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教徒(英语:Puritan)是指要求清除
英国国教内保有
天主教仪式的改革派,此字词于16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源于
拉丁文的Purus,意为清洁。清教徒信奉
加尔文主义,认为《
圣经》是唯一最高权威,任何
教会或个人都不能成为传统权威的解释者和维护者。清教先驱者产生于
玛丽一世统治后期流亡于欧洲大陆的英国
新教团体中,之后部分移居至美洲。清教的兴起则是在
伊丽莎白一世时期。
发展文化
清教产生于16世纪后半期,实际上是
新教中的一支——
加尔文派。在
亨利八世与罗马天主教会决裂后,
英国国教成了以国王为首的维护国王统治的工具,教会内部仍然腐朽不堪。16世纪后期,教会内部分虔洁信徒者提出要求,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残存因素,他们的主张被称为“清教”,他们则被称为
清教徒。他们要求信仰上只以
新约圣经为准则,而非以教会或所谓传统制度作为信徒应当遵奉的权威。他们特别强调教会必须是具备圣经所示条件的真宗教和圣洁无庇的真教会。清教是一个广泛、不确定的名称,包括许多不同集团和派别。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提出了和英国国教不同的新的教义、仪式和组织原则。
16世纪末,清教各集团中形成了两个主要派别,
长老派(presbyterian)和
独立派(Independents)。前者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上层的利益,主张建立一个隶属于国家的长老制教会组织。代表人物为T.卡特赖特;后者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认为每个教区应独立自主,反对国家教会的原则。代表人物为R.布朗。
16世纪末
清教运动受到镇压转入低潮,但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再次兴起。清教徒不仅在宗教会议和教会活动中批判
主教制政府,还在议会内外积极进行反对专制王权的宣传鼓动工作,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和舆论准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均为清教徒。1640~1648年,长老派曾控制政权,极力与国王妥协。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以O.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掌握政权,转向镇压
平等派和掘土派的激进运动。17世纪后半期,清教已分裂成许多宗派,作为一个政治团体的清教基本上已不存在。
1688年
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宽容法》,允许不信奉国教的
新教徒建立自己的教会。但对清教徒担任公职仍有所限制,到1828年政权才对清教徒完全开放。
清教徒因反对王室的宗教专制和经济压榨,屡遭镇压迫害,于是一部分逃往北美避难。在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又有许多清教徒被迫赴美。
主要信仰
清教徒只承认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权威,强调所有信徒无论平民还是国王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他们信奉J.
加尔文“成事在神,谋事在人”的
预定论。主张建立无教阶制的民主、共和的教会,反对国王和主教专权。他们接受加尔文教教义,要求废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欲。因其要求在圣公会内未能实现,自70年代起,脱离
圣公会,建立独立教会,选举长老管理宗教事务。他们赞许现世财富的积累,提倡节俭、勤奋的进取精神。这些观点反映了
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意志。
清教教徒主要有两大信仰。
Covenant of Works. 在神和
亚当的条约中,亚当打破了约定,导致了所有的人类渴望得到永生。
Covenant of Grace. 神把他的儿子
耶稣送到世间是为了保护一群特殊的人“Elect”(现今选举一词)。在所有人中“Elect”只是少数,但是每个人必须等到死后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Elect”。
所以活着的时候要过清贫朴素的生活,不能有过多的欲望。这样死后才能成为“Elect”或者去天堂。
主要影响
清教对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起过重要作用,并对17世纪以后英、美等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也给予深远影响。1620年,102名清教徒乘坐著名的
五月花号(Mayflower)来到美洲的普利茅斯建立殖民地,他们是英国第一批的新大陆移民,是未来150年后美国大多数人民的祖先,他们在旅途中签署的《
五月花号公约》成了未来《
独立宣言》的蓝图。而西方著名的
感恩节也正是这批清教徒为感谢当初慷慨解囊的
印第安人才专门设立的。
信仰
清教徒的信仰,主要是根据法国
宗教改革学者约翰·加尔文的主张。他们相信得救预选说,认为上帝早已预定哪些人可以得救,哪些人会被投入地狱的永火里。后来,清教徒的传教士开始传讲劝人悔改的信息。18世纪的牧师约拿单·爱德华滋曾发表一个演讲,讲题是:“落在愤怒之神手中的罪人”。他把地狱描述得实在太骇人了,令信众惶恐不安、心神烦乱,以至他们需要其他牧师的抚慰。
发展历史
1559年至1625年
1603年,
詹姆斯一世继承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王位,对清教徒大施压力,要求他们臣服国王。结果,斯克鲁比小镇的清教徒分离派信徒(Separatists)在1608年逃亡到荷兰,因为在那里他们能享有宗教自由。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荷兰对宗教宽容、不太要求道德的态度,令这群分离派信徒大感不安,于是他们决定离开欧洲,迁往
北美洲开创新生活。这些分离派信徒,获准到英国在
北美十三州的殖民地
维吉尼亚州定居。
1620年7月,荷兰莱登的分离派信徒转道英国,最后于9月搭乘“
五月花号”前往北美。当时船上有大约100个成人及儿童,他们在风高浪急的北大西洋航行了两个月才抵达鳕鱼角,这里距离维吉尼亚州的北部还有几百公里。在这里,于11月21日他们订立了“
五月花号公约”,公约载明他们愿意在新大陆建立社区,服从其法律。
1620年12月21日,他们在附近的普利茅斯(
马萨诸塞州)一安顿下来,就用木材建造礼拜堂,每星期天早上举行聚会。由于旅途中的拥挤环境,导致船上传染疾病流行,再加上坏血病与天寒地冻,至三月初移民死亡近一半。
1621年春来,他们开始建造房屋,并向印地安人学习种植农作物。有一个名叫萨摩赛特的当地印第安人出现在那里,他带来了会说英语的斯匡托。斯匡托除了做一名翻译之外,还把他们带到捕鱼的最佳地点,并指导他们如何种植。秋天,作物丰收,于是特别选了一天感谢帮助他们的恩人,这就是感恩节的由来。这批分离派清教徒,被后世称为“天路客”(Pilgrims)。
后来,越来越多的移民来到普利茅斯,15年间,当地人口就已超过2000人。
1625年至1690年
与此同时,有些英国的清教徒也像分离派的信徒一样,相信在大西洋的另一边会找到自己的“应许之地”。1630年,一群清教徒抵达普利茅斯以北的地方,在那里建立了
马萨诸塞海湾清教徒社区。1640年,
新英格兰住了约2万个英国移民。1691年,马萨诸塞湾清教徒社区跟普利茅斯的社区合并之后,清教徒人数众多,也不再是什么分离派了。事实上,住在新英格兰的人大都是清教徒,对当时的宗教发挥很大的影响力,波士顿就成了他们的崇拜中心。
家庭生活
1630年,当约翰·温思罗普驾船前往北美新大陆时,他告诫同船乘客,北美应该是一个
山巅之城,一个为世界其他地方树立榜样和示范的纯粹的基督徒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殖民地领袖会教育所有的清教徒。这些自视为国际社会一部分的人们,或是来自
牛津大学,或是来自
剑桥大学(大多数来自剑桥),他们的学识普遍高于当时欧洲的整体水平。仅六年后的第一次大迁徙,殖民地的领导人就创办了
哈佛大学。
由17世纪70年代起,所有北美新大陆殖民地(除
罗德岛州以外)已经通过立法,规定儿童必须接受识字的启蒙教育。在1647年,美国
马萨诸塞州通过了一项法律,要求每个镇必须聘请教师来教授大家学习书写。不同形式的学校教育,从主妇学校或启蒙阅读学校(即,一个由家庭主妇为家中的小孩子们进行指导的启蒙教育方式),拉丁学校(一所为那些已经懂英语的男童开始准备通过拉丁语、
希伯来语、希腊语来掌握语法的学校)开始纷纷出现。启蒙阅读学校往往仅针对女童为目标进行教育,而男孩子们会离开他们的家庭阅读主妇,去镇上的语法学校。事实上,很大程度由性别来决定对其采取的教育方式。妇女引导所有儿童进行阅读,男人们教授男孩子更高级别的学业。此后,女孩们可以在部门里充当任何角色,而语法学校的目的,则是为了“指导年轻人,直到他们能接受大学教育”,拉丁语法学校不收女生(哈佛也不收)。证据大多显示,即使在较低级别的市镇学校中,启蒙读写学校的任务是为镇上的五十多个家庭开设,但女童并不能参加。
动机教育主要是宗教。为了使清教徒变得圣洁,他们需要阅读圣经。作为1549年信念的文章曾宣布,“神圣的圣经包含了一切必要的救赎”。虽然通过阅读圣经并不能保证发生什么,但它奠定了基础工作,一个好的清教徒,他的职责是为自己寻找圣经真理。
强制阅读教育的社会动机,由“如果不给儿童进行启蒙阅读教育,长大后会变得野蛮”这个关注而来的。1648年修订了马萨诸塞州法和1650年康涅狄格州法案,都使用了野蛮这个词。此外,“儿童需要阅读”,这个观点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这个国家的资本律法”(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法律宣布)。对一群试图要在新大陆建设家园,并从零开始创造一个完美社会的清教徒团体来说,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北美新大陆地区清教徒注重教育,明显不同于美洲殖民地的其它地区。创始者建立了追求基督徒生活模式的北美地区,引发强烈的文化教育动机。但北美新大陆地区和它的祖国也不尽相同,比如没有规定教师或学童的章程。事实上,世界其他地方不存在清教徒的教育模式,苏格兰可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