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山岛
上海市杭州湾内的岛屿
小金山岛位于大金山岛西北1.75公里,是上海市南面杭州湾内的三大岛屿之一,属上海市。
位置境域
小金山岛(Xiaojinshan Dao) 位于上海市南部杭州湾北缘,东南距大金山岛2.5公里,西北距金山嘴4.5公里。曾名胜山,俗称焦山,1986年定今名。岛体略作东西向,长0.5公里,最宽处0.2公里,周长1.01公里,面积0.1平方公里,海拔32米。历史上曾与大金山、浮山岛等同属一陆上山脉,统称金山,南宋后沦入海中,仅留三个顶峰露出水面,即今大、小金山岛及浮山岛。岛体由中生界火山岩组成。岛上无树,无淡水,仅生长刺槐草丛。无居民。
大金山吴淞高程105.03米,东西尖狭,中部宽阔,略呈菱形,最长处963米,最宽处437米,面积0.3平方公里。小金山,亦称“胜山”,位于大金山西北1.75公里,吴淞高程34.23米,东狭西宽,山势平坦,最长处450米,最宽处247米,面积0.1平方公里。浮山位于大金山南0.63公里,吴淞高程31.71米,长290米,最宽处183米,面积0.05平方公里;呈椭圆形,山头浑圆无峰,仅中部有山脊隆起,海拔较低,状如圆盘,浮于海面,旧志也称“玉盘山”。其椭圆形山体东部尚有狭长小山脊出露海面,整个山体状如龟,俗称“乌龟山”。光绪《华亭县志》云“浮山即玉盘山,又俗呼龟山,皆象形也”。
地理环境
地貌地势
金山三岛地质构造和地层同毗邻陆地一致。岛屿主体由中生代侏罗系上统中酸性及中性火山岩和杂色火山碎屑岩系组成。
岛为剥蚀残丘,长期受台风、海浪侵蚀,形成岩岸岬角向海突出,海蚀崖、海蚀台分布四周,尤以大、小金山最为明显。大金山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有岬角。海蚀崖高度4~5米,海蚀台窄而不平。东南迎浪方向侵蚀程度更烈,东部岬角已被磨圆,山头土壤冲失,怪石林立,山腰以下海蚀崖较西北部高,海蚀台亦较宽,山麓海蚀穴普遍。由于海蚀穴不断淘深的结果以及强台风的影响,使上部岩石崩落在海蚀崖崖麓堆积,形成大金山西南部一片砾石海滩,长750米,宽50~60米。近山处砾石块大如牛,自山体向海逐渐变小。这种岩石剥落现象,解放后亦有发生,1983年台汛期间,山头有一巨石崩落,撞破房屋后墙,滚入室内,直径2米左右,占据大半个房间。在大金山东南部又有两座海蚀残丘,呈孤峰状,底部与山体相连。大金山砾石海滩的西端,距山数百米处有一暗礁,低潮时出露海面,直径约1米余,因其状如拳,俗称“拳头”,底部有狭长岩体与大金山相连,向北呈弧形弯曲,亦如人臂。浮山东端亦有一狭长礁石隐于海面之下,西端与山体相连,俗称“牛绳”。
大金山山峰位于中部偏东,东、西两侧为山脊,山脊北坡有一平台,绍熙《云间志》引《吴地记》云:“可容二十人坐”。解放后已由驻军拓宽辟建为操场,平台北侧为陡坡,深10~20米,陡坡下为一狭长的低谷地带,林木之间有形状各异的岩石出露。西北为岩岗,其南、北两侧均为峻峭的悬崖峭壁。山上有两井,其一位于西南山麓海拔10米处,面积10平方米;其二位于东北山麓海拔15米处,面积20平方米,深度均为4.5米。水源主要为雨水积聚,也有少量地下水,水质有轻度污染。在山腹坑道中尚有两处泉水,不断溢出坑道,水质内含较高的硫及铁,由于铁质氧化,水味呈酸性。
大、小金山两岛,南北并峙,状如门户,迎东南潮流,史称“金山门”。门内即为金山门海峡。
土壤植被
金山岛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四周被水域包围,属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温度16℃,年温差为上海地区最小,仅22.5℃。大金山土壤为褐色山地黄壤,厚约1米,PH值4.5~4.7,表层0~20厘米有机质含量7.33~13.96%,全氮O.86%,水解氮623PPM,全磷为O.15%。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大金山至今仍保存着上海地区早已绝迹的原始植被——中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山上植被主要由三片林区构成,为青冈林、红楠林和竹林。山上多常绿阔叶乔木,以樟科、山毛榉科、山茶科、木兰科的常绿树种为主;落叶乔木有黄连木、黄檀、朴树、榉树等。据调查,各类植物共有98科、208种。
青冈林,分布在大金山岛海拔40~95米处,南北坡均有分布,植物群落的乔木层,高度12米左右,以青冈(山毛榉科)为主,伴生木荷、黄檀、豆梨等树种;灌木层有红楠、柃木、小腊和水竹等;草本层有蕨、天葵、紫金牛、四叶葎等。群落外观呈暗绿色,林冠浑圆整齐,总郁闭度为O.6~0.8。林下枯枝落叶层厚,腐殖质丰富,有机质含量13.96%。林内湿润,树干上附生地衣及苔藓。
红楠林,成片分布于大金山北坡海拔40~60米悬崖陡坡下避风的沟谷地带。植物群落的乔木层高1O~15米,又可分为三个亚层,第一亚层以红楠(樟科)为主,杂生土肉桂;第二亚层主要为榔榆(榆科)、豆梨等;第三亚层主要为日本野桐(大戟科)、小腊和海桐。灌木层主要有滨柃、大叶黄杨及水竹。草本层主要有十蕊商陆、白英、四叶葎及天葵。层外植物以木质藤本为主,有葜、常春油麻藤等。群落总郁闭度为O.8~0.9,林内枯枝落叶层较厚,有机质含量7.33%。
西北部岩岗南坡悬崖下有成片毛竹林,生长茂盛,直径10厘米左右;东南坡箭竹(俗称篱竹)成片,紧密丛生。
除上述成片群落以外,还有铁椆、天仙果、矮冷水花、糯米团、翅石咸蓬、商陆、剪秋罗、鹰爪枫、天竺桂、日本景天、三花悬钩子、云实、樗叶花椒、野梧桐、野桐、肉花卫矛、牯岭蛇葡萄、扁担木、柃木、牛奶子、滨海珍珠草、肾叶天剑、单叶蔓荆。杭州荠苎、绞股兰、芙蓉菊、滨乌苣等植物零星散布各处,均为上海地区陆上所罕见。
小金山与浮山,土壤冲失,岩石裸露,无乔木生长。仅有1米左右的刺槐和杂草间生于岩缝之中,浮山尤显光秃。
形成变迁
明、清以来,《松江府志》、《金山县志》、《华亭县志》及《金山卫志》,均载大、小金山“古与岸接”,但均未说明何时沦入海中。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大金山山腰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印纹陶片,证明这时期今金山岛远离大海,并有人类聚居。东晋时,金山海岸远在距今海岸20公里处的王盘山(亦称“黄盘山”)。晋代以后,杭州湾北海岸逐步坍陷后移,至唐末金山已濒临海边。《太平寰宇记》载:苏州“东南至海岸钊山四百五里”,钊山即金山。但自五代后晋时,吴越分苏州置秀州以后,苏州辖境的东南已不至海,故此条史料所反映的系分州以前唐末或五代初期的状况,当时金山正处在海岸上。
北宋时,金山仍在陆上。绍熙《云间志》记述金山上有寒穴泉,唐询、王安石、梅尧臣等所咏寒穴诗,均未提到此泉在海中孤岛上。元丰年间还在山顶建“慈济院”。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加封金山捍海神庙为“忠烈顺济”,并大兴土木,以新庙貌。直至绍兴元年(1131年)慈济院还“请额”,故至南宋绍兴之初,金山尚未沦海,
南宋绍兴年间吴聿撰《观林诗话》云:“华亭并(古“并”字与“傍”通)海有金山。潮至则在海中,潮退乃可游山”,反映金山其时尚与陆地若即若离。但金山两侧泥岸显然受潮水严重侵啮而后退,山北陆地则在金山岩岸波影保护下形成连岛沙堤,使金山成为陆地的岬角,虽尚未完全与陆地脱离,但已岌岌可危。淳熙年间(1174~1189年)许尚作《华亭百咏·金山诗》云:“激浪闻澎湃,山神荫力多,风涛归指顾,海若敢谁何!”正反映了这种状态。以后随着潮流的不断侵蚀,切断连岛沙堤,金山才完全与陆地分离。《松江诗抄》载方维岳《鹦鹉洲诗》注云:“甲辰(清雍正二年,1724年)秋七月,海水横溢,风浪冲激,沙滩卷去二三丈。循天妃宫(今金山嘴附近)西南行约里许,见有桥桩、井甃、街石垒垒相望,据土人云此即鹦鹉洲也”。至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云间志》成书时,金山已在海中。志载:“(华亭)南至海九十里”,“金山在(华亭)县东南九十里”,说明金山其时刚与陆地脱离。据此,金山沦海时间约在淳熙与绍熙之交,即12世纪80年代后期。
自然景观
金山三岛屹立大海之中,烟波浩渺,波光山影;山上駉岩峭壁,低谷幽深,林木掩映,步换景移。
巨龟浮海 于大金山西南崖,遥望相距0.63公里的浮山岛,在微波荡漾之中,恰似一巨龟在海面游动,形象生动,维妙维肖,为金山三岛一大奇观。
金门涛声 大小金山之间的金山门海峡,涨潮时受两山挟持,其势汹涌,涛声轰鸣,雷霆万钧,气势磅礴。明张弼有“树影连云孤岛没,涛声撼地万鼍鸣”之句。
鸡鸣空谷 大金山主峰下西侧的山岙,旧志称为金鸡窝。相传这里住有一对金鸡,凡受欺凌的贫苦善良人可得到金鸡的保护。贪婪凶横的恶人则常常难逃金鸡的惩罚。渔民反映,解放前,渔船过此,还经常能听到鸡鸣之声。疑为海风穿过岩缝所发出的声响。解放后,山岙拓宽成平台,并建平房一幢,改变了原有地貌,其声遂失。
海市蜃楼 乾隆《金山县志》载:“海市,海人云,或岁一再见,或三四岁一见,非常有。有则多春夏时,每积雨初霁,海气氤瘟,山林、城市、人物、车马一一宛然,如登州然。”此景以大金山上能见的机会较多,南宋初年金兵南侵,至此忽见海面上“雾消云飞,阴兵千万,排空而下”,吓得披靡而逃,很可能是一场海市蜃楼的幻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二月,金山卫南海面上出现海市,自清晨5时直至下午5时始隐。1950年4月上旬某日下午3时许,海面上升起一座城,树木、房屋、河塘等十分清晰,历半小时隐去。1983年、1984年均出现过海市。由于金山海市蜃楼多为城池、房屋之类,沿海人民认为这是古代湮没在海中的东京城(疑即指梁天监年间所筑的前京城)又显露出来了,故俗称海市蜃楼为“显东京”。
自然资源
东西向展布,东窄西宽,山势平坦,面积0.1平方公里。岛岸基岩裸露,顶部有不厚的第四系残积层分布。该岛出露地层为下白垩统火山岩系,以凝灰岩为主,次为集块岩、凝灰角砾岩、中基性岩脉。小金山岛位于杭州湾口北部,现状为“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
第三节 岛、沙.上海地名志.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3 16:48
目录
概述
位置境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