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一种社会单位。宗族的
封闭性使村落产生分裂的趋向,而会社的跨界性却使村落产生整合的趋向。类似的例子是明清
吕宋华人、印尼华人与
殖民者及土著教组的关系演变对比。
宗族,指同宗同族的人。宗族可以并入更大的称为部落(
tribe)的社区,也可以由于部落性庆典、狩猎活动或战争而偶尔结合起来。 指拥有共同祖先的人群集合,通常在同一聚居地,形成大的聚落,属于现代意义上模糊的族群概念。类似的用语还有“家族”,有时“宗族”和“家族”互相混淆使用。一个宗族通常表现为一个姓氏,如春秋时期
晋国六卿中的
赵氏、
韩氏、
魏氏、
智氏、范氏、
中行氏六家。并构成的居住聚落;一个宗族可以包括很多家族。
宗族亦称“家族”。“族”,指父系
单系亲属集团,即以一成年男性为中心(称“
宗子”或“
族长”),按照父子相承的继嗣原则上溯下延,这是宗族的主线。主线旁有若干支线,支线排列的次序根据与主线之间的
血缘关系的远近而决定。族内有家,因此族又是家庭的联合体。家之父受制于族之宗子,即所谓“父,至尊也”,“大宗,尊之统也”。宗族是一单系结构,其世系是按男性而非由男女两性共同排列的。宗族中的所有
女姓都是男性的附庸,所谓“妇女有三从之义,无专门之道”。
文明社会伊始,面对严酷的自然及社会的生存斗争,家族只能以较小的规模存在,有独立生存能力的子、孙逐渐脱离父族另立宗族。春秋战国以后,一个宗族所包含的人口往往可达几千;魏、晋、隋、唐时,个别豪门大姓甚至有上万人。
《尔雅.释亲》:“父之党为宗族。”汉班固《白虎通.宗教》:“族者何也?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下至玄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
异姓同宗不同祖。赖、罗,傅皆为黄帝子孙,原均聚居于河南地带,各因有功于国,封地
赐爵,后世子孙为体念先世创造之不易,遂以封号为姓。然盛久必衰,势所必然,迨
楚灵王崛起,先灭赖、继灭罗,后并傅、
三姓受封土地自此消灭,惟自封地
开姓以来,以迄被灭、为时已久,彼此
姻亲关系,比比皆是。当赖被灭时,楚为恐赖人图谋复国,杀戮至惨。虽主国政之人赴湖续建
流亡政府,但国家之成立,必须具有土地、人民、主权三要素,始能存在,赖氏复国之图,处此环境,实心有余,而力不足,日久遂告消灭。当楚灵王大肄残杀之时,因赖氏聚族而屠,相传已久,家室系累,无法随同迁移者甚多,为逃避杀戮,改依罗傅二姓者极另。其后罗国被灭,楚国杀戮如故,亦甚多改姓依附于赖、傅,
傅氏被并、亦仍如此。迨局势底定,楚国虽停止杀戮,然已历时数代,子孙众多,混淆不清,均未再复姓,因是三姓遂相议不通遁姻,以表示同气连枝之意,是我赖、罗、傅自来即具有皿统关系,于此可见一斑。
赖罗傅三姓在
中国民族历史上各有其悠久之历史,故平日相见,均以“亲堂”互称,即可知三姓数千年来,即具有血统关系,与
三国时
刘关张之因一时情感结合,而为异姓结义金兰,截然不同。
合姓同宗不同祖。比如“刘傅氏”,即当初傅氏一支远迁他乡时,同迁徙的乡亲中,有
刘姓人家。当途中傅氏家长因病故去后,傅氏孤儿寡母几乎无法赶路,也不能中途落脚定居,这时,善良的刘姓人家就承担起他们的命运。傅氏接宗子还没有成人,母亲也故去了,于是刘姓人家就视其为己出,培养成人。为了这份恩情,傅氏接宗子,将傅刘合姓,并让后代传承。
同姓认承同宗不同祖。这种情况最多,就是本地已经有同姓人家,却不知自家根源,后迁徙来的同姓却有家谱可溯源,两族关系和睦,本地同姓便认承后来同姓为同宗,也有的认承为同祖。
中国大陆地区在1960年代以前的经济
欠发达时代,农村地区的村落,多为一个姓氏为主集中居住,大的宗族居住地形成村庄或集镇,很多地名源自宗族聚落,如
北方地区的王家庄、赵家庄、李家庄,南方的
张村(张家村)、王村(
王家村)等等类似地名,
均已宗族姓氏形成的地名,大陆1980年代拍摄的电影
芙蓉镇即在
湘西永顺县
王村镇拍摄的。2000年代,远离
中心城市的农村地区、山区,仍旧存在以宗族聚居为主的村落。
人类学著作《
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论述宗族:“礼法文明的传承在中国自始保持着传统氏族文明的
社会组织模式,延续着氏族——宗族——家庭的传承。这种漫长的农耕氏族文明形成的
熟人社会和自治模式,构建了完整的宗法社会组织形式,无论政治社会、经济社会,还是宗教社会,都像是宗法家庭的扩大或变异,都不自觉地比附
宗法家庭模式。”