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畸人》是美国作家
舍伍德·安德森创作的
短篇小说集,首次出版于1919年。
内容简介
《小城畸人》是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被评为20世纪全球百佳英文小说第24名,入选“美国文库”。这部作品也奠定了舍伍德“美国现代主义文学先驱”的地位。
全书由22篇短篇小说构成,第一篇“畸人书”是全书的总领介绍,剩下21篇分别讲述了居住在俄亥俄温斯堡这个小城中不同居民的生活,每篇以一个人物为中心,故事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识流、心理分析以及象征等手法。
所谓的畸人,都有着独特的情感矛盾和经历,形态各异,令人印象深刻。在这些畸人或怪异或神秘的外表下,作者触摸到的是一颗颗孤独的心和渴望被爱的灵魂。每一个故事都是对人物灵魂的探究,作者简洁、别致地刻画了各种人物的本能、欲望,以及在人生中摸索的历程。形形色色的畸人,各自述说着不同的奇异人生,既像一首诗,又像一场梦。
一个年事已高的作家,梦中看见一个长长的畸人队列,决心把他们描写出来,因而伏案成书,称之为《畸人志》,由此开始了由二十二个短篇和不同的人物构成的小说:
比德尔鲍姆住在小城温士堡旁一幽谷边缘的小木屋里,他因双手总是无休止地颤动而被称为飞翼比德尔鲍姆。原来比德尔鲍姆曾是宾夕法尼亚的一个城里的教师,他总是喜欢抚摩孩子们的肩膀和头发,最后因家长误解他猥亵孩子而被驱赶出城。
伊丽莎白做姑娘时心怀热烈的梦想,一心想当演员,是个名声不太好的野姑娘。然而婚后她心中的狂野之火却被掐灭,变得无精打采、疾病缠身,唯一的寄托放在儿子乔治身上。
艾丽斯·欣德曼年轻时的恋人外出谋职却一去不归,而艾丽斯却一直痴心等待,寂寞和绝望竟致使她鬼使神差地裸身在雨中奔跑。
赛思和乔治两人都爱上了海伦·怀特,但赛思厌倦小城市的吵闹,追求奋斗和工作的生活,他打定主意要离开小镇,最终决意放弃海伦。
已婚的牧师柯蒂斯·哈特门意外窥到女教师凯特·斯威夫特裸露的肩和雪白的颈,从此为之意乱情迷,最后从凯特身上领悟了上帝的启示并自称得救。
而乔治·威拉德则带着对小镇温士堡各种小事的回忆走出故乡,去迎接人生新的风浪。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9世纪后半叶的历史是美国经济迅速扩张的历史。1866年
南北战争结束,美国统一的民族市场开始形成,美国的国家经济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阶段;百万移民解决了美国经济发展劳动力不足的困难,促进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明与应用,
西部开发不仅扩大了美国的版图,而且开辟了一个巨大的自由经济市场,带动了农业、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劳动分工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这种环境下,美国经济迅猛发展,到19世纪后期就成为世界领先的工业大国,一战前就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家成功转型为一个
资本主义工业强国。作为时代的产物,《小城畸人》这部小说中反映的诸如城市化、农业工业化、交通现代化等一系列经济现象无不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契合。
创作过程
1916年,安德森开始以俄亥俄故乡为背景,写了一系列故事,在杂志上陆续发表,1919年收集成书,单独出版,取名《小城畸人》。
人物介绍
在《小城畸人》中,主人公乔治·威拉德形象的刻画无疑是一个亮点。他从小说开篇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小说结尾的日渐成熟的小伙。他在小说中无数次的出现,经历了跟路易丝·特鲁年偷偷约会,被贝尔·卡彭特的男朋友羞辱,和母亲的去世。这个男孩最终终于鼓起勇气向自己喜欢的海伦·怀特表白,并且也得到了女孩的芳心。小说的最后一篇,乔治离开了自己一直生活的小镇,要到大城市寻求发展了。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工业发展导致的自身危机
这部“深深地植根于美国那个时代生活的土壤”的作品,反映了工业化时期美国城镇生活的现实,再现了19世纪后期美国由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心态和经济发展在人们生活中所造成的深刻影响。以机器工业为主导的生产力的飞跃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和商品化以及城乡交通运输业现代化为主要标志的经济基础的变革,促使上层建筑和社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
清教元素中神圣因素的分化、经济活动的分化和
社会分层体系的分化成为时代的必然。但伴随着机器工业在社会生活中的进一步渗透,以及社会结构分化的日益纫密化,社会个体的存在状态也越来越分裂,最终因严重缺失自我表现和满足而导致个体生存意义危机的出现。
如何救赎被机器大工业碾压得支离破碎的价值伦理和个体自我,成为艺术家们面临解决的时代难题。回归乡镇,回归传统,回归人性,不仅是安德森作品中的“
畸人”走出工业文明荒原的希望所在,也是安德森对分裂的文化体系进行重新整合所提出的时代思考。
《小城畸人》的最后一章《离开》讲述了乔治·威拉德乘坐火车离开温士堡的故事。母亲伊丽莎白·威拉德的死促使乔治·威拉德下定决心离开故乡,去完成母亲未竟的心愿,实现自己长久以来的梦想——当一名作家。为什么安德森安排这个“畸人”群体中唯一的“正常人”选择当作家这样一条道路?“在这样一个几乎没有任何对立面的社会里,只有重新找回它的对抗因素,才能为它的发展找到出路。”面对机械工业带给人类的生存危机和文化分裂状态,安德森无法阻遏时代巨轮前进,但这位人性本质的坚定探索者知道艺术和美可以救赎困境中的人类,而这一艰巨任务的肩负者和执行者就是作家。就像自己弃商从文、致力于唤醒人类心中员美好的本性一样,安德森希望并相信乔治·威拉德,这个从“畸人”环境中日渐成熟的年轻人,也可以拯救流水线上被机器碾压倾轧而变形失色的灵魂,可以“帮助人们透过物质世界的表象深入人类的精神世界,帮助人们在精神的世界里实现沟通”。这时,我们再来理解乔治·威拉德带着作家的梦想离开温士堡这一朦胧的意象,或许就能领悟作者的苦心孤诣:这是一个年轻人追寻自己理想的开始,是小城和小镇上的“畸人”的企盼所在,也是作者对整个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坚定回答——人类发展更新的力量最终还是取决于人。
两性关系
“性”从来就不是“天赐之物”,人类的性行为除了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具有文化属性。“性”是社会和历史的建构,它是社会以各种复杂的形式制造的,是协商、斗争和人类机构的产物。在《小城畸人》中,对两性形象和两性关系模式的描写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文本中所描绘的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的鼎盛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开始转向中西部。《小城畸人》展现了“城市化”进程中,新兴城市文化对以
清教主义为核心的中西部乡村文化的冲击,以及在文化转型期,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体现在新、旧文化中两性形象和两性关系模式的变化上。
在工业文明侵入之前的美国,
清教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清教文化中的
禁欲主义思想和艰苦的现实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性别价值取向:男性的“力量”通过“拓荒”表现出来,“开垦土地”成为男性成功与否的
价值尺度。《小城畸人》中的“虔诚”四部曲通过本特利家族四代人的成长历程反映了拓荒时代清教文化中男性的价值取向,他们在追求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全然不顾父子、兄弟亲情:当“内战”后的杰西·本特利经营农场时,“他年迈的、辛苦得弯腰曲背的父亲,把农场的所有权交给他.仿佛心扩情愿地爬到角落里去等死时,他耸耸肩膀,随即把老人丢在脑后了”;杰西想起在“内战”这个男性力量的角逐场上死去的哥哥们,唯一的想法是“责怪他们不曾工作得更勤奋、获得更多的土地”。而身处这种文化中的女性,她们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一种服从于父权社会价值标准的“实用性”。
如果说,以清教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文化中,男性的“力量”通过“拓荒。体现出来,那么在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新兴城市文化中,男性“力量”的表征则成为金钱。正如斯宾格勒对城市的描述:“城市的兴起代表了一种文化的结束和另一种文化的来临。脱离了土地后,城市文化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金钱取代了土地,理性取代了宗教,一个日益
世俗化的文化出现了”。“虔诚”四部曲中杰西的女婿、银行家约翰·哈代便是适应这种城市文化的典型形象。他的“力量”处处通过金钱体现出来:他在城里“有势力”,并“由此在人们心目中引起敬意”。在这种新兴城市文化中,女性的
性别角色特征也发生了改变,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加上早期女权主义者的努力,一种要求男、女平等的新思想出现了,从而也在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涌现了一批“新女性”。她们开始在职业、教育等各个领域寻求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这种“新女性”形象在《小城畸人》中以浓墨重彩的方式刻画出来,“虔诚”四部曲中的路易丝·本持利、“教师”中的凯特·斯威夫特、“母亲”和“死”中的伊丽莎白·威拉德都是新兴文化中的“新女性“形象。其中路易丝·本特利是“虔诚”四部曲中本特利家族的第三代人,在农场的童年生活中,因身为女性而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疼爱,这是她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以至于后来当杰西希望她的儿子大卫·哈代到农场生活时,她从小就积郁在心中的不平之情爆发了:“这是一个适宜于男孩子待的地方,虽然永远不是我待的地方”。这里,
路易丝对社会性别歧视的仇恨在寥寥数语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忿恨之情在她生下儿子大卫·哈代后甚至超过了她母爱的天性,她说:“他是一个男孩子,无论如何总会得到他需要的东西”。显然,路易丝将一生的失败归结于自己的女性身份,这种仇恨并非是一种偏执心理的表现,而是她通过自己一生的抗争和失败得出的结论。技术革命、工业文明的兴起引起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引起了新的文化变革,但实质上这只是对男性而言,女孩子终归只是女孩子。小城中女子们的命运是结婚、生子,除此之外,她们别无选择。《小城畸人》中的另外两个“新女性”形象伊丽莎白·威拉德和凯特·斯威夫特与路易丝·本特利有着相似的心路历程,她们都是在对自身独立价值的探求中归于沉寂。作者用“重复”的手法引起
对“新女性”生存悲剧的关注和思考。现代社会中父权的社会文化秩序,遵循一种固有的性别秩序:男性的魅力来自于社会价值的实现,文化对男性形象的角色界定是以展示“力量”为核心的主动、强悍和独立,而女性则是围绕男性的“他者”,她的性别特征被文化界定为被动、柔弱和依附,“新女性”试图以走进男性世界来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其结果只能是丧失自我。
艺术特色
这部作品由二十五个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的短篇小说组成,年轻记者乔治·威拉德贯穿全书。翻开书页,一个个真实、鲜活的灵魂跃然在目。作品塑造了美国
俄亥俄州一个小城里的一系列平凡而真实的人物形象。如单纯的牧师、虚度芳华的女店员、抑郁的旅馆老板娘、神秘的医生、丑陋的电报员、三十岁的未婚女教师等。作者简洁、别致地刻画了各种人物的品性、本能、欲望、对于人生的企求和观感,以及在人生中摸索的历程,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是对人物灵魂的探究。作为首先把潜意识写进小说里的美国作家之一,安德森在本书中成功地将现实主义和意识流这两种手法结合在一起,也正是凭借这部作品奠定了其“现代美国文学的先驱者之一”的地位。
一个有趣而且具有象征意义的现象是,从形式上看,这部作品是一个介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之间的混合品。如果说它是长篇小说,它没有长篇小说通常具有的故事情节、时间顺序、矛盾发展等特征;如果说它是短篇小说集,它各篇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拥有温士堡镇这个共同的故事背景,还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乔治·威拉德,甚至这个人物性格发展的脉络也清晰可辨。
《小城畸人》虽然采用了短篇小说集的形式,其中的人物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孤独。孤独犹如一堵无形的墙,把所谓的畸人与周围的环境,与社会,甚至与自己的家人完全隔离开来,使他们享受不到理解和关爱。这些畸人生活中最大的愿望、最强烈的冲动,就是打破这堵孤独的墙,与周围的人建立心灵上的沟通。于是就有了话语问题。因为话语之所以产生,其最大的功效,就是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可以说,话语是人类心灵之间最主要的一座桥梁。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话语上,因为从解构主义观点来看,话语是破碎的、没有意义的,根本不能完整、有效地传信达意,即使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我们的思想和感情,往往也得不到受众的正确理解,最后以误解收场。读《小城畸人》,我们不能不震惊于话语的解构本质给人类沟通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不能不为人类与话语的解构本质所做的抗争而动容,也不能不为他们遭遇的一次次失败而扼腕叹息。
《小城畸人》的人物会话很有特色,对之稍加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话语的解构本质。概括起来,这些会话语言表现了话语的两个特征,即话语的自主性和非逻辑性。所谓自主性是指话语似乎不受人物主观意识的控制,自行其是。我们看到,一方面,书中人物在迫切地想表达自己,而且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的时候、却找不到适当的语言,比如《寂寞》中的伊诺克——“他知道他要说什么,但是他也知道自己绝对不可能把它说出口”。另一方面,还有一种情形经常发生:在他们并没有表达欲望的时候,话语似乎又自己从他们的嘴里蹦了出来。
畸人们虽然沉迷于自我的真理,但他们敢于为自己的这种选择负起责任,他们虽然压抑内心的欲望和梦想,但他们承受起了内心斗争带来的挣扎。当他们遭受挫历时,他们选择孤独地站在一边,承担起生活的重负。他们尽管活得艰难,但是依然坚强地活着:尽管内心爱得痛苦,但是他们隐忍地爱着,尽管为情欲所折磨,但是他们依旧挣扎着,他们不虚伪,不矫揉造作,纵然偏执,沦于怪诞,他们却不在内心与外部世界的斗争中作出妥协,他们身上的某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感染着我们,这种挣脱束缚追求个人自由和解放的不懈,这种对个体价值迫寻的执着,他们对自己负责,也对别人负责,沃许·威廉虽然憎恶妻子。但当他决定与妻子分离时,仍然负责地把她送回娘家,将银行里的存款和卖房的钱给了妻子用于生活,这一点在伊诺克身上也得到了体现:当杰西·本特利因为献牲的仪式吓跑了自己的外孙时,他并不回避自己对这件事的责任,声明这是由于自己对于光荣的贪婪。
作品影响
该作的问世对现代美国文学的发展,尤其是美国短篇小说的发展曾起到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在主题、内容、故事结构和创新手法等方面开创了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新局面。作品所体现的危机、幻灭、隔离和畸变等现代主题,作品本身既松散又连贯的篇章结构,简洁质朴的语言风格以及象征、顿悟等写作技巧,影响了后来的整整一代美国作家,如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斯坦贝克等等。
作者简介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1),1876年9月13日出生在中西部俄亥俄州克莱德镇的一个贫寒家庭。为了帮助家里,安德森从小就干过各种各样的活,没有受过多少正规的学校教育。短暂的参军后,他开始下海经商。在过着生意兴隆的商人生活的同时,他也在悄悄地写小说。由于被生意中、个人生活中和艺术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所困扰,在1912年的一天,他突然离家出走,决心用自己的笔过另一种更有意义的生活。到了芝加哥后,他加入了芝加哥的文人圈子。1916年,安德森发表了带有浓重自传体风格的小说《饶舌的麦克佛逊的儿子》(Windy McPherson's Son),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1919年《小城畸人》(Winesburg,Ohio)的发表使安德森获得极大的成功,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现代文体风格的开创者,第一位成熟意义上的美国小说家。舍伍德首次将潜意识写进小说,从此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创作开始同时在美国小说中大放异彩。
舍伍德滋养了不止一代美国作家的成长,被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塞林格、卡佛、斯坦贝克、伍尔夫等 众多作家奉为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