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
客家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南迁汉族移民群体中的一支,其中
部分人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畲、瑶、侗等民族土著居民杂处,互通
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这些南迁汉人到达石壁,和
土著山民开始在这里共同耕作,生活习俗互相渗透、影响,年复一年地潜移默化,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客家饮食、服饰和民俗文化。据研究客家的专家学者统计,有210多个客家姓氏与宁化及其石壁有着渊源关系,80%以上的客家族谱把宁化及其石壁尊为家族发祥地,把从宁化石壁迁出的第一代先人尊为“开基祖”或“一世祖”。
因此,海内外客家学者把三明宁化及其石壁定位为客家早期聚散中心,孕育客家民系、客家文化的摇篮和客家祖地。现今,三明全市11个县(市、区)中,有9个县(市、区)是客家县。
椐中国《何氏族谱总谱》记载,
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
何子渊为宁化石壁南迁梅州,何氏开基祖--念四
郎公(源美公)之19世孙;唐宋以来,每逢清明、重阳两节,世居潮梅的何姓后人及其他各姓的客家后裔代表都会跋山涉水回到客家祖地“石壁”寻根问祖,祭拜祖先。
古之石壁人原本
中原汉人,据史学家考证,从东晋开始,受中国历史上战乱、饥荒、兵灾以及政府的奖掖安排,外地经济的引渗等,使大批中原汉人举家南迁。
在唐宋期间,南迁的中原汉人一度汇聚在石壁。古之石壁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开阔盆地,这里土壤肥沃,森林茂密,从高处望去,像一堵绿色的屏障,故古石壁素有“
玉屏此后,这批客家人及其子孙把这里作为新的起点,迈出坚实的步伐,走遍
南国,及至中原,而后又飘洋过海,奔向五洲
四大洋。如今1.2亿客家后裔遍及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因此,世界客家人多称其一世祖来自宁化石壁,石壁便成为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和客家文化的发祥地。
地理环境
客家祖地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
主要景点
石壁客家祖地景区主体建筑客家公祠坐落于石壁村土楼山上,后倚
武夷山脉,前瞰石壁盆地,近山匀称,远山环抱。公祠仿古宫殿形式,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气势雄伟,蔚为壮观。公祠主体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分前、中、后三厅,由
回廊连为一体。前厅(亦称下廊),供歇脚、陈列姓氏渊源资料;中厅为正殿,也称玉屏堂,即神祖堂,堂内祀奉着客家160个姓氏的始祖神位,供祭祀朝拜,一次可供三百多人同时祭祖。后厅称文博阁,为展示客家文化、珍藏谱牒及文物资料,供观赏、查找、阅览之用。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叶选平同志亲自为公祠祠匾提书“客家公祠”四个金光大字。公祠四周开阔挺秀,风光绚丽。公祠左侧的客海寺金碧辉煌、香火不断、烟雾缭绕,是宗教朝圣游的理想场所,其主体建筑基本完工。公祠右侧的“碑林”,可供立碑、游览、观赏。
公祠正下方,有一碑亭,古朴典雅的亭中立着一方大石碑,正面镌刻太平绅士、客家贤达
姚美良先生题撰的“客家魂”,背石镌刻祠记。距公祠五百米外是福州通往江西的公路干线,公路旁是开阔的
迎宾广场,在公祠的通道口,屹立着一座雄伟堂皇的牌楼,牌楼的横匾镌刻着
杨成武将军的墨宝“客家祖地”。牌楼右侧是接待厅、擂茶馆、长廊和古建筑“德润亭”、“维藩桥”连结一体。牌楼与公祠由“客家之路”连接。“客家之路”长500多米,由
马来西亚局绅
姚森良、美良昆仲捐资兴建。
社会意义
客家
宁化百越文化、
畲族文化百越是畲族的历史主体,
畲族是汉族客家民系的历史
主体,并且由此构成禹夏文化在赣闽粤边区依次传承和发展的历史序列。
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是世界客家人的总家庙。1995年落成后,每年都举办一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并将每年公历10月定为“祭祖月”,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
十一年来,石壁客家祖地景区共接待来自国内1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及海外30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共37万人次,其中海外寻根祭祖团180个,33864名代表海外80多个客属团体。
“客家祖地”品牌在海外客家人中的知名度日渐提高,回祖地石壁寻根祭祖的络绎不绝,年年攀升,宁化石壁客家祖地被海内外客家人公认为客家人的“
麦加”,客家人的“朝圣中心”。
迁徙原因
客家民系形成之后,由于战乱、政府奖掖及开拓发展之需要等多方面原因,客家人开始以石壁为中心的闽赣地区向国内外迁徙,而今遍布五大洲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1.2亿人口。
客家民系是汉族的一支,属中原汉人。由于战乱,大量中原汉人背井离乡,辗转迁徙到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闽赣结合地区。当时集中到宁化或石壁居住的客家人,来自8省50多个州县,这也说明他们到宁化之前是分散的,未形成特别的民系。客家人从四面八方集中到宁化(石壁),主要原因有2条:一是自然条件。
石壁是一个拥有200平方公里的平坦盆地,土地肥沃,提供了优越的生息条件。客家人主流是经江西来,闽赣交界有武夷山相隔,
石城到石壁的隘口比其它闽赣交界的隘口更为低矮,交通方便,且宁化是
闽江、
赣江、韩江的源头,水路交通便利。二是人为条件。宁化,特别是石壁,开发较早,这一地域在南宋之前无战乱,社会安定。唐末
黄巢祖地建设
据史料记载,曾定居石壁(或宁化其他地方)的客家祖先有130姓氏以上。他们的后裔立足世界各地,英才辈出,开拓进取,业绩辉煌。客家人素有爱国爱乡,慎终追远,敬祖穆宗之传统美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客家热”的逐渐升温,石壁客家祖地建设也日见规模。
1992年以来,宁化县政府斥资、四海乡贤襄助,在石壁村兴建客家公祠及配套建筑。以客家公祠为主体,先后兴建了停车场、接待站、管理房、长廊、牌楼、客家之路、碑亭、功德碑、玉屏堂、碑林、文博阁、客海寺等设施,面积12000平方米,总投资890万元。著名爱国华侨
姚美良和兄长
姚森良在建设初期捐助人民币一百多万元,用于修建、完善“客家之路”、文博阁、陈列厅、碑林、碑亭等客家公祠相关设施。2009年,福建省宁化县人民政府为“石壁功勋”姚美良、
黄石华二人立功德碑,以表达祖地人民和世界客属的永久的颂扬与纪念,激励世界客属学习发扬其优秀品格和高尚精神,共同推进客家事业更加繁荣昌盛。
历史事件
客家名菜
宁化老鼠干
到宁化客家祖地时,千万别忘了品尝这极富地方特色的客家山珍野味——
老鼠干,
宁化老鼠干是“闽西八大干”之一,是宁化客家人待客的名特佳肴。据史料记载:老鼠干的猎取与熏烤是畲族、瑶族同胞的创造,后被客家人改进成为今天宁化的地方名菜。
麒麟脱胎
取刚出生10到15天、重约一斤半、尚未开目的小狗一只,宰好去内脏,卷成一团。再选一中等大小新鲜猪肚,洗涤干净,一端切开小口,把小狗放入猪肚内,再投入五片老生姜、少量食盐和米
黄酒。然后,用小绳线缠住切开的猪肚口,将整个猪肚放入
陶钵内,加盖封密,置钵于锅中,盖紧锅盖,隔水文火炖1小时即成。开席时,把陶钵放在桌上,揭开封盖,立刻一股浓香夺钵而出。宾客趁热品尝,味厚而不腻,香浓而不燥,昔称“麒麟投胎”,为客家地区珍品菜肴之一,尤以
长汀为最。
河田鸡
是最负盛名的客家名菜,被誉为“客家第一大菜”。选用产于长汀
河田镇的“中国名鸡”河田鸡加客家米酒烹制,皮黄脆、肉白嫩、味香。这是长汀年节喜庆宴席中必有的一道菜,也是海内外人士到长汀必品尝的一道菜,正所谓“不吃河田鸡不算到长汀”。
涮九品
俗称“涮九门头”,是连城一道药膳兼济的佳肴,已列入全国名菜谱。涮九品,系选用牛身上最精华的九个部位,即牛舌峰、百叶肚、牛心冠、牛肚尖、牛里瘠肉、牛峰肚、牛心血管、牛腰、牛肚壁,经过严格选料、精细刀功,辅以佐料、米酒和数味中草药烹制,鲜嫩脆爽,汤味馨香,有健胃补肾、祛寒去湿之攻效。因食用牛身上九个部位的肉,几乎囊括牛身主要精华,故又有“一餐吃了一头牛”之说。
梅菜扣肉
永定名菜。用三层肉或少量瘦肉,先炸或煎后,加蒜仁再放点糯米酒、酱油后,将
永定菜干倒进锅,加点糖拌匀铲起,用钵子装好放进锅里蒸到肉烂、气味浓香为度。肉酥菜嫩,鲜香醇厚。
四堡豆腐
相传,
四堡漾豆腐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明清时期,四堡的木刻雕版印刷业非常繁荣。由于油炸煎炒过的食物易火气上身,而日夜劳作的印刷工人讲究清心润胃,滋阴养元。豆腐文化在四堡就有了历史起源。它以境内独有的(五月黄)豆为主原料,用熟石膏调煮豆浆做成白豆腐。佐料要精选新鲜猪瘦肉和无筋膜的嫩牛肉,加入少许红菇、香菇、葱白等剁烂成鲜肉酱为馅。取团状肉馅塞入用小指啄成窟隆的一块块方寸大的鲜豆腐块中。锅中猪油煎热后将肉馅朝上的豆腐轻放入锅,添入新鲜鸡汤、撒少许乌豆鼓,以文火微焖至熟时揭开锅盖,只见锅内豆腐微黄见白,文火中似摇似动。此时撒少许胡椒粉、小葱花,待汤水全被豆腐汲收时起锅,(赶滚)(即趁热)品尝。那白中淡黄,似摇似动的盘中豆腐谓之为(漾豆腐)。
文化
宁化石壁是客家民俗文化的发祥地,最原始的客家话从这里形成,最古老的客家民间艺术、山歌、戏曲从这里推出和流传,最古朴的客家服饰从这里产生,最早的客家礼俗从这里延续。宁化及其石壁方言,保存着中原许多古汉语的成份,同时在音系、词汇、语法等方面,又发生了变化,而成为一种新语系-客家话,客家话随着客家先民的流迁而不断演变,但现代的客家话的浊母
清化是在石壁形成的,宁化及其石壁方言成为客家话的源头。宁化客家民间艺术异彩纷呈,这里可寻觅
中原文化旅游信息
40元/人(含讲解费)
8:00-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