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葡萄
葡萄品种
宣化自古以盛产葡萄而远近驰名,故得“葡萄城”之誉。相传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通过“丝绸之路”从大宛引来葡萄品种,经过当地果农世代精心栽种,繁衍。据《史记》记述,葡萄最初在汉朝皇宫别馆栽种。到了元朝,元太宗“令于西京宣德(即宣化)栽种”,并花费金银万两雇人培育。
产品特点
宣化葡萄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其品种有牛奶、龙眼、肉丁香、白香蕉、老虎眼、马奶子等15个品种。每个品种在色泽、形状及风味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牛奶葡萄可谓是宣化葡萄中的“状元”。牛奶葡萄粒大,呈椭圆形,酷似奶牛乳头,最大串儿可重达两公斤以上,含糖量高达21.3%,含酸量低至0.25%。其皮薄肉厚,味甘醇美,可剥皮取肉,可刀切分瓣,故有“刀切“‘牛奶’不流汁”之说。清朝曾作为“珍果”进贡皇宫。在1909年巴拿马国际农产物博览会上,获得了荣誉奖。从五十年代起,牛奶葡萄一直销住香港和澳门。功效
宣化葡萄还是酿制美酒的原料。长城葡萄酒公司用宣化龙眼葡萄酿制的干白葡萄酒,是国际宴会上常饮用的高档饮料,在全国第三次评酒会上赢得了金牌。用龙眼葡萄酿制的“大香槟”、“葡萄汽酒”等,都是深受人们欢迎的饮料。 宣化葡萄都是园架,象平地撑起来的一把把巨伞,从城中心的鼓楼到城外的盆窑村,举目皆是。生长在城内的,有的和房舍高楼相依;生长在城外的,有的和潺潺的柳川河水相伴,煞是壮观。
主要影响
2013年6月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澳门厅,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达席尔瓦在热烈的掌声中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牌匾授予宣化区。这标志着种植千年的“土特产”宣化葡萄成功走向世界,“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更以其“城市中农业”的独到之处成为 “城市农业文化遗产”。
在责任驱使中前行。宣化葡萄栽培已有1300多年历史,“半城葡萄半城钢”使葡萄一直是宣化的地标符号,传统的“漏斗形”栽培方式是一种栽植方式。宣化人富有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责任意识,2005年,他们曾全社会动员开展 “爱我宣化修我古城”活动,恢复了古城明清风貌,对有着千年种植史的葡萄更是倍加珍惜。他们将发展葡萄产业明确列入政府重要工作内容,出台了《宣化传统葡萄园保护管理办法》,对葡萄种植实行新增1亩政府补贴3000元的办法,还组建了全省唯一一家从事葡萄研究、优良品种培育的科研机构———葡萄研究所, 与中科院、中国农大建立起合作关系。他们全面叫停位居黄金地段的传统葡萄园范围内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将寸土寸金的土地收益拒之门外更显保护这一遗产的决心。为了以一种更科学合理的方式保护葡萄园,“申遗”被区委、区政府列入议事日程。2011年2月,以区长为组长的“申报全球重要文化遗产”领导小组正式成立,也成为国内第一个以地方政府为主体主动 “申遗”的候选地,将这一留住历史、传承文脉、泽被后世的事业全面推开。
在高标定位下运作。“申遗”的每个环节,区主要领导一直在最前沿跑办,与中科院商谈,参加国际高层论坛,到滇、浙、赣、黔等“全球农业文化遗产”试点地、候选地学习交流,他们先后参加各类论坛、研讨35次。2012年9月,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论证,3.2万字的《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全面完成,逐级报送至国家农业部和世界粮农组织。同时,在央视播出了葡萄冬藏、春起、夏茂、秋收全过程的《葡萄神话》专题片,在新华社、《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媒体进行多角度报道,全方位的宣传使世界独一无二、千年传承的漏斗形葡萄架广为人知。当区领导带“申遗”小组拜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总协调人肯哈夫汗时,肯哈夫汗先生激动的用三个第一评价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农业文化遗产,第一个产自域外并在境内经过长期培育形成的农业文化遗产,更是第一个离首都最近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5月29日,在日本石川县召开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宣化城市传统葡萄园”被正式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6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授牌仪式。 历时两年半,“申遗”圆满成功,宣化葡萄实现了从“藏在深闺人未识”到“一朝成名天下知”的华丽转身。
在放眼长远里传承。载誉归来后,全区上下以更大的热情、更高的投入和更加务实的举措做好后续工作。他们完善了保护规划和措施,深入挖掘整理传统葡萄园的栽培技艺、民俗文化、民间技艺等筹建葡萄博物馆,建立起了葡萄保护栽培示范园,组织编写了《宣化葡萄的历史脉络》、《宣化葡萄香天下》等宣传丛书……。特别是将“城市传统葡萄园”列入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推进总投资10亿元的葡萄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将进一步放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效应,让这一举世独有的农业景观成为城市发展的绿色名片、生态名片和文化名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4 10:37
目录
概述
产品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