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彦颐(1090年—1149年),
高丽王朝中期大臣,字元老,号金刚居士,本贯坡平,高丽名臣
尹瓘之子,凭父荫入仕,后登进士科,历仕睿、仁、毅三朝,曾参与平定西京之变,并出使过南宋和金朝。官至政堂文学,谥号“文康”。
尹彦颐是
尹瓘之子,乾统七年(1107年)凭父荫入仕,曾随父参加
曷懒甸之战。天庆四年(1114年)登进士科,此后历任金吾卫录事兼宝文阁校勘、詹事府司直、直翰林院、殿中内给事、礼部员外郎、知制诰、礼部郎中、
全州牧等职。
当时,东亚形势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女真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大破辽军。丙午年(1126年)三月,高丽王廷讨论事金问题。时任全州牧的尹彦颐“应诏赴阙”,参与讨论,持反对意见:“女真本我朝人子孙,故为臣仆,相次朝天,近境之人皆属我朝户籍久矣,我朝安得反为臣乎?”但权臣
李资谦、
拓俊京两人则说:“金昔为小国,事辽及我,今既暴兴,灭辽与宋,政修兵强,日以强大,又与我境壤相接,势不得不事;且以小事大,先王之道,宜先遣使聘问。”最后高丽决策事金。同年十二月,尹彦颐调任户部员外郎、知制诰。
戊申年(1128年)六月,
宋高宗所派的国信使
杨应诚带着“假道高丽、迎回二圣”的使命来到高丽,要求高丽“
津发”宋使与金朝搭上关系,高丽君臣对杨应诚的反复要求均予以拒绝,杨应诚在高丽待了两个月,一筹莫展而还。随后
高丽仁宗命尹彦颐假礼部侍郎衔出使宋朝,上表谢罪。宋高宗听说杨应诚出使失败后,对高丽的“忘恩负义”感到震怒,不过最终还是在
扬州行在所礼待了尹彦颐一行。
此后,尹彦颐历任右司谏、起居舍人、东南海按察副使、起居郎、礼部郎中、知制诰、国子司业、宝文阁待制、知制诰、东宫侍读学士、御史中丞等职。他曾与
郑知常在壬子年(1132年)
高丽仁宗巡幸西京请求创建年号,但后在任御史中丞任上弹劾
妙清、白寿翰,请斩其头悬于开京城门。甲寅年(1134年)加礼部侍郎、宝文阁直学士。不久,迁右谏议大夫。
乙卯年(1135年)正月,妙清在西京策动分司侍郎赵匡、兵部尚书柳旵等起事,随即被
金富轼统帅的官军打败,赵匡杀妙清投降,由于赵匡派去请罪的使者尹瞻等被朝廷囚禁,赵匡旋即在西京再举反旗,推崔永为元帅,自己为副元帅。鉴于西京地势险要,城池坚固,五军会攻都无法攻克,所以金富轼不予强攻,而是安营扎寨,长期围困,但如此高丽朝廷后勤负担极重。当时,尹彦颐随金富轼出征,任中军佐,于丙辰年(1136年)二月催请速战围攻,提出火攻战术,金富轼遂按其计,出动三路精兵共7000人偷袭西京,一举平定,赵匡自焚,崔永等被俘虏后斩首,由妙清引起的叛乱至此平息。
金富轼此前因为代尹瓘写大觉国师
义天碑文时没有谦让以及在国王面前讲解《
周易》不如尹彦颐这两件事而与尹家有隙,遂在凯旋后参了尹彦颐一本,说他曾附和
郑知常,提出建元之请,激怒金朝,尹彦颐遂被贬为梁州防御。戊午年(1138年)权赴
广州牧使,两年后实授,并上长篇谢表以诉冤。
皇统六年(1146年),授集贤殿学士。同年,
高丽毅宗继位,将他从罪案中削除,并任命他为选军别监,训练军队二十余万人。
皇统九年(1149年),加授中军兵马判事兼东北面行营兵马判事,负责训练军队。九月初三日去世。毅宗辍朝三日,赠谥“文康”,追赠银青光禄大夫、守司空、中书侍郎平章事、判尚书刑部事、柱国。
尹彦颐有《贺新纳王妃表》《广州谢上表》《门下侍中平章事金起孙乞退表》《圆应国师碑铭》四篇文章传世,另有一首
偈语“春复秋兮,花开叶落,东复西兮,善养真君,今日途中,反观此身,长空万里,一片闲云”(一说其弟
尹彦旼所作),他还著有《易解》一书(已失传)。
尹彦颐精通儒学,尤通《周易》,但同时因为晚年佞佛而受到批评。朝鲜近代民族主义史学家
申采浩则称他为代表朝鲜半岛固有传统的“郎”家的代表,认为他支持称帝北伐但反对迁都西京的主张是“卓见”,因代表佛家的妙清的轻举妄动而使金富轼所代表的儒家得势,葬送了“郎”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