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萘
多年生草本植物
山萘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块状,芳香。叶2-4片贴近地面生长,近无柄,有叶鞘;叶片近圆形。干时于上面可见小红点。花6-12朵顶生,半藏于野鞘中, 花白色,有香气,唇瓣深至中部以下,基部具紫斑,雄蕊无花丝。药隔附属体为正方形。
植物介绍
【化学成分】:山萘的干燥根茎。主要含挥发油龙脑桉油精莰烯、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桂皮酸乙酯、3-蒈烯、对甲氧基苏合香烯等)、山柰酚山柰素蛋白质淀粉黏液质等化学成分。
【药用部位】:根茎
药材性状】:本品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的横切片,直径1~2cm,厚0.3~0.5cm。外皮浅褐色或黄褐色,皱缩,有的有根痕或残存须根;切面类白色,粉性,常鼓凸。质脆,易折断。气香特异,味辛辣。
【产地】:广西、云南、广东、台湾
【采收加工】: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性味归经】:温;辛;归胃经
【功能主治】: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搐鼻。
形态描述
多年生草本。根茎块状,单生或数个连生,绿白色,芳香,具浅横纹,根从根状茎上生出,粗壮,多数。无地上茎。叶2~4枚,相对而生,贴地,广椭圆形或近圆形,长7~20厘米,宽5~12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心形,下延成鞘,绿色,有时叶缘及先端紫色;近无柄。穗状花序从两叶间生出,有花4~12朵,白色,芳香;小苞片披针形,绿色,长约2.5厘米,花萼与苞片等长;花冠管细长,裂片狭披针形,1.2~1.5厘米,唇瓣阔大,径约2.5厘米,中部深裂,2裂瓣顶端微凹,白色,喉部紫红色;退化雄蕊倒卵状楔形;能育雄蕊1,无花丝,药隔附属体正方形,2裂;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基部具2细长棒状物,柱头盘状,具缘毛蒴果,长圆形。花期8~9月。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林下、草丛中,现多为栽培。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药品介绍
名称:山萘
类别:温里药
拼音:SHAN NAI
拉丁:Rhizoma Kaempferiae
别名:三萘子、三赖、山辣、沙姜
药用部位:根茎
产地:广西、云南、广东、台湾
采收加工:冬季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性味归经:温;辛;归胃经
药品功能及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行气温中,消食,止痛。用于胸膈胀满,脘腹冷痛,饮食不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捣敷;或搐鼻。
禁忌:
阴虚血亏及胃有郁火者禁服。
注:药材炮制参见《中药材炮制通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7 19:24
目录
概述
植物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