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全椒山中道士》是唐代诗人
韦应物创作的一首
五言古诗。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佳作,开篇以郡斋清冷引出对山中道士的思念,次联悬想道士艰苦精严的修炼生活,暗含了自身对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三、四联写想携酒去安慰朋友又无从寻觅的惆怅之情,并以景结情,展现了山中的萧森寂静,加深了怀念的意味,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道士的深切忆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自身的孤寂与超然物外的心境。此诗在艺术上达到了形神超越、物我交融的境界,塑造了主客双清的形象,笔墨萧疏空阔,语言简洁平淡,情味隽永悠远,意境空灵超妙。
作品原文
寄全椒山中道士⑴
今朝郡斋冷⑵,忽念山中客⑶。
涧底束荆薪⑷,归来煮白石⑸。
欲持一瓢酒⑹,远慰风雨夕⑺。
落叶满空山⑻,何处寻行迹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全椒:唐代滁州的属县,即今安徽全椒县。山中:指全椒县西三十里的神山。
⑵郡斋:郡守起居之处。这里指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
⑶山中客:指全椒山中道士。
⑷涧:两山之间有流水的深沟。束:捆。荆薪:荆条柴火。
⑸煮白石:晋代
葛洪《
神仙传》:“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又据《
云笈七签》,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内熬煮,服食以求长生。
⑹瓢:用半个葫芦做成的舀水器或盛酒器。这里作量词,用以量酒。
⑺远慰:远道前去慰问。风雨夕:风雨之夜。
⑻空山:空寂的山野。
⑼行迹:来去的踪迹。
白话译文
今天早晨觉得斋舍很冷,忽然想起你这位山中客。
此时或许正在涧底拾柴,回家后就忙着炼煮白石。
我想带着一壶上好的酒,远去慰问在这风雨之夕。
想到空山中满地的落叶,不知向何处寻你的踪迹?
创作背景
此诗是韦应物在滁州刺史任上所作。从“郡斋冷”等语推测,当时韦应物是一州的长官,而不是被免官待任的境况。韦应物于建中四年(783)出任滁州刺史,秋天到任,到第二年冬天,最迟在第三年春,即兴元元年(784)冬或贞元元年(785)春就被免待任。由此观之,这首诗写于兴元元年秋天的可能最大。当时,唐帝国处安史乱后,各地军阀称雄割据,关陕中原极其多事。滁州属淮南东道的僻远山区,相对说来还算是比较平静。所辖全椒一县在州治之南。琅玢山、滁河均出其境,擅有一定的山水之胜。宋代
王象之《
舆地纪胜》载:“淮南东路滁州神山,在全椒县西三十里,有洞极源。唐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诗,此即道士所居也。”可见这里应是一个富于自然风景之美的所在。按唐代官制,滁州属于下州。诗人面对当时军兴赋繁、民贫役重的社会现实,心境也并非如何愉快,这一点所以从他当时另外一些诗篇得到参证。他当时除了和当地一些士人相交之外,同一些僧人道长也有所来往。全椒山道士就是其中的一位。此人是一位隐士,与韦应物有文字交,甘苦关心,故韦应物以诗寄之。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乍看无甚惊人之句,好像一潭秋水,冷然而清,颇有陶渊明的风格,向来被称为韦诗中的名篇,评价很高。题目为“寄全椒山中道士”,既然是“寄”,自然会吐露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但忆念只是一层,还有更深的一层,需要细心领略。
开篇“今朝郡斋冷”二句,提出了全诗的怀人主旨。说自己在凄清的郡署书斋当中,忽然泛起对山间野客的思念。笔触朴素自然,把景物人事融为一体。“冷”字,是全诗基本情调。形式上,是描写深秋季节的萧瑟环围;实质上,则是渲染山城岁月的孤寂情绪。韦应物是地方长吏,他在沉埋案牍之余,能以寄情物外,作如此肖散恬淡的吐属,是和一般贪墨者流迥异其趣的。据
李肇《国史补》所记韦应物:“秉性斋洁,鲜食寡欢,所在焚香扫地而坐”。他喜欢写田园山水诗,不像是一般封建士大夫,在饱厌肥鲜之余,吃些山肴野蔬以调剂一下胃口那样,是毫无造作姿态的。他在给恒粲大师诗中也说:“今日郡斋闲思问楞伽字。”在《
寒食寄京师诸弟》诗中也曾说:“雨中禁火郡斋冷”。看起来,滁州这里郡斋内的“闲”和“冷”感觉,是比较通常的。它是诉说自己感叹此际荒城野署的“寂寞”和“凄凉”,是回溯昔日友谊亲情的“温煦”和“热火”。这是一种近乎朝隐的空漠心理。“客”字,虽是古诗词里习见的平常称谓,但也有不少的篇例含有尊敬意味。
接下“涧底束荆薪”二句,承上“念”字而来,是从客体方面悬想所思人物的生活情景。看来,诗人怀念的这位道者,并非是完全坐食香火的剥削阶层。他是经常白日去深涧樵采薪柴,夜晚回观之后,也不享用那种素比荤丰的膳食。二句意在颂美“道士”艰苦精严的修炼。这位“道士”和那些以山居生活为“终南捷径”者不同,即此二句,其可敬形象已宛然纸上。
鲍照下面,“欲持一瓢酒”二句,意境转折,进一步阐释怀人题旨。申述自己不只是斋内坐想,还在打算去山间探访。是从主体方面叙说自己的诚挚怀念心思。一钵一盂,可以象征僧侣生活;“一瓢”,也可以代表道家岁月。《
说文》:“以一瓠剺而为二日瓢”,这是切合方外人身分的词语。道士而能饮酒,可见这也并非什么拘守戒规的清教徒。《
隋唐嘉话》载有唐初群僧“贺闫立本作《醉道士图》”相嘲事,可见唐朝道士和和尚一样,也是律定禁酒的。“风雨夕”,点染时令,与上“郡斋冷”相映,使诗的境界愈益鲜明,意象愈盖丰盛。秋风秋雨之夕,正是怀人倍切之日。“慰”字,能以说明山中衙内同是凉秋无俚的寂寞情怀,能以揭示主客双方同是久违思会的想念心理。“远”和“慰”二字结合,构成一种道路悬隔感与友谊深沉感,具有新的不同的力变。全诗的情感状态,大多是隐寓形象当中。这里的“慰”和前面的“念”字,却都具有涉外性质,都有明显表达感情状态的效果。
结尾“落叶满空山”二句,境界感更强。清人沈德潜说它可以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比美。这是韦诗广被传诵的名句,意在说明“道士”茫无定所,难觅行踪,故权且寄诗表臆。进一步大写了山中的萧森阅寂景象,抒发了诗人的绵绵怀念情绪,颇有余韵不尽之致。实际这结尾二句,“看似寻常最奇崛”,它是以反振全篇,具见大家功底。
全诗形神超越,物我交融,塑写了主客双清的两副形象,的确是古代田园山水诗的精品。古代论诗家说韦应物某些诗篇“暑月读之亦有霜气”(
黄彻《
碧溪诗话》),说“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
张戒《
岁寒堂诗话》),韦应物自己也说“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到底清”(《赠王侍御》)。概括说来,“清淡”和“高远”,确也可以代表韦诗的艺术待色,但除此以外,韦应物还有分量不少的人民性更强的诗作,艺术风格也迥然有异。正如
鲁迅评论
陶潜时所说,韦应物也“并非浑身肃穆”。从此篇《寄全椒山中道士》一诗中,也不难味索出它的不谐世俗的气质。何况投赠对象有别,面对“野鹤闲云”,自不宜谈什么“民生国计”。所以一味责备此篇远离现实、趣味孤寂,似乎也稍欠公允。
名家点评
宋代
许顗《
许彦周诗话》:“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东坡用其韵曰:“寄语庵中人,飞空本无迹。”此非才不逮,盖绝唱不当和也。
宋代
洪迈《
容斋随笔》:韦应物在滁州,以酒寄全椒山中道士,作诗云云。其为高妙超诣,固不容夸说,而结尾两句,非复语句思索可到。
宋代
刘辰翁《
韦孟全集》:其诗自多此景意,及得意如此亦少。妙语佳言,非人意想所及。
明代
王世贞《
艺苑卮言》:韦左司“今朝郡斋冷”,是唐选佳境。
明代
桂天祥《
批点唐诗正声》:全首无一字不佳,语似冲泊,而意兴独至,此所谓“良工心独苦”也。
明代
周珽《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周敬:通篇点染,情趣恬古。一结出自天然,若有神助。
明代
唐汝询《
唐诗解》:此言道士炼药山中,我欲载酒以访之,唯恐莫能寻其行迹。盖状其所居之幽僻也。
明代
邢昉《
唐风定》:语语神境。作者不知其所以然,后人欲和之,知其拙矣。
清代
吴乔《
围炉诗话》:语贵和缓优柔,而忌率直迫切……韦苏州《寄全椒道士》及《暮相思》亦止八句六句,而词殊不迫切,力量有余也。
清代
张谦宜《絸斋诗谈》:无烟火气,亦无云雾光,一片空明,中涵万象。
清代
沈德潜《
唐诗别裁集》:化工笔,与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处不关语言意思。
清代
王尧衢《
唐诗合解笺注》:韦公是学道人,胸中全无执滞;全椒山中道士,当亦非等闲浊质。故当寒斋无事,忽然而念及山中,亦属不经意事。束薪煮石,此是仙家行径。道士不食烟火,我欲持酒以访之,以慰风雨相思之夕,而空山杳然,落叶满径,道士之踪迹何在?是又寻不成矣!忽然而念,忽然而已,只写得胸中有一道士,所以寄也。
清代张文荪《唐贤清雅集》:东坡所谓“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正指此种。
清代
章燮《
唐诗三百首注疏》:一解,以寂静中忆道士起;二解,结出欲访之意,又恐不遇,是以寄也。
清代方南堂《
辍锻录》: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者,非奇险怪诞之谓也。或至理名言,或真情实景,应手称心,得未曾有,便可震惊一世……韦应物之“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高简妙远,大音希声。所谓舍利子是诸法空相,非惊人语乎?
清代
施补华《
岘佣说诗》:《寄全椒山山中道士》一作,东坡刻意学之而终不似。盖东坡用力,韦公不用力﹔东坡尚意,韦公不尚意,微妙之谓也。
清代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超妙极矣,不必有深意。然不能数见,以其通首空灵,不可多得也。
作者简介
韦应物,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年时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
安史之乱起,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少食寡欲。后为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
王孟韦柳”。其山水诗景致优美,感受深细,清新自然而饶有生意。有《
韦苏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