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山岛属
上海市
金山区管理,位于杭州湾口北部,距大陆金山嘴6.2公里。该岛平面形态略呈菱形,中部宽阔,西部狭窄,最长处963米,最宽处437米,海岸线长度2390米,面积0.229
平方公里,主峰高103.70米,是上海市最高和最大的
基岩岛。该岛与
小金山岛和
浮山岛都曾是陆上的弧丘,后因海面上升、
海岸侵蚀后退而孤立于大海中。五代以前称“钊山”,晋代以后称“金山”。
位置境域
金山三岛位于东经121°24′~25′,北纬30°41′~42′,距杭州湾北岸陆地最近点(金山嘴)6.2公里。由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三岛组成,大金山顶峰高105.03米,是上海市地面最高点。明洪武建金山卫,清雍正建金山县,均以金山岛得名。
金山三岛古时原在陆上,同属一山,统称金山,五代以前亦称“钊山”。春秋战国时期,山周围已有村落和城堡设置,北宋年间并有港口;山上有寺庙,并有天然泉水“寒穴泉”。由于岸坍陷后退,于宋代沦入海中,三个顶峰出露海面,构成现在的三个岛屿。今村落、城堡、港均已陷海,山上古迹亦已湮没。
金山沦海后,成为近岸岛屿,扼杭州湾之咽喉,历来为海防要地。
大金山悬崖峭壁,低谷幽深,巉岩怪石,林木掩映,出没烟波缥缈之中,数百年来孤悬海上,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对较少,山上保存着上海地区陆上早已绝迹的原始植被和珍稀植物,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岛上气候宜人,炎夏无酷暑,是有待开发的旅游、避暑胜地。
大金山岛(Dajinshan Dao) 位于上海市南部,为杭州湾北缘小岛,西北距金山嘴约6.6公里,属金山县。古代曾名钊山。1986年定名大金山岛。今杭州湾内大金山岛、小金山岛、浮山岛在北宋前本是陆上小山,三山相连,统称金山,南宋时沦入沧海,仅露出三峰成岛。岛山原有寒穴泉、慈济院、霍光庙等古迹,已湮没。大金山岛东西尖狭,南北宽阔,周长3.29公里,面积0.3平方公里,最高处海拔103.4米,是上海市第一高峰。岛由侏罗纪中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构成。岛麓因受海浪长期冲蚀,多悬崖削壁 岩怪石,海边多海蚀崖、海蚀台、海蚀穴及暗礁。山坡草木繁茂,多青冈、樟、黄连木、榔榆、野桐、毛竹。由于人迹罕至,至今仍保留着陆上今已绝迹的原始植被和古生珍贵植物,如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的舟山新木姜子,三级保护植物红楠,天竺桂等,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1993年定为市级自然保护区。岛上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无污染之害。
地貌地势
金山三岛地质构造和地层同毗邻陆地一致。岛屿主体由中生代侏罗系上统中酸性及中性火山岩和杂色火山碎屑岩系组成。
岛为剥蚀残丘,长期受台风、海浪侵蚀,形成岩岸岬角向海突出,海蚀崖、海蚀台分布四周,尤以大、小金山最为明显。大金山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有岬角。海蚀崖高度4~5米,海蚀台窄而不平。东南迎浪方向侵蚀程度更烈,东部岬角已被磨圆,山头土壤冲失,怪石林立,山腰以下海蚀崖较西北部高,海蚀台亦较宽,山麓海蚀穴普遍。由于海蚀穴不断淘深的结果以及强台风的影响,使上部岩石崩落在海蚀崖崖麓堆积,形成大金山西南部一片砾石海滩,长750米,宽50~60米。近山处砾石块大如牛,自山体向海逐渐变小。这种岩石剥落现象,解放后亦有发生,1983年台汛期间,山头有一巨石崩落,撞破房屋后墙,滚入室内,直径2米左右,占据大半个房间。在大金山东南部又有两座海蚀残丘,呈孤峰状,底部与山体相连。大金山砾石海滩的西端,距山数百米处有一暗礁,低潮时出露海面,直径约1米余,因其状如拳,俗称“拳头”,底部有狭长岩体与大金山相连,向北呈弧形弯曲,亦如人臂。浮山东端亦有一狭长礁石隐于海面之下,西端与山体相连,俗称“牛绳”。
大金山山峰位于中部偏东,东、西两侧为山脊,山脊北坡有一平台,绍熙《云间志》引《吴地记》云:“可容二十人坐”。解放后已由驻军拓宽辟建为操场,平台北侧为陡坡,深10~20米,陡坡下为一狭长的低谷地带,林木之间有形状各异的岩石出露。西北为岩岗,其南、北两侧均为峻峭的悬崖峭壁。山上有两井,其一位于西南山麓海拔10米处,面积10平方米;其二位于东北山麓海拔15米处,面积20平方米,深度均为4.5米。水源主要为雨水积聚,也有少量地下水,水质有轻度污染。在山腹坑道中尚有两处泉水,不断溢出坑道,水质内含较高的硫及铁,由于铁质氧化,水味呈酸性。
大、小金山两岛,南北并峙,状如门户,迎东南潮流,史称“金山门”。门内即为金山门海峡。
土壤植被
金山岛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四周被水域包围,属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温度16℃,年温差为上海地区最小,仅22.5℃。大金山土壤为褐色山地黄壤,厚约1米,PH值4.5~4.7,表层0~20厘米有机质含量7.33~13.96%,全氮O.86%,水解氮623PPM,全磷为O.15%。
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大金山至今仍保存着上海地区早已绝迹的原始植被——中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山上植被主要由三片林区构成,为青冈林、红楠林和竹林。山上多常绿阔叶乔木,以樟科、山毛榉科、山茶科、木兰科的常绿树种为主;落叶乔木有黄连木、黄檀、朴树、榉树等。据调查,各类植物共有98科、208种。
青冈林,分布在大金山岛海拔40~95米处,南北坡均有分布,植物群落的乔木层,高度12米左右,以青冈(山毛榉科)为主,伴生木荷、黄檀、豆梨等树种;灌木层有红楠、柃木、小腊和水竹等;草本层有蕨、天葵、紫金牛、四叶葎等。群落外观呈暗绿色,林冠浑圆整齐,总郁闭度为O.6~0.8。林下枯枝落叶层厚,腐殖质丰富,有机质含量13.96%。林内湿润,树干上附生地衣及苔藓。
红楠林,成片分布于大金山北坡海拔40~60米悬崖陡坡下避风的沟谷地带。植物群落的乔木层高1O~15米,又可分为三个亚层,第一亚层以红楠(樟科)为主,杂生土肉桂;第二亚层主要为榔榆(榆科)、豆梨等;第三亚层主要为日本野桐(大戟科)、小腊和海桐。灌木层主要有滨柃、大叶黄杨及水竹。草本层主要有十蕊商陆、白英、四叶葎及天葵。层外植物以木质藤本为主,有葜、常春油麻藤等。群落总郁闭度为O.8~0.9,林内枯枝落叶层较厚,有机质含量7.33%。
西北部岩岗南坡悬崖下有成片毛竹林,生长茂盛,直径10厘米左右;东南坡箭竹(俗称篱竹)成片,紧密丛生。
除上述成片群落以外,还有铁椆、天仙果、矮冷水花、糯米团、翅石咸蓬、商陆、剪秋罗、鹰爪枫、天竺桂、日本景天、三花悬钩子、云实、樗叶花椒、野梧桐、野桐、肉花卫矛、牯岭蛇葡萄、扁担木、柃木、牛奶子、滨海珍珠草、肾叶天剑、单叶蔓荆。杭州荠苎、绞股兰、芙蓉菊、滨乌苣等植物零星散布各处,均为上海地区陆上所罕见。
小金山与浮山,土壤冲失,岩石裸露,无乔木生长。仅有1米左右的刺槐和杂草间生于岩缝之中,浮山尤显光秃。
形成变迁
明、清以来,《松江府志》、《金山县志》、《华亭县志》及《金山卫志》,均载大、小金山“古与岸接”,但均未说明何时沦入海中。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大金山山腰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印纹陶片,证明这时期今金山岛远离大海,并有人类聚居。东晋时,金山海岸远在距今海岸20公里处的王盘山(亦称“黄盘山”)。晋代以后,杭州湾北海岸逐步坍陷后移,至唐末金山已濒临海边。《太平寰宇记》载:苏州“东南至海岸钊山四百五里”,钊山即金山。但自五代后晋时,吴越分苏州置秀州以后,苏州辖境的东南已不至海,故此条史料所反映的系分州以前唐末或五代初期的状况,当时金山正处在海岸上。
北宋时,金山仍在陆上。绍熙《云间志》记述金山上有寒穴泉,唐询、王安石、梅尧臣等所咏寒穴诗,均未提到此泉在海中孤岛上。元丰年间还在山顶建“慈济院”。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加封金山捍海神庙为“忠烈顺济”,并大兴土木,以新庙貌。直至绍兴元年(1131年)慈济院还“请额”,故至南宋绍兴之初,金山尚未沦海,
南宋绍兴年间吴聿撰《观林诗话》云:“华亭并(古“并”字与“傍”通)海有金山。潮至则在海中,潮退乃可游山”,反映金山其时尚与陆地若即若离。但金山两侧泥岸显然受潮水严重侵啮而后退,山北陆地则在金山岩岸波影保护下形成连岛沙堤,使金山成为陆地的岬角,虽尚未完全与陆地脱离,但已岌岌可危。淳熙年间(1174~1189年)许尚作《华亭百咏·金山诗》云:“激浪闻澎湃,山神荫力多,风涛归指顾,海若敢谁何!”正反映了这种状态。以后随着潮流的不断侵蚀,切断连岛沙堤,金山才完全与陆地分离。《松江诗抄》载方维岳《鹦鹉洲诗》注云:“甲辰(清雍正二年,1724年)秋七月,海水横溢,风浪冲激,沙滩卷去二三丈。循天妃宫(今金山嘴附近)西南行约里许,见有桥桩、井甃、街石垒垒相望,据土人云此即鹦鹉洲也”。至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云间志》成书时,金山已在海中。志载:“(华亭)南至海九十里”,“金山在(华亭)县东南九十里”,说明金山其时刚与陆地脱离。据此,金山沦海时间约在淳熙与绍熙之交,即12世纪80年代后期。
名胜古迹
自然景观
金山三岛屹立大海之中,烟波浩渺,波光山影;山上駉岩峭壁,低谷幽深,林木掩映,步换景移。
巨龟浮海 于大金山西南崖,遥望相距0.63公里的浮山岛,在微波荡漾之中,恰似一巨龟在海面游动,形象生动,维妙维肖,为金山三岛一大奇观。
金门涛声 大小金山之间的金山门海峡,涨潮时受两山挟持,其势汹涌,涛声轰鸣,雷霆万钧,气势磅礴。明张弼有“树影连云孤岛没,涛声撼地万鼍鸣”之句。
鸡鸣空谷 大金山主峰下西侧的山岙,旧志称为金鸡窝。相传这里住有一对金鸡,凡受欺凌的贫苦善良人可得到金鸡的保护。贪婪凶横的恶人则常常难逃金鸡的惩罚。渔民反映,解放前,渔船过此,还经常能听到鸡鸣之声。疑为海风穿过岩缝所发出的声响。解放后,山岙拓宽成平台,并建平房一幢,改变了原有地貌,其声遂失。
海市蜃楼 乾隆《金山县志》载:“海市,海人云,或岁一再见,或三四岁一见,非常有。有则多春夏时,每积雨初霁,海气氤瘟,山林、城市、人物、车马一一宛然,如登州然。”此景以大金山上能见的机会较多,南宋初年金兵南侵,至此忽见海面上“雾消云飞,阴兵千万,排空而下”,吓得披靡而逃,很可能是一场海市蜃楼的幻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二月,金山卫南海面上出现海市,自清晨5时直至下午5时始隐。1950年4月上旬某日下午3时许,海面上升起一座城,树木、房屋、河塘等十分清晰,历半小时隐去。1983年、1984年均出现过海市。由于金山海市蜃楼多为城池、房屋之类,沿海人民认为这是古代湮没在海中的东京城(疑即指梁天监年间所筑的前京城)又显露出来了,故俗称海市蜃楼为“显东京”。
寺庙
金山忠烈昭应庙 亦称捍海神庙。在大金山上,祀西汉博陆侯霍光。据绍熙《云间志》引《吴越备史》云:“大将军霍光,自汉室既衰,旧庙亦毁。一日吴主皓染疾甚,忽于宫庭附黄门小竖曰:“国主封界华亭谷极东南,有金山咸塘,风激重潮,海水为害,非人力所能防。金山北古之海盐县,一旦陷没为湖,无大神力护也。臣汉之功臣霍光也,臣部党有力,可立庙于咸塘,臣当统部属以镇之”。孙皓乃以霍光为捍海之神,在金山上立庙岁以祀之。此后,“三吴滨海皆有(霍光)词”,上海老城隍庙原来也祀霍光,并称之为“金山神”,明初才改为城隍庙,仍兼祀金山神。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赐额显忠庙;宣和五年封为忠烈公;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加封忠烈顺济,且赐缗钱加以修缮;翌年加封昭应。这一系列的加封,与海患严重、金山海岸不断坍进不无联系。南宋初配祀英烈钱侯,其实钱氏乃一福建航商,排行第七,宿庙中而死。后南侵的金兵被海市蜃楼吓退,宋军恍惚间似见钱字旗号,朝廷遂派员查访,牵强附会敕封这个航商为英烈侯,塑像于霍光之旁。由于金山沿海海患频仍,庙内香火甚旺。金山沦海之后,逐渐衰落,庙亦废圮。明正德年间,山上尚存石香炉一座,今已不知所在。
慈济院 绍熙《云间志》载:“慈济院在海中金山绝顶,元丰问(1078~1084年)释惠安造。绍兴元年(1131年)请额。”金山沧海以后,逐渐坍废。 1985年1月,在今灯塔下发现不少残碎青砖,是1984年4月建造灯塔时翻动地基而出露的。其中一块较完整的长25厘米,宽15.5厘米,厚5.5厘米。大于现代常见的砖块。砖脊上刻有阳文“般若波罗密多……”字样,同时发现的还有圆瓦。
寒穴泉
绍熙《云间志》载:“寒穴泉,在金山。山居大海中,咸水浸灌,泉出山顶独甘冽,朝夕流注不竭。”北宋景祐年间(1034~1038年),华亭县令唐询曾作《华亭十咏》,寒穴诗列其二。王安石、梅尧臣皆有和诗盛赞此泉,并誉之为“神泉”。政和年间(1111~1116年),知州毛滂巡视华亭,县令姚舜明汲寒穴水煮茶款待,毛大奇,认为其味竟与号称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水相等,乃派人去无锡取惠山泉并尝,至三四反复,不觉得有什么两样,叹曰:“盖有两第二泉矣!”乃作《寒穴泉铭》并序。
寒穴乃一个朝天岩穴,其状似井。自宋绍熙《云间志》以来的历代府、县志均称泉在山顶。而据南宋吴聿撰《观林诗话》却说,“寒泉……穴在山麓,泉钟其间,适与海平,而半山(王安石号半山)和华亭令唐询《十咏·寒穴》诗乃云‘高穴与云平’,盖未尝至其处也。毛泽民(毛滂字泽民)《泉铭》叙半山诗云,泉当因此诗以名世,然余以为因半山诗而增重于世,则此泉之幸;若后世好事者欲凭此诗以考寒穴所在,则失之远矣,非泉之不幸欤!”证之唐询原诗注:“金山北有寒穴”,南宋许尚《华亭百咏·寒穴》诗“喷涌悬崖下”,则其穴当在山之北麓悬崖之下,旧志皆误传。据沿海老渔民反映,民国时期有人入山砍柴,还在那里提水解渴,汲起一桶,其水旋即涌满。后因人为影响,穴上已复土层,土上又有大石复盖,以棒探之,石下则空,水已枯竭,是否即寒穴故址,有待查考。
古城堡
在金山之北,古有城堡。绍熙《云间志》载:“金山城,在县南八十五里,高一丈二尺,周回三百步。旧经:昔周康王东游,镇大海,遂筑此城。南接金山,因以为名”。南宋淳熙年间许尚作《华亭百咏·金山城》诗云:“治盛周康世,东游岂信然,城闉亦隳废,图牒谩相传。”金山古名钊山,周康王名利,是山因康王筑城而得名,抑城因山名而附会为康王所筑,无考。民国24年(1935年),考古工作者在戚家墩一带海滩及海塘桩石护岸工程的石块之间,发现大量印纹陶片,检得数麻袋之多;1958年,又在大金山山腰发现几何印纹硬陶;70年代初,在金山卫南滩地贝壳堤下部发现轮廓磨圆的战国时代的麻布纹、青瓷碗等陶片,说明在先秦时期金山北麓确已有城堡的设置或聚落的形成,其遗址在沦海以后受潮流的破坏,遗物随海潮漂流沉积于戚家墩、金山卫一带。
南北朝时,梁天监六年(507年)分海盐县东北境置前京县,翌年筑城于金山北麓的金山故城一带。宋许尚《华亭百咏·前京城》诗云:“庐落皆无有,依稀古牒存,登临认遗迹,林莽暮烟昏。”《舆地记胜》嘉兴府古迹载:“前京城在华亭县东南。旧经云,以近京浦,因以为名,其城梁天监七年筑”。《读史方舆记要》、嘉庆《重修一统志》及宋许尚诗注,均载前京故城在华亭东南八十五里,其方位、道里均与《云间志》所载金山故城相符(关于前京县治所在,史有数说,一说建于海盐县故址,有认为在今浙江省王盘山下,也有认为在平湖故邑山旁)。
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在梁前京城的废墟上重建金山城,为海防戍守处,并于其东约十里,“当潮势奔猛处设周公墩,筑城置戍,宋元仍之”(正德《金山卫志》)。此外,又有“白茅墩、蓬阵墩,皆旧烽堠,今其址并沦于海”(乾隆《金山县志》)。
正德《金山卫志》引《松江郡志》说:“鹦鹉洲在海中金山下,……金山故城所在也”。该志古迹也载:“元末潮啮山北,古桥井犹凿凿在,海民沈氏者井中得碑,摩挲其文曰“鹦鹉洲界,其地已沦于海”,疑古桥井即为金山故城的遗址。
明代,金山卫建立后,大金山成为海防前哨,经常派兵上山巡逻瞭望。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曾在此演兵(光绪《华亭县志》)。
古港口
《宋史·河渠志》载:“秀州境内有四湖……东南则柘湖,自金山浦、小官浦入于海”。金山浦旧志无载,疑即正德《金山卫志》所载的金山港,在大、小金山附近出海。乾隆《华亭县志》称小金山“山麓有牵痕寸许”。民国19年(1930年),松江县海塘监工员也发现过牵痕,则说明河正在金山之旁,南北走向,与柘湖通。五代、北宋年间,金山地处江海交汇之处,遂成为港口。福建航商浮海至此贸易(正德《金山卫志》),客商就宿于金山上的寺庙(见《金山忠烈昭应庙碑记》)内。
金山沦海以后,港口衰落,移于金山卫,而河港仍在。明景泰三年(1452年),金山卫总督翁绍还于金山港口建金山港营,并筑城,此后河渐湮塞。成化年间筑海塘以后,成为沿海一个洼口,不通内河,营亦更名为金山营,今均陷于海。
地理环境
位置
大金山岛地处
杭州湾北岸,属上海市
金山区。是“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中最大的岛屿,最大的
基岩岛。全岛很“原始”.一排营房还是上世纪60年代的遗物。大金山岛位于东经121°25′,
北纬30°41′30″,西北距金山嘴6.25公里。略呈菱形,东西尖狭,中部宽阔,长963米,最宽处437米,面积0.3
平方公里(亦说0.229平方公里),最高点103.70米(《上海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公报》)。
地质地貌
大金山岛属基岩岛,岛上岩石裸露,
岛坡陡峭,坡下
第四系崩塌堆积发育,岛顶有第四系残
坡积物分布,植被茂盛,岛岸为砾滩。岛上出露地层为上
侏罗纪磨石山组火山岩系,岩性主要为:
灰白色石英岩、
石英斑岩、
英安质角砾凝灰岩、
流纹质凝灰岩、
长英岩等。
大金山岛为
地层倾角很大(>70°)的单斜层所构成,地层走向大致与山形一致。岛中部及东部有三条平行排列之
横断层,均由西而东、由北向南推移成叠瓦状。该岛
岩石破碎蚀变,北坡和南坡有两条
破碎带,相互平行。岛上裂隙发育,有大量
岩脉侵入,有金属矿脉存在。大金山岛岩性以酸性石英斑岩,夹杂有
流纹岩、
火山角砾岩、
英安岩等。该岛受
波浪侵蚀,形成
海蚀崕、
海蚀平台和
海蚀柱等
地貌形态。在岛的西南部有一片长750米、宽50~60米的砾石滩。
水文
岛上有两处水井,面积10~20平方米,深度4.5米。此外,在山腹坑道内有两处泉水,水中硫和铁的含量较高,
水呈酸性。大小金山岛间,历史上称为“金山门”,门内即为金山门海峡。金山门海峡
深槽长约25公里,最宽处在3公里左右,最大水深可达50米左右。大金山岛周围海域底质以泥质
粉砂为主,
局部地区有粉砂和细砂分布,冲刷严重的地方有老的
海相粘土初露。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镜铁矿脉 出露该岛东南端突出的海嘴上,呈脉状充填于岩石
解理中,宽约8米,长约15米,向上延至崖顶,周围解理中有镜铁矿
细脉。
赤铁矿 在镜铁矿脉两侧有劣质赤铁矿,呈
扁豆体,厚约12厘米,长70厘米。
高岭土 共见6层,各层厚70~90厘米,矿脉分布不稳定,断续分布。
生物资源
大金山岛
土壤类型为褐色山地黄壤。岛上植被属
中亚热带地带性植被,受人类影响较小,仍保持着
原始植被状态。岛上植被茂盛,
落叶阔叶林有
日本野桐、
黄檀、算盘子群落;
常绿阔叶林有
红楠群落和
青冈栎群落。此外,还有竹林,类型有
篌竹群落等。岛上还有灌木、
草本植物和
蕨类植物分布。由于该岛远离大陆,遭受人类影响较小,基本上仍保持着原始状态,是“
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中最大的岛屿。
历史沿革
长期以来,金山三岛一直没有对外开放,早期曾有过部队驻扎,大金山岛的保护工作由金山海洋局海洋海塘管理所负责管理,严禁游人未经批准私自上岛。大金山岛上由
山阳镇相关部门派人驻守。
由于长期人迹罕至,大金山岛保留了相当原始的
生态环境。但是,大金山岛日前面临着水土流失的危险。据1989年《
金山县志》记载,大金山岛岛屿面积为0.3平方公里,而在2012年国家海岛普查中,经实测大金山岛岛屿面积只有0.23平方公里,岛体面积缩小幅度达23.3%。而且,大金山岛仅有一座码头与外界相通,上下山道路建于1995年,时间比较久远,
防护设施缺损,加上近几年社会人员擅自登岛情况的时常发生,留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加强管理和保护十分紧迫。
大金山岛保护、开发利用示范
项目计划为期3年,从2014年10月起到2017年10月完工。2014年10月起,项目勘测、
建设项目工可设计等相继开展,预计2015年内建设项目可实质性启动,
上海市海洋局要求,
金山三岛不仅是金山,也是
上海市的稀缺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一定要慎之又慎,要该项目做成海洋示范精品工程,要系统长远考虑发展,为今后开发留有余地。
人口
大金山岛过去曾有过部队驻防,现无定居者,但因岛上养殖
猕猴而时有饲养员临时性居住。
基础设施
大金山岛上已经有
太阳能发电和
远程视频定时监控系统,年内中央
海域使用金项目“上海市大金山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工程 ”就将开工建设,工程将通过新建
防波堤、
栈桥,改造岛内道路,建设海岛监测
监视系统等
工程措施,确保岛体免受风浪的进一步侵蚀,保护海岛
生态功能。
该
工程总投资约为9000万元,
建设周期为240天, 有关部门具体透露,本次建设项目根据大金山岛属基岩岛的状况,为保护山体,将在大金山岛的部分岸线修筑防波堤1019米,栈桥560米,改造道路1206米,修缮码头1座。
工程将新建海岛监视
监测系统,监测范围为大金山岛及0.5km周围海域,还将在岛上房屋顶设置两套
光伏发电系统,并新建
雨水收集净化系统和
污水处理系统。届时,上岛居民有淡水可饮用,有太阳能电力使用,有平坦的道路可行走。
交通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