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9321万元,增长18.2%;金融业增加值68125万元,增长12.3%;房地产业增加值51528万元,增长5.5%。全年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0亿元,增长35.3%。
国内贸易
2023年,柳林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1305万元,比上年增长2.1%。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3840万元,增长2.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7465万元,增长2.4%。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391415万元,增长1.8%;餐饮收入额39890万元,增长5.2%。全年全县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36242万元,同比增长8.0%。限额以上行业中,商品零售额27828万元,增长0.4%,餐饮收入8414万元,增长43.1%。
交通运输
柳林县是华北地区通往大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素有“华北门户”“秦晋通衢”之称。西与陕西省吴堡县相通,东与吕梁市区接壤,距离吕梁机场约30公里。境内
307国道、
青银高速公路、太中银高速铁路、孝柳铁路煤炭专线、山西中南出海铁路、沿黄干线公路和沿黄旅游公路穿境而过。特别是中南出海铁路贯穿南北全境,境内孟门镇已建成一个千万吨级货运站,商贸往来可直达山东省日照港。
截至2023年末,柳林县公路线路里程1666.6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1.69公里,国道41.6公里。全县县乡村道总里程1513.41公里。
截至2023年末,柳林县汽车保有量74126辆,挂车1551辆,摩托车14012辆;全县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707辆,纯电动汽车887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他820辆。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截至2023年末,柳林县有气象台站1个,全县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
截至2023年末,柳林县有专业综合地震台站2个,县级地震台网中心1个。全年全县发生M2.8级以上地震0次。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柳林县共有幼儿园60所,小学57所,普通初中26所,普通高中3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所。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柳林县共有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馆1个, 文化站15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7.94%,电视人口覆盖率81.27%,有线电视用户49628户。全年全县重点监测景区的接待人数61850人次,比上年增长40.2%。年末全县有体育场1个。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柳林县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79个,床位1737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全县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39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88人,其中,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88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技术人员34人,妇幼保健(所、站)卫生技术人员56人。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柳林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6.4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17.68万人,增加0.0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5.15万人,增加0.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4.8万人,增加0.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4.81万人,增加0.1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4.7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4.15万人,增加0.1万人。
截至2023年末,柳林县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288人,全年共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023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354人,共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0916万元;1055人纳入农村特困供养,共发放农村特困人员保障金1223万元;35人纳入城市特困供养,共发放城市特困人员保障金52万元,1055人纳入农村特困供养。
截至2023年末,柳林县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9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12个,各类养老床位数935张,收养人数219人。
历史文化
文保
截至2021年,柳林县境内有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刻和革命文物等历史文化遗产共718处,被列入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名录,其中已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171处(国家级2处、省级9处、市级4处、县级156处)。
香严寺
香严寺,又称香严院,俗称阁则寺。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城东北隅的小山岗上,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香严寺内集金、元、明三朝建筑为一体,建筑特征有着明显的对比性。寺内建筑的琉璃饰件,造型色釉均佳,其中四座大殿的黑釉琉璃制品,色泽、烧造尤精,均为稀有作品。寺内现存元碑2通,明碑3通,清碑6通,民国碑1通,经幢1座,均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01年6月25日,香严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虚宫下院
玉虚宫下院,玉虚宫下院,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柳林镇青龙村西,是明朝时期的古建筑遗存。玉虚宫下院始建年代不详。据玄天殿脊檩题记和重修碑文记载,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修葺。玉虚宫坐南朝北,依山势而建,分上、下两院。玉虚宫下院分东、西两院,东院中轴上由北向南依次有石砌台阶、山门、玄天殿,西院设有偏门、药王殿、观音堂、弥陀殿。多为清代建筑。玄天殿,建于双层台基之上,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琉璃屋脊。五檩前廊式构架;药王殿,位于西院北侧,三孔连造砖券窑洞,前檐有砖雕斗栱;观音堂在药王殿之上,面宽三间,进深五架,单檐悬山顶;弥陀殿为三孔连造砖券窑洞。玄天殿两侧设八字形影壁,上施琉璃团龙图案;玄天殿明间檐下悬明正德五年(1510年)玄天殿木匾1方;玄天殿内台上置木雕神龛,内塑真武像1尊,高3米余,与建筑同期。玉虚宫下院整体布局保存较为完整,经近年维修后,主体建筑结构稳定,为研究晋西地区的历史及文化发展提供了实例。2013年3月5日,玉虚宫下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3年6月,柳林县共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0类55项,其中,国家级保护项目1项、省级保护项目9项、吕梁市级保护项目8项。评审命名非遗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3人。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7人,吕梁市级传承人28人,柳林县级传承人57人。
元宵节(柳林盘子会)
元宵节(柳林盘子会),山西省柳林县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柳林盘子会又称“天官会会”“小子会会”,是流行于山西省柳林县城及城郊穆村一带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柳林盘子会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唐玄宗开元年间,于明末清初形成规模,它是古代“祭盘”的一种传承,活动时间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至二十六,而以元宵节为高潮。其间各街巷分段轮值,张灯结彩,高搭彩盘,遍点社火,或配以秧歌、弹唱,或佐以转九曲、斗活龙,人们汇聚在一起共庆节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2008年6月7日,元宵节(柳林盘子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语言
柳林方言属晋语体系,古朴诙谐,古音古义的保存较为完整,充分体现了柳林独特的人文风情和地方文化。由于历史和地域归属等原因,柳林境内截然分成三种不同的方言:北山方言,近似临县方言;南山方言,近似中阳县方言;还有就是沿川“正宗柳林话”。北山的“兀”(那的意思)、南山的“奶奶底”(山崖底),沿川的柳林人听了就会大笑不止。沿川的柳林人会笑话山里的人“偶声妖气”,而沿川的柳林人去了离石,却被笑“昂声妖气”,殊不知,离石人“你先‘死’(洗),你‘死’(洗)了俺再‘死’(洗)”早已经把人笑吐血了。个中的诙谐、幽默非外人所不能得之也。
风景名胜
抖气河景区
抖气河景区为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以四十里抖气河为主轴,由东向西展开,实施水陆两栖开发,已形成城区景点群、旅游链。有清河文化雕塑园、水上乐园、山西十大名泉之一的柳林泉、柳林县展览馆、国内一流,省内最大的魔幻海洋主题乐园等旅游景点。于2014年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柳林黄河三峡旅游景区
地方特产
柳林红枣
柳林红枣,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柳林红枣长于黄河两岸,俗称“滩枣”,因生长在距黄河20米至1500米范围内的沙滩上而得名,其特点是颗粒硕大,呈圆柱形,色如墨玉,果肉甜软润香,素称“人参果”。
柳林红枣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以品质好、产量高而闻名。柳林红枣产量高,是山西重要的红枣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红枣交易市场也设在柳林。柳林红枣肉厚核小,糖分大,色泽鲜,而且是红枣深加工的首选品种。
2010年03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柳林红枣”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芝麻饼:以其香酥的特色而誉满秦晋,成为人们访亲问友的必备佳品。它选料讲究,工序复杂,工艺精湛,十分讲究色、香、味、形,在全国饼类中独具特色。因其饼面遍撒芝麻,故而得名。
碗团:是荞麦制品,营养丰富,食用简便,口感极佳,是驰名秦晋的一种物美价廉的风味小吃。因其用小碗蒸,熟后晾晾,可以从碗中脱下,故而得名。
孟门“熬”:是一种经济小吃,做起来又很方便,通俗地讲就叫豆腐熬饼子。与隔河陕西的“羊肉泡馍”有相似之处。放锅内一起熬片刻,浇几滴香油盛在碗内,便可食用。
荞面凉粉:凉粉有两种,一种是用山药粉做的,一种用苦荞面做的。凉粉出售前一直泡在水里,顾客一到,便从水里捞出来用特制的“粉刀”切成细条,浇上盐水、酱油、辣椒油、醋、香油、味精、芥末、葱花,可谓应有尽有,五味俱全。再佐以黄瓜丝、萝卜丝、香菜、豆腐干丝,则相当可口。使用的作料,都是经过特殊加工制作的,别有一番风味。用荞面做的更是灵丘一绝,不仅分味独特面且还有清解毒之效。别外还用苦荞面做成挂面,对糖尿病有着神奇的疗效。凉粉要做到有胫骨,这样就不软不硬,才更爽口。
著名人物
贺昌,原名贺颖,又名其颖,表字伯聪。1906年1月19日出生于柳林镇(原属
离石县)一个士绅家庭。1922年5月和9月,在贺昌的领导下,太原大国民印刷厂和制革厂工人先后举行了罢工斗争,成为山西工人运动的开端。1935年3月10日,贺昌在率领红军部队突围时,于江西会昌河畔遭敌人伏击,壮烈牺牲。
石敬瑭(892年~942年)沙陀族,太原府石州(今石山上村)人,五代时后晋开国皇帝,936年~942年在位七年。庙号高祖,谥“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重贵(914年~964年)石敬瑭养子,后晋出帝。石敬瑭病死后即位。在位4年,946年被耶律德光以封负义候为名,黄龙府安置为名,将其与家眷等50余人迁入建州后,于964年病死,终年51岁,葬于今辽宁省开原县。
刘知远(895年~948年)其祖先本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府石州,即今刘家沟(今慕家垣)村。刘知远从小为人沉稳庄重,不好嬉戏。到了青少年时期,正值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割据太原,刘知远就在李克用的养子李嗣源(即后来的后唐明宗)部下为军卒。当时,石敬瑭为李嗣源部将,因在战斗中,刘知远不顾自己的生死安危,两次救护石敬瑭脱难。石敬瑭感而爱之,以其护援有功,奏请将刘知远留在自己帐下,做了一名牙门都校,不久升任马步军都指挥使。河东节度使。后晋开运四年(947年)称帝建立后汉,改名刘暠,庙号高祖。
刘崇(895年~954年)原名刘知崇,后汉高祖刘知远异母弟,五代十国时北汉开国皇帝。其兄刘知远947年称帝后,为避讳“知”而改为崇。天福六年(941年),其兄刘知远为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时,遂推荐他做了河东步军都指挥。天福十二年,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后赴开封建都,以刘崇为太原尹,北京(太原)留守,加同平章事。951年称帝建立北汉后,改名刘旻。
刘承祐(930年~950年)刘承祐,父刘知远于公元948年正月病死后,宰相苏逢吉等人秘不发丧,诱杀了杜重威。同年2月辛巳,进封刘承祐为周王,继而由刘承佑即位,是为后汉隐帝。沿用乾祐年号。
刘赟(?~951年)五代时期后汉宗室,刘崇之子,刘赟十分受伯父刘知远喜爱,因此被过继为刘知远的养子。后汉隐帝刘承祐于乾祐三年(950年),枢密使郭威叛变,刘承祐被乱兵所杀,时任徐州节度使的刘赟,因为被郭威选择继承后汉帝位,而被奉迎至首都开封(今河南开封)。未料不久将士就拥戴郭威为主,而刘赟当时正行至中途,后遭软禁,封为湘阴公。951年正月郭威称帝,建立后周。不久,刘赟就被郭威派人杀害。刘赟离开徐州时,留部属巩庭美、杨温守徐州。巩、杨二人不肯归顺后周,951年三月周军攻陷徐州,二人被杀。
刘钧(?~968年)北汉世祖刘崇次子。954年刘崇死后继承北汉帝位。卒,43岁,庙号睿宗。其养子刘继恩继位。
刘继恩(935年~968年)本姓薛,今薛家沟人。北汉睿宗刘钧的外甥及养子,五代十国时期北汉第三任皇帝,968年7月~968年9月在位,共在位60天。968年7月,刘钧病死,刘继恩于同月向辽国告哀,获得辽国同意后继位。刘继恩在位期间,权臣郭无为掌握政权。同年9月,刘继恩宴请群臣,意图擒杀郭无为,反被郭无为派人杀死。
刘继元(?~991年),英武帝刘继元,本姓何,父亲何氏,何家梁村人,母亲是刘旻的女儿,永宁公主。后父母双双病故被刘钧收为养子。北汉英武帝刘继元早年任检校司空、归义府都督,后又加太保、右金吾卫大将军、大内都点检等职,少帝继位时晋升为太师、太原尹。五代时北汉末代皇帝。在位11年,979年国亡降北宋后病死。
杨衮(?~952年)又名杨信,太原府石州,今杨家村人。杨业之父,当地土豪,946年被当地众家寨主推选为火山王,组建火山军后,为辅佐刘知远称帝,北上抗辽,于方山烧炉山锻造兵器,经岚县、兴县、保德、河曲,挺进麟州(今神木),自称刺史。
杨业(约932~986年),又名杨继业。太原府石州,今杨家村(沿土坡)人。北宋名将。他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曾对同伴说:“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鹰犬逐雉兔尔”。幼年时跟随乳母住何家梁,名为何继业。后被刘钧收为养子,改名刘继业。幼事北汉刘崇。骁勇善战,屡建奇功,官至建雄军节度使。979年北宋灭北汉,刘继业随其主刘继元降宋后,复姓杨,止名业。因他老于边事,先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后为代州刺史,抵抗辽兵。公元980年,辽兵入侵雁门关,杨业父子绕背夹击,辽兵死伤惨重。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趁辽国皇帝更换,派三路出兵伐辽,杨业因寡不敌众,战败不食三日而死。
荣誉称号
2020年6月30日,柳林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1年6月21日,柳林县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
2022年5月,柳林县委被团吕梁市授予“山西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