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将军府,位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惠远镇,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占地面积19973平方米,是清代
伊犁将军驻地。
历史沿革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首任伊犁将军
明瑞在伊犁河北岸度地筑城,乾隆皇帝赐名“惠远”,城内建有伊犁将军府,以及参赞大臣衙署、4所领队大臣衙署、大理事同知和抚民同知衙署等。同治十年(1871年),沙俄借口“代收代守”,完全侵占了
伊犁九城。沙俄侵略者派兵将惠远城房屋木料全部拆除,运至宁远城修建住宅。光绪元年(1875年),钦差大臣陕甘总督
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历时一年半取得了收复新疆的胜利。光绪三年(1877年),
金顺调任伊犁将军,署衙暂设
乌苏。光绪八年(1882年),伊犁将军金顺奏准在惠远旧城北7.5千米处仿照旧城建惠远新城。光绪十九年(1893年),惠远新城竣工。惠远新城内建有伊犁将军府及副都统、协领、领队等衙署及火药、粮饷两大国库。
民国元年(1912年)1月7日,伊犁革命党人在惠远城起义,
杨缵绪、
冯特民、冯大树、黄立中等率起义军兵分五路攻打清军,占领了伊犁将军府,清军被迫投降。革命党人成立了伊犁临时政府。伊犁将军府被改为新伊大督都府,后改为伊犁镇边使署、伊犁镇守使署。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为伊犁屯垦使署。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秋,伊犁屯垦使署迁往宁远城(今
伊宁市),伊犁将军府被废置。
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50团进驻惠远城,伊犁将军府内建有驻军营房。
2001年,国家文物局对伊犁将军府和衙署、文庙进行了全面维修。
2006年,霍城县投入资金160万元对伊犁将军府进行了内部布展和园区绿化。
2013年,国家文物局投资1036万元,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负责实施伊犁将军府历史陈列展览。
建筑格局
伊犁将军府,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9973平方米,整个建筑为四合院式,土木结构的飞檐式人字梁平房,地上铺以方砖,墙基为条形砖,内镶以土块,房内有用木板搭成的顶篷,院内有回廊。伊犁将军府沿中轴线依次分布大门、大堂(遗址)、正殿(二堂)、后厅(已被拆除)、将军亭(民国时建),两侧分布东西营房、东西厢房。西厢房西侧有一四合院,除西厢房外,还有内宅正堂、内宅眷房、内宅南房等建筑。内宅正堂北面是金库。伊犁将军府围墙外西南侧有两栋将军府武备仓库。据史籍记载,伊犁将军府除将军公台外,还有印房(机要文件)、册房(图书)、粮饷处、营务处、驼马处、功过处等6个机构。
主要建筑
大门
大门为单檐硬山
布瓦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台明及
踏跺用条石砌筑,现已不存。大门两侧耳房存有建筑遗址。
正殿
正殿即二堂,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高7米,前、后出廊,单檐歇山布瓦顶建筑。二堂两侧有建筑遗址。
东西营房
东、西营房为单檐硬山卷棚顶建筑,面阔十四间,进深一间,前出廊。前廊外其余各面以墙体围护,
下槛及两山墙前后
墀头使用砖,其他部位均用土坏砌筑,室内用8组土坏墙隔成大小不同9个室。
其他建筑
文物遗存
清光绪八年(1882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伊犁界约记》。根据界约规定,界碑由沙俄政府制作,清政府提供尺寸及所需银两。石碑建成后,在约定的时间,双方政府代表共同到边界线划界立碑。但是,清政府代表没有到现场监督立碑,沙俄趁机将石碑向中国境内推进了20余千米,形成了40多平方千米的争议区。清政府拒绝承认将石碑作为界碑。1994年4月26日,中哈两国总理在阿拉木图签订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中哈国界的协定》。根据协定,对历史遗留的40多平方千米的争议区进行了重新划分,其中的28平方千米的土地归还中国。在归还的28平方千米土地中有四块石碑,其中两块在伊犁将军府。
历史文化
军府制
清朝统一新疆后,实行
军府制,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伊犁设立了“
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简称伊犁将军),作为清廷派驻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统辖天山南北各路驻防官兵及归附清朝的中亚哈萨克、布鲁特等部,兼管行政事务。伊犁将军是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的核心,是清朝经营新疆政策的实际参与者和执行者。
清光绪十年(1884年),废除军府制,由巡抚主政全疆,新疆建省,省府设在迪化(乌鲁木齐),最高军政长官由伊犁将军改为
新疆巡抚。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认为伊犁、塔尔巴哈台(塔城)远居边要,巡抚不易直接管理,设立了伊塔兵备道,保留伊犁将军,仍驻惠远,管辖伊塔道事务。
民国元年(1912年)1月7日,革命党人领导的起义成功,最后一任伊犁将军
志锐被枪杀,标志着清朝在新疆军政统治的终结。
自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到民国元年(1912年),包括署理代理,共有42人、60人次担任过伊犁将军之职。
东归部落
土尔扈特部蒙古是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原游牧于今塔城一带。明末清初,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因不堪忍受俄国奴役,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1年),在首领渥巴锡汗率领下举部东归,浴血奋战八个月,十七万众仅有七万人返回伊犁。乾隆皇帝指示伊犁将军
伊勒图、
舒赫德投入人力物力,妥善安置于裕勒都斯、和布克赛尔、库尔喀喇乌苏、精河、青河等地,随同东归的和硕特人安置在和硕县。
力抗外侵
清同治四年(1865年)初,中亚
浩罕国利用新疆政局动荡之机,派将领
阿古柏乘机侵入南疆等地,并建立所谓的“哲德沙尔”政权。同治十年(1871年)五月,俄国直接出兵侵占了伊犁地区,使中国西北边疆出现空前的危机,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清光绪元年(1875年),钦差大臣陕甘总督
左宗棠督办新疆军务,在伊犁将军
荣全和
金顺等人的全力配合,以及新疆各族军民的支持下,历时一年半,取得收复新疆的胜利。
相关人物
明绪,满洲镶红旗人。清同治三年(1864年),担任伊犁将军。同年,阿奇木伯克率维吾尔族农民起义。起义军占领宁远城(今伊宁市)后,即派出数千人攻打惠远城。同治五年正月二十二日(1866年3月8日),起义军队从惠远城北门外开挖地道,夜间埋置火药将城墙炸开,攻占惠远城。伊犁将军明绪合家自尽,已革职的前任伊犁将军
常清被俘。
广福,字介五,蒙古正蓝旗人。宣统元年(1909年)升署伊犁将军,次年实授。民国元年(1912年)1月,伊犁起义后,广福出面调停,致使惠远城内的新满营停火,接受整编。民国元年(1912年)1月8日,就任“新伊大都督府”大都督。民国元年(1912年)5月13日,改任伊犁镇边使。民国三年(1914年)1月,改任伊犁镇守使,归新疆都督
杨增新统辖。
文物价值
伊犁将军府的建立,使中国北部防线形成横贯东西的完整体系,延缓了俄国领土东扩的进程,奠定了现代中国西北版图的基本雏形。
伊犁将军府在稳定西北局势、加强西部边防、发展新疆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加强了新疆与内地的联系,推动了新疆社会的发展。
保护措施
1996年11月20日,伊犁将军府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3月,北京故宫博物院编制完成的《千秋伟业——清代伊犁将军府历史陈列大纲》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
2019年11月12日,伊犁将军府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公布为第六批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旅游信息
伊犁将军府门票为45元/人。
自驾:从
霍城站出发,途经伊若线,到达伊犁将军府,路程大约11.5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