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印
历史沿革下的各种官方权利的象征
官印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各有其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封建王朝政体由朝廷中央和地方构成。官印包括皇帝的玉玺御宝,各级朝官官印,地方行政官印,各级机构品官官员之印,军事机构军官官印,低级机构之印,诸侯割据政权印,少数民族政权印和农民起义政权之印等。
工艺
官印尺度和材质方面的等级区别,从古代一直沿袭至今。官员品级的高低主要以官印尺寸和质料来区别。官职越高,官印越大,权力就更大。御宝尺寸是百官之最高等级,是次于皇权的三师三公亲王尚书令印的两倍以上,表明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的御宝有金玉两种。秦以来天子的印独称玺,玉质,考古发现的有汉吕后“皇后之玺”。至武则天时将“玺”改为“宝”。其它印不能用玉,这是玺印制度中对质料等级限定的开始,其制度几乎延续到中国封建社会之终。
官印纽式经历了以简向繁过渡,又以繁趋于简的演变过程。初始为鼻纽和瓦纽,印的体积小重量轻,可以穿系绳索,便于携带。继为螭虎龙龟狮鱼蛇鸵马牛兽等多种纽式。皇帝的御宝是螭虎纽,少数民族官印多为鸵纽。御宝的纽式自宋代起一改前代螭虎纽为盘龙纽,此后御宝皆用龙纽成为定制,沿至清末,而其它官印纽式全部简化成橛纽和柱 形纽。
我国古代印文篆法,隋唐以前以小篆阴文为主,印文排列疏松散漫,不规整。从隋唐时起开始采用篆体阳文,印文布局讲求对等对称,纵列字数相等,若官称机构名称出现不等分的奇数,就在“印”字前加一“之”字,以构成偶数或等分的奇数。对个别笔画少的字入印篆写时,多一些曲折弯转的夸张,开启了九叠篆的先河,使印文显得紧凑对称,整齐美观。官印上有刻款者最早见于隋印,但至宋官印刻款才较为普遍。背款刻铸造机构和铸造时间,铸造机构刻于纽左侧的印背,纽右侧的印背刻铸造时间。有的年号字多,右侧容纳不下,一部分移到左侧,与铸造机构一齐刻出。少数民族政权?金代 官印除了刻铸造机构和铸造时间外,在左边还刻有女真字的印文和表示隶属关系的汉文。云南回民起义政权官印,背款不刻铸造机构名称,只刻铸造时间、起义的目的和意义,边款刻文号。
战国格言玺
战国格言玺是战国玺印中的一类, 是研究战国思想观念的一项重要资料, 战国玺印, 历来受到学界的重视。
秦官印
秦代官印与战国官玺明显不同,秦时只有皇帝的印称“玺”,百官皆称“印”或“章”。秦官印除天子用玉外,一般官吏为铜质,多为白文凿印,通常2至3厘米见方,正方形印喜用田字界格,印文分布格内。这种格式,使小篆字体在方形框内经过减略、移位、挪让等手段的处理,成为趋于严整的“摹印篆”,改变了小篆的修长貌,因而与印章的形式相统一,显得平正秀丽,笔势圆润流畅,挺拔有力。这种汉“摹印篆”的早期形态,率意自然,颇多古朴之气。
汉官印
汉印和先秦时期的古玺一样.是指人们随身 佩带用以表明身份的印章,其内容包括官印,私 印和吉语格言印等.官印和私印的内容一般是当 时的职官名称或人名,在社会交往中充当信物和凭证.吉语格言印一般都是一些吉祥的语词,其内容或是祈求自己能够升官发财,吉祥如意.或是祈求自己能够健康长寿等,其中也有一些印文是带有座右铭和警诫性质的箴言。
魏晋官印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官印大致和汉官印相同。但制作上凿印多于铸印,印钮有龟、驼、鼻等形制,但铸造上工艺不及汉印精美,印文与汉印那种庄重浑厚、朴茂苍雄的风格略有不及,趋于瘦劲,布白随意,舒放自然。魏晋时由于封赠给少数民族的官印较多,为了使民族怀柔归顺,都在印首冠以“魏”、“晋”字样。在封赠时都较仓促紧迫,故以凿刻为主,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凿印风格,这些官印虽不像汉印那样结构严谨、典重朴厚,然其具有的瘦健舒放、从容不迫、潇洒自如的印风,别具一格。
收藏
收藏官印,要注意其纽式、质料、尺度、印文篆刻风格等方面,这些是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充塞各地旧货市场的仿品比比皆是,制作成本也就几十元,要价可达数百上千元,收藏者不可不察。
解义
1.官府机构的印。《汉书·惠帝纪》:“及故吏尝佩将军都尉印将兵及佩二千石官印者,家唯给军赋,他无有所与。” 明 杨基 《废宅行》诗:“朱门一闭春草积,官印斜封泥涴壁。” 清 桂馥 《续三十五举》:“《汉书》云:‘方寸之印,丈二之组。’古者官印不过寸许,私印更小, 六朝 以降始渐大。”参阅 明 文彭 《印章集说·国朝印》。
2.指人的正名。《三侠五义》第三回:“﹝ 宁老先生 ﹞遂乃给 包公 起了官印一个 拯 字,取意将来可拯民於水火之中。”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7 11:49
目录
概述
工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