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食用生鱼片的历史相当悠久。
客家人一路南迁,也把鱼生的吃法带到了南方。生鱼脍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23年,
周宣王犒赏凯旋将士,专门制作“脍鲤”,这就是最早的“鱼生”。历经上千年演化,
唐朝时期,中国“鱼生文化”达到鼎盛,被前来中国交流的日本“
遣唐使”传到了
日本和
韩国,演变为今天的“
刺身”、“生鱼片”文化。而在中国,这个古老的文化,因为客家人的迁徙被带到了南方。
在
客家地区宁化、
兴宁、
五华、
信丰等地都有食鱼生的习惯,客家生鱼脍的特点是用的配料加了田螺香蒜醋,现在生鱼脍花样更多,有河鱼生、海鱼生、
虾生等等。
三国诗人
曹植《
名都篇》“脍鲤臇胎虾,炮鳖炙熊蹯”就是把鱼生蘸着小虾酱食。到了
南北朝时,出现
金齑玉脍,是中国古代鱼生菜色中最著名的,此名称出现在
北魏农学家
贾思勰《
齐民要术》在“八和齑”一节里详细地介绍了金齑的做法,“八和齑”是一种调味品,是用蒜、姜、橘、白梅、熟粟黄、粳米饭、盐、酱八种料制成的,用来蘸鱼脍。
而
唐代更是食用生鱼脍的高峰期,从不少诗人的诗词中反映了鱼脍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李白《鲁中都有小吏逢七朗以斗酒双鱼赠余于逆旅因鲙鱼饮酒留诗而去》“双鳃呀呷鳍鬣张,拨剌银盘欲飞去”
生鱼脍的制作和食用,大概在
宋代达到巅峰,后随着
南宋的灭亡,到了明清时期食鱼脍之风已衰落。今在被誉为
客家祖地的
宁化,生鱼脍为一大菜,看着软玉一样叠在盘中的鱼脍,蘸料有上等酱油和芥末酱、姜汁,吃起来口感柔嫩、软滑、腴润,只是鱼脍的清鲜略带一点点腥香,那是一种美妙的韵味。难怪
唐代诗圣
杜甫在《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一诗中赞美鱼脍“落堪何曾白纸湿,放筋未觉金盘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